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國家地理 > 幼童 > 首頁 > 正文

  尾聲:Boys,永遠的幼童

  請原諒説到這裡。

  故事遠沒有結束,——民國初年的亂局,國民革命的狂飆,日本侵華的狼煙……“留美幼童”們的晚年沒有寧靜,只有更多的憂患。然而作為一個群體——一個在清末洋務運動中産生、為清王朝的自我改良而培植的留學生群體,他們在中國歷史的舞臺上已然謝幕。他們滿口地道的英文,保留著西方人的生活習慣,但在一個“革命”了的社會,他們不但會被人看成“前清遺老”,還有“洋奴”之嫌。

  1940年夏日的一天,美國學者拉法吉在上海一家賓館的餐廳會見幾位身穿絲綢長袍的長者——幾位碩果僅存的“留美幼童”。他們互相喊著當年的英文綽號,用美國俗語寒暄。他們全都年逾古稀,卻都愛用“Boy”自稱。

  那一年,尚有十幾位“幼童”在世,居住在沿海的各個城市。到二戰結束,絕大多數“幼童”已不在人世。最後一位離去的“幼童”鄺榮光,活到103歲,1965年在天津辭世。

  我們簡略記述一些人的經歷:

  梁誠

  這位清末外交界的風雲人物,“革命”後很快淡出政治。他定居香港,寓所在羅便臣道。他曾被英王封為爵士。在創辦香港大學時,他和周壽臣都是熱心的籌款人。他的兒子梁世華先生是香港著名金文泰中學(前身為TheGovernmentVernacularSeniorMiddleSchool)的校長。他有多位孫子畢業于香港大學。歷史學家羅香林先生著有《梁誠的出使美國》一書,記述梁誠的生平。羅先生還將梁誠家人捐獻的歷史文件妥善交藏香港大學圖書館。這套珍貴的《梁誠文書》,有待學者發掘研究。

  周壽臣

  周壽臣,字長齡。他的確長壽,活到98歲,1959年逝世。他祖籍廣東新安(新安近三分之一土地後租與英國,成為今新界的一部分。其它後稱寶安,即今天的深圳),出生於香港。留美時他曾和唐紹儀一同就讀哥倫比亞大學,被“召回”後又和唐紹儀一同被派到朝鮮。1894年,他出任天津輪船招商局總辦,1905年又和幼童方伯梁一起創辦山海關內外路礦學堂(今西南交通大學前身),周為總辦,方為監督。他從事過海關、鐵路、航運等多項事業,後來定居香港,為香港同胞做了許多好事,人稱“壽伯”,是有名的“太平紳士”,被英國女王封為爵士。香港有一座壽臣山,以他的名字命名。周壽臣故居在香港黃竹坑。

  唐紹儀

  他和政治結下不解之緣。在組閣三個月後,與袁世凱決裂,辭去總理。他在政治風浪中屢經浮沉,曾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南下“護法”,還有過毛澤東曾提及的“民國總理當中山縣長”的一幕。他長期居住在上海,1938年,他成為日本人企圖爭取的對象。唐紹儀晚節未失,卻被國民黨特務誤殺。

  鐘文耀

  這位當年耶魯划船隊的舵手,當過許多年外交官,又當過滬寧鐵路和滬杭鐵路的總辦。他對一切新事物都滿懷熱情,從照相機,到汽車。他是上海灘上最早的汽車的擁有者。也是幼童中為數不多留下電影資料的人。

  蔡紹基

  留下電影資料的還有蔡紹基。蔡紹基參與創辦了北洋大學——今天天津大學的前身,而且當過它的校長。他是留美幼童中産生的第一個大學校長,當年是天津的名流。至今天津還保留著一個名叫蔡園的園林,那曾是蔡紹基的家。

  唐國安

  他在美國留學時很掛念母親,我們在他的故居看到,族譜中有他省錢寄回國補貼家用的記載。擔任清華大學的前身清華學校校長後,他唸唸不忘派幼童赴美。1911年,終於如願以償。遊美學務處又特別選派11名15歲以下的幼童赴美,由他親自考試選拔。唐國安的故鄉在今天珠海唐家鎮雞山村。2001年,清華大學在珠海建立了園區。仿佛是天意,清華校區恰好建在老校長唐國安的故里。站在唐國安祖屋的門口,從那條濕漉漉的小巷望出去,正好能看見清華園區乳白色的樓房。

  梁如浩

  當年唐紹儀身旁的這個小夥伴,後來是富有經驗的鐵路管理者,他當過清朝的大臣,民國的部長。他的四個兒子,兩個留美,兩個留英。他的兒子娶了唐紹儀的女兒,童年的小夥伴,成了兒女親家。

  歐陽庚

  和詹天佑一起畢業于耶魯的歐陽庚,長年擔任中國駐美國舊金山的副總領事。他在那裏遭遇了1906年大地震,曾擔當重建中國城的重任。作為華僑們忠實的保護者,他在美國華人社會有口皆碑。

  梁敦彥

  梁敦彥是辜鴻銘的好友,被文化怪傑辜鴻銘稱為“同志”。這位當年哈特福德高中棒球隊的神投手,在清末的官場競技中,從小小的電報生一步步當到了外務大臣。他忠於朝廷,擁護帝制,直到辛亥革命後都不改立場,1917年,他參加張勳復辟;後來末代皇帝溥儀結婚,他和另一位留美幼童蔡廷幹,是婚禮上的伴郎——莊士敦所著《紫禁城的余暉》(Johnstone:《TwilightintheForbiddenCity》)記述了此事。

  蔡廷幹

  蔡廷幹是袁世凱的密友。他曾幫助袁世凱,在當總統前剪掉了頭上的辮子。他自己的辮子在留學時就沒了。因為太頑皮,他被送到機械廠實習。在機器旁辮子有危險,所以朝廷給他可以剪辮子的特許。蔡廷幹曾在甲午海戰中率魚雷艇逃跑,但在袁世凱時期卻成了海軍元帥。蔡廷幹晚年用英文翻譯了唐詩,還寫了研究老子的專著。一個未完成的夢想,是寫一部《袁世凱傳》——他為此蒐集過許多資料,包括袁世凱用餐的食譜。

  張康仁

  張康仁是大律師。他在耶魯大學讀書時和中國同學們一起被召回,但在哥哥的幫助下又回到美國,在哥倫比亞大學讀完了法學院。經過長時間奮鬥,他成為第一個被允許在美國執業的華人律師。他的知識後來為國家所用,朝廷賜給他“法科進士”的身份。

  鄭廷襄

  美國紐約有一座著名的布魯克林大橋,留美幼童鄭廷襄是主要的建造者。在被朝廷召回後,鄭廷襄秘密逃跑。他躲進一條外國輪船,沒想到巧遇被派出國的唐紹儀。唐紹儀幫助了他,使他順利返回美國,修完學業,成了出類拔萃的工程師。

  在採訪和研究過程中,我們曾見到多位“留美幼童”的後裔,均給我們極大的幫助。他們是:

  詹天佑的孫子詹同濟先生;

  唐紹儀的外孫女顧菊珍女士;

  周壽臣的孫子周振榮先生;

  梁普照的孫子梁讚勳先生;

  容揆的孫子丹納和理查先生;

  李恩富的孫子理查李先生;

  容星橋的孫女容應萸女士;

  鐘文耀的孫子鐘安民先生、BruceChan先生、孫女Jacky女士。

  我們見到了容閎的孫子容永成,還有他的第三代——容閎的第五代孫女們。

  我們見到的惟一一位“留美幼童”在美國時寄住家庭的後裔是亨納斯(HINNERS)。他的外曾祖父尤金哥登爾(EUGENEGARDNER),是麻省春田一位著名建築設計師,當年中國留學事務大樓就是由他設計的。寄住在GARDNER家的幼童有唐紹儀和梁如浩。2000年,HINNERS在美國出版了他寫的一本書《唐紹儀和他的家人》,記述了唐紹儀的家庭和他的家庭長達一個世紀的友誼。

  尤金哥登爾曾説:“當這些孩子由孩童長成青年時,他們成了我們家庭中的一員。如果他們是近親或是同一種族的,他們將不會如此親密地生活在一個家庭中。而現在一個有趣的結果就是這種親密的關係使我們成為一個密切的整體,一個完整的,兒子的,男人的整體。在他們的工作時,遊戲時,開玩笑時,不悅空虛時,在他們的感情脆弱時,在他們大聲宣佈他們的需求,尤其是本能地要求公正和公平遊戲時,他們個個非同尋常。”

  兩個家族的聯絡在20世紀的戰亂和政治風浪鐘幾乎被徹底隔斷。1972年前後,在尼克松訪華後不久,兩個家庭恢復了通信聯絡。1987年,亨納斯退休了,似乎一種不可推卸的責任,讓他覺得他必須承擔起重新尋找中國的唐紹儀家庭後裔的重任,1987年,他到中國進行了為期三周的訪問。

  我們到美國採訪的時候,八十多歲高齡的亨納斯一人住在華盛頓的公寓裏。他臥室墻上挂著家傳的當年唐紹儀寄來的禮物——絲繡的壁挂,還有一個銅制的茶几。不大的兩間公寓房中堆滿了各種各樣的文件、圖片。

  亨納斯是目前哥登爾家族惟一一位精心收集這些史料並且對此懷有極大熱情的人。他沒有結婚,他説他不知道該如何把這些流傳在家庭中的故事傳下去。

  和亨納斯一樣,我們也盼望,對“留美幼童”史料的追尋和研究能夠繼續。我們期待結識更多“留美幼童”的後裔和美國“接待家庭”的後裔,不僅為了獲得更多的中國幼童赴美留學的詳情,而且期望由此了解那一百多個家族在一百多年中的經歷。這無疑是東西方文化交流史的極為寶貴的資料。

  世上的每一個人都在匆匆地趕路。

  “多年以前”的東西,正在流失。

  (本文摘自《留美幼童——中國最早的官派留學生》上海文匯出版社 作者:錢鋼、胡勁草)

  (本文不經作者同意,請勿轉載)

<<上一頁
第4頁
(編輯:王卉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