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足馬力的年輕國家
1872年9月15日,美國《紐約時報》報道:“昨天到達的30位中國學生都非常年輕。他們都是優秀的有才智的淑女和紳士,並且外表比從前到訪美國的同胞更加整潔。三位滿清官吏階層的監護人和他們同行。中國政府撥出100萬美元作為他們的教育經費。中國政府計劃每年選派30名學生前往這個國家。”
錦緞長袍,留著長辨的大清幼童,讓新大陸的人們辨不清性別。百年前的舊金山突然來了這麼一群著錦衣繡裳的少年,自然引得“從而觀者如雲。”
而新大陸同樣讓幼童睜大了雙眼。
“舊金山對我們這些放飛的十幾歲的男孩來説象個天堂。”第二批留美幼童李恩富,回憶他們初次踏上舊金山土地的感受,“我從沒見過有那麼高的摩天大樓”,“這裡有煤氣,有自來水,有電鈴,還有一種‘升降梯’,所有這一切極大地滿足了我們到一個新地方的好奇。”
而最最讓幼童感興趣的莫過於“火車”。
火車是那個時代最時髦的事物,這種新式的交通工具在一開始的時候幾乎讓這些男孩瞠目結舌,當得知那兩條細細的鐵軌就是一種被稱作‘FIRE –CAR’‘火’‘車’的東西行走的道路時,“我實在不明白,什麼樣的車可以在那上面行走,而且據説是被‘火’推進著。”第一次見到火車,顯然它不僅僅只滿足了這些男孩好奇的目光,6年後,他們中的一名男孩進入了耶魯的工程學院,32年後由他主持修建了聞名遐邇的京張鐵路,詹天佑的名字在中國家喻戶曉。
如果要問幼童來到的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要問19世紀70年代的美國是什麼樣的?“火車時代”無疑是最好的表述。在第一批幼童抵達美國僅3年前,這個年輕的國家剛剛修築完成了橫跨大陸的火車幹線。火車帶來的是速度,是利潤,是新奇事物蓬勃出現,是對傳統作坊式的農業時代的挑戰。十幾年前還處在田園牧歌時代的土地,一夜之間從東到西冒起了滾滾濃煙。這個建國不足百年的國家輕裝上陣,朝氣蓬勃,一種稱作“美國精神”的東西,吸引著來自全世界的新移民在一塊尚未開墾的土地上去實現各自的淘金夢想。
經過四十天航行,我們的幼童從太平洋西岸世界上一個古老的帝國,來到了太平洋東岸年輕的共和國——美國。從舊金山出發,他們開始了了橫跨美洲大陸的火車旅行!
就在幾天前,幼童們還在為這種被稱作“FIRE CAR”“火車”的新鮮東西稱奇,現在,他們就要親身體驗坐火車長途旅行的滋味了。
祁兆熙記述:“車輪一發,山川,田地,樹木,恍如電光過目。忽進山洞,比夜更黑,不見天日。晚六點鐘,忽見積雪。過淘金山,佳哉山色。……”
火車上面安置的一切,也吸引著他們的目光。祁兆熙在日記中對當時火車的設置做了詳細的描述:火車的頭尾各有兩個火爐,各有兩個水盆,有廁所兩個。兩側是座位,上側還有可放倒的臥鋪位,之外也有臥鋪艙位,每艙四人,每人每宿要三到四圓。車上用的燈是洋蠟燭。還有可撐起也可放下的小桌供人們吃飯使用。
那時的火車沒有餐車,所有乘客的吃飯問題,都要在停車期間到站臺解決。每次停車的時候,就有黑人雇工報本站停幾個“米粒”。“米粒”是祁兆熙對英語“分鐘”的音譯。那些站臺的食鋪,賣的大都為牛肉,羊肉和饅頭,每人每次花費一圓,食物既糟價格又貴。短暫的停車時間,是旅客瘋狂就餐的時間。作為幼童的帶隊,既要“保護諸生下車,點諸生上車,又要保護公司銀箱”,所以每到吃飯的時候,祁兆熙只能留在車廂看護行李,“饑不得食,渴不得飲”,始終是吃著幼童帶回的麵包,就著冷水解渴。幼童有這樣一位恪守盡責的領隊護送赴美,何其幸哉。
7天的火車旅行頗不寧靜。在19世紀70年代,美國西部尚為一片未開墾的土地,幼童目睹沿途赤背紅髮的印第安人,在寬廣的高原上,彎弓盤馬射殺美洲野牛的驚險場面。火車隨時可能被成群結隊受驚的野牛野馬所衝撞,但最驚險的則是路遇火車劫匪。在今天,美國人家喻戶曉的火車劫匪JESSY JAMES 兄弟就是那個時代的“英雄”。可能是太臭名昭著,他們倆被廣泛地搬上美國的影視文學作品當中,成為美國歷史上的傳奇人物。不想,當我們第二批幼童行進在橫跨美洲火車上時,和這群匪徒相遇了。
“火車的引擎被砸壞,司機被謀殺!”幼童李恩富在回憶錄中詳細描述了他們遭遇匪徒的經過。
“一開始我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只覺得火車突然間劇烈地向後釀蹌地滑了一段,又猛烈地向前衝了幾米,似乎遇到什麼阻礙,“匡鐺”停住了。然後是槍聲和一些旅客因為驚恐的哭喊聲。我們這一群人,領隊的老師和我們,都從椅子上跳了起來,驚慌地向車窗外張望,結果讓我們頭髮倒立。兩個凶神惡煞般的匪徒雙手握槍,看見我們後立刻就要舉槍瞄準。老師嚇得立即喝令我們趕緊蜷縮在椅子下面。我們縮在椅子下面渾身顫抖。在這個時候大家自然都會想到祈禱神的保祐。平時在我們面前不茍言笑的老師此刻也當著我們的面禱告,其中我還聽到一位老師在祈求中國的神靈來拯救他。”
“半個小時左右,痛苦的煎熬似乎散去。一位車道工拿著油燈跑了過來。”他向大家報告了險情經過。有五名匪徒劫持了火車,搶走了車上的一些金磚。他們殺死了機車司機,破壞了火車的引擎。他們正派一名技工到附近的電報房去通過一種叫“電報”的東西請求派另一位火車司機來。
許多年後,有幾十位“留美幼童”投身中國新興的電報業,若干人當了各省電報局長。他們不會忘記,他們竟然是在那樣一個驚險的時刻第一次認識“電報”這東西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