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産申報開始進入“合縱聯橫”時代
央視國際 (2004年07月07日 17:23)
經過27年的發展,世界遺産的申報與保護工作已開始從單一國家或地區的“孤軍奮戰”轉入不同區域間的“合縱聯橫”,不僅加速了自然與文化遺産進入世界遺産名錄的進程,而且有益於對遺産進行更完整系統的保護。
正在此間舉行的第28屆世界遺産委員會會議主席章新勝説:“世界遺産申報項目正在由點向面擴展。跨地區、跨國乃至跨洲申報已成為一種趨勢。很多國家的與會代表都表現出強烈的區域合作願望,積極遊説相關國家或地區就遺産保護開展密切合作。”
秘魯貿易旅遊部負責旅遊事務的副部長拉米羅 薩拉斯 布拉沃説,他此次參會的主要任務就是積極尋求哥倫比亞、厄瓜多爾、玻利維亞、阿根廷和智利等國的合作,以便更好地保護有數千年曆史的“印加古道”。
世界遺産中心阿拉伯司司長喬瓦尼 伯卡迪透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目前正在對具有跨區域聯合申報潛力的項目進行考察和研究。綜合各國與會代表透露的情況,除“印加古道”外,這些可能涉及跨區域申報的項目還包括“絲綢之路”、“美索不達米亞濕地”以及中東地區的“聖經古城”。
在本屆會議上,由德國和波蘭聯合申報的穆斯考爾公園獲准列入世界遺産名錄。至此,列入世界遺産名錄的跨國項目已達14個,佔世界遺産項目總量的1.7%。此外,很多國家都在積極考慮將本國境內的歷史文化遺跡以“遺産通道”的形式提請列入世界遺産名錄。例如,以色列已申請將其境內的“香料之路”列入世界遺産名錄;而中國正在對1794公里長的“京杭大運河”進行可行性論證和科學評估,以便儘快啟動申報工作。
中國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説,文化遺産是某一種文化或多種文化融合的産物。由於文化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可以在廣闊的地域範圍內産生深刻的影響,由此産生的具有共同特質的文化遺産也可能廣泛分散在多個現代國家或國家中的多個地區。
他説:“將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具有某種共同特質的文化遺産組合成一個世界文化遺産項目,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實現這些遺産的整體保護,避免因行政區域的劃分而人為地割裂某種文化遺産本來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絡。”
世界遺産名錄中現有的遺産通道主要有四類:“運輸通道”,如奧地利的塞梅林鐵路、法國的米迪運河、印度的大吉嶺喜馬拉雅鐵路;“商貿通道”,如阿曼境內的“香料之路”;“宗教通道”,如西班牙和法國分別提名的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之路;以中國長城、荷蘭阿姆斯特丹防線和英國哈德良墻為代表的“線形古跡”。
然而,由於很多國家和地區在經濟水平與政治環境上存在巨大差異,跨區域合作面臨諸多困難。喬瓦尼 伯卡迪説:“區域合作的關鍵就是要加強溝通,作好規劃,建立起協調的法律法規和管理體制。”
為了縮小各國在遺産保護能力和保護觀念上的差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每年都與一些科研團體、政府或非政府組織展開闔作,針對經濟欠發達地區進行增強文物保護能力的培訓。今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以“紀念反抗和廢除奴隸制度”為主題,計劃在加納召開一次學術會議,專門研究“奴隸交易線路”上的遺産保護問題。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早于1993年推出“奴隸交易線路”的概念,主要涉及非洲、大西洋、印度洋和地中海各國。目前,這條線路上已有10個重要歷史遺跡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主要分佈在塞內加爾、加納、莫桑比克、坦桑尼亞、貝寧、古巴和巴拿馬等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松浦晃一郎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聯合保護的方式充分體現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公約》對具有鮮明普遍價值的遺産實行全人類集體保護的宗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在這一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記者程雲傑 全曉書)
責編:王卉 來源: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