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領風騷——詩人毛澤東(8)12月31日
央視國際 2003年12月24日 09:39
吳越閒咏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不斷地外出。在許多年份裏,他有三分之一的時間住在遠離京城的地方。
離開北京,毛澤東最喜歡去的是南方。在南方,他又最喜歡被他稱作第二故鄉的杭州。在這裡,他住過四十多次,加起來有八百多個日日夜夜。
1955年4月初,他第二次來杭州的時候,正是暮春三月、群鶯亂飛、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的季節。
閒暇之中的毛澤東,依然是一派詩人本色。
當時在杭州,毛澤東最喜歡的一件事情是登山。
杭州城北靈隱寺背後,有一處北高峰。登臨此處,舉目四望,飛鳳亭、桃花嶺、扇子嶺、美人峰猶如立在眼前的一幅幅山水墨畫。
毛澤東曾三次登臨北高峰,寫下一首《五律 看山》--
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
飛鳳亭邊樹,桃花嶺上風。
熱來尋扇子,冷去對佳人。
一片飄搖下,歡迎有晚鷹。
毛澤東不光在杭州遊覽,還遠足到了莫幹山。
遊覽莫幹山的時候,毛澤東曾在傳説為莫邪、幹將用過的磨劍石旁停下腳步。磨劍石四週的石崖有多處石刻,毛澤東喃喃自語:“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仿佛是在吟那上面的題刻。
下山途中,毛澤東遊興未盡。他又到觀瀑亭觀瀑,順蘆花蕩西行至塔山遠眺,東看太湖,南望錢塘江。
好一派大好河山,盡收眼底;好一方碧波盪漾的心湖,映出舒坦清麗的河山。
該回去了。毛澤東似乎還沉浸在“此間樂”之中。儘管不想刻意作詩,還是隨口吟咏出一首七絕《莫幹山》--
翻身復進七人房,回首峰巒入莽蒼。
四十八盤才走過,風馳又已到錢塘。
這首七絕,名為“莫幹山”,但並沒有寫莫幹山,更沒有寫發生在莫幹山的悲壯故事。
也許,他這個時候不想寫沉甸甸的詩。我們的詩人陶醉在大自然裏面,詩中透露出大自然給予他的賞心悅目的心境。
在杭州的六和塔腳下,著名的錢塘江十分從容地向東邊的大海流去。慢慢地,它受到杭州灣海浪的阻擋,在外寬內窄的海寧鹽官鎮出海口一帶,匯聚成前推後擁的錢塘江潮。
毛澤東自幼愛讀的漢代枚乘寫的洋洋大賦《七發》。他很稱道枚乘的文筆,寫了一篇《關於枚乘〈七發〉》的文章,説其“文好。廣陵觀潮一段,達到了高峰。”
不光要從前人的描述中領略觀潮勝境,毛澤東還要親眼去看一看。
1957年9月9日,毛澤東又一次來到杭州。11日,也就是農曆八月十八“潮神生日”那一天,毛澤東從杭州住地乘車到海寧七里廟,觀看了錢塘秋濤。
佇立江邊的毛澤東被這迎面撲來的洶濤巨浪感動了,觀潮回來,他寫了一首題為《觀潮》的七絕--
千里波濤滾滾來,雪花飛向釣魚臺。
人山紛讚陣容闊,鐵馬從容殺敵回。
如今,在海寧鹽官鎮觀潮處,人們把毛澤東的這首詩刻立成了一座詩碑。
故園寄思
毛澤東對故鄉的懷念,充滿了詩意。
1961年12月26日生日那天,他給遠在長沙的老同學周世釗寫信説:“‘秋風萬里芙蓉國,暮雨朝雲薜荔村’,‘西南雲氣來衡嶽,日夜江聲下洞庭’。同志,你處在這樣的環境中,豈不妙哉?”
1955年6月,毛澤東到南方考察農村合作社情況,來到了長沙。
在這裡,毛澤東見到了他的故交舊友,其中就有在湖南第一師範讀書時的老同學周世釗。
6月20日那天,他們一道去尋覓舊蹤。一路上,毛澤東的興致很高,和周世釗談笑風生,憶及故人舊事。
周世釗禁不住賦詩一首:“滾滾江聲走白沙,飄飄旗影卷紅霞。直登雲麓三千丈,來看長沙百萬家。故國幾年空兕虎,東風遍地綠桑麻。南巡已見昇平樂,何用書生頌物華。”
周世釗把這首七律和其它詞作一起寄給了毛澤東。當年10月,他收到了毛澤東的應答之作《七律 和周世釗同志》--
春江浩蕩暫徘徊,又踏層峰望眼開。
風起綠洲吹浪去,雨從青野上山來。
尊前談笑人依舊,域外雞蟲事可哀。
莫嘆韶華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臺。
1959年6月,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次回了趟故鄉韶山。
從1927年初回韶山考察農民運動,已經整整三十二年了。
毛澤東深愛自己的母親。
毛澤東的母親,為人寬厚仁和,慷慨大方。正是母親的慈愛,給了他一副眷愛天下窮苦人的心腸。
1919年10月母親病故,毛澤東趕回韶山時,二弟毛澤民對他説:母親臨終時還在呼喚他們的名字。毛澤東聽後心如刀絞。面對孤燈,他徹夜守靈,含淚寫下一篇四言古體的《祭母文》--
“吾母高風,首推博愛。遠近親疏,一皆覆載。”“病時攬手,酸心結腸。但呼兒輩,各務為良。”“養育深恩,春暉朝靄。報之何時,精噙大海。”
新中國成立之初,日理萬機的毛澤東不能回故鄉,便讓長子毛岸英代他探望父老鄉親。
1950年,毛岸英按照父親要求,回了一趟韶山。
可半年後,他就犧牲在異國他鄉的朝鮮,並永遠地埋在了那裏。
如今,闊別三十二年的毛澤東回來了。
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
紅旗捲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這首《七律 到韶山》,毛澤東最早起的題目叫《歸故里》。
這是對韶山和韶山人民的咏讚,何嘗不是對中國和中國人民的咏讚?故鄉變化如此,中國變化何嘗不是如此。
毛澤東于6月27日離開韶山,6月29日從九江下船上了廬山。登上廬山,正是紅日方升之時,興奮中的毛澤東,站在高處,極目望去,很是開闊。
生機勃勃的大好河山,裝點了毛澤東的詩情,於是他又作了《七律 登廬山》--
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
雲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
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裏可耕田?
六天之內,連作兩詩,這在毛澤東詩詞創作中是不曾有過的,由此可見他當時的詩興之高昂,可見他由故鄉而全國的開闊胸懷。
1959年回韶山的時候,毛澤東在韶山水庫游泳,看見對面一個風景秀麗的山谷,便對當時的湖南省委第一書記周小舟説:小舟,這個地方倒很安靜,我退休後,在這兒搭個茅棚給我住好嗎?
於是,便有了這幢為來韶山的中央領導提供開會和休息場所的灰磚平房。早年這裡因為有一個常年水滴不斷的小山洞,人們便把它稱為滴水洞。
1966年6月,毛澤東曾回韶山滴水洞小住。要走的時候,他仿佛預感到自己以後很難再回來了,竟久久不願離去。當工作人員催他上車時,他説:你們先走吧,我再坐一會兒。
1976年,毛澤東病重時,用韶山話多次説:我要回滴水洞。
然而,毛澤東的這個願望終究沒有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