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領風騷——詩人毛澤東(2)12月23日
央視國際 2003年12月22日 14:55
愛情之歌
1918年,二十五歲的毛澤東第一次到北京時,萌發了愛情。
在北京的公園和名勝一同觀賞冬春景色的日子裏,毛澤東和楊開慧確立了戀愛關係。
毛澤東和楊開慧,都是在五四思想解放大潮中成長起來的知識青年,又都富有個性和遠大的追求。楊開慧後來回憶:她雖然愛毛澤東,“但絕不表示”,“我們彼此都有一個驕傲脾氣,那時我惟恐他看見我的心。”
毛澤東和楊開慧,常常被深沉而含蓄的愛情表達方式所困擾。
堆來枕上愁何狀,江海翻波浪。
夜長天色總難明,寂寞披衣起坐數寒星。
曉來百念都灰盡,剩有離人影。
一鉤殘月向西流,對此不拋眼淚也無由。
這首《虞美人 枕上》,是毛澤東在1920年冬天一次短暫別離時寫給楊開慧的。
這是毛澤東詩詞中惟一的一首純粹寫愛情的作品,惟一的一首屬於婉約格調的作品。
1920年冬天,楊開慧來到湖南第一師範附小的教師宿舍,自由地和毛澤東結了婚。
一年後,毛澤東辭去了教職,把家搬到了長沙小吳門外的清水塘。
這時的毛澤東,已經成為行蹤不定的職業革命家。
1923年12月底,毛澤東又要離開長沙,三年的夫妻生活離多聚少。
於是,一首《賀新郎 別友》就從心底裏涌了出來--
揮手從茲去。更那堪悽然相向,苦情重訴。眼角眉梢都似恨,熱淚欲零還住。知誤會前番虛語。過眼滔滔雲共霧,算人間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宵霜重東門路,照橫塘半天殘月,悽清如許。汽笛一聲腸已斷,從此天涯孤旅。恁割斷愁思恨縷。要似崑崙崩絕壁,又恰像颱風掃寰宇。重比翼,和雲翥。
1927年8月13日,一個朦朦朧朧的夜晚。楊開慧站在長沙板倉楊家後山的棉花坡上,再一次目送著穿一身布衫卻要去領兵打仗的毛澤東漸漸遠去。
楊開慧肯定不會想到,這竟是他們的永訣。
井岡山上的毛澤東,則四處託人打聽楊開慧的下落。
不久,楊開慧果然接到了毛澤東的來信,她説:“終於有信來了,我接著喜歡得眼淚滾流下來了。”
但他們並沒有相聚,1930年,楊開慧被敵人殺害了,當時她只有二十九歲。犧牲前楊開慧只説了一句話:“死不足惜,但願潤之革命早日成功。”
1957年,楊開慧的中學同學李淑一給毛澤東寫了封信,同時還寄來她1933年聽説自己的丈夫柳直荀犧牲時,結想成夢和淚填寫的一首《菩薩蠻》--
徵人何處覓?六載無消息。
醒憶別伊時,滿衫清淚滋。
李淑一的《菩薩蠻》,激起毛澤東的詩情,寫下了別具一格的悼亡之作《蝶戀花 答李淑一》--
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飏直上重霄九。
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廣袖,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
忽報人間曾伏虎,淚飛頓作傾盆雨。”
追念亡妻楊開慧、亡友柳直荀,已經沒有了《賀新郎》的斷腸悽清,更沒有《虞美人》的孤愁纏綿。有的則是上天入地的大境界,感天動地的大精神。毛澤東的情感,被想象包裹起來,昇華了。楊開慧和柳直荀,已融進了另一個概念──為革命獻身的忠魂烈士。
同毛澤東私交很深的民主人士章士釗,在讀了《蝶戀花 答李淑一》後,曾當面問他:為什麼把楊開慧稱作“驕楊”?
毛澤東回答説:“女子革命而喪其元(頭),焉得不驕!”
誰主沉浮
電影《毛澤東在1925》,説的是那年春夏,主人公在韶山發動農民運動的故事。
毛澤東創辦農民夜校,組織農民協會,還秘密建立了中國共産黨的韶山支部,建立了國民黨的區黨部。他發動農民同地主民團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使大革命的時代洪流奔涌在了偏遠的鄉村。
毛澤東在韶山的舉動,驚動了省城。湖南省省長趙恒惕,密派快兵趕赴韶山捉拿毛澤東。幸虧有好心人通了消息,於是,在1925年8月28日那天,毛澤東趁著月色,扮作鄉下郎中,被人用轎子抬出了韶山。
離開韶山的毛澤東來到了趙恒惕的眼皮底下──長沙。
舊地重遊,他寫下了《沁園春 長沙》。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
毛澤東在這首《沁園春 長沙》中,似乎為過去的書生意氣,畫上了一個句號。他告別了純粹抒寫個人情感的寫作時代。從此,具體沉實的歷史使命感構成了他的詩歌旋律。
寫完《沁園春 長沙》,毛澤東來到了當時國民革命的大本營廣州,成為了引人注目的政治家。
隨著北伐戰爭的節節勝利,農民運動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毛澤東受命擔任中共中央農民委員會書記。
1927年1月,為了回答農民運動到底是“糟得很”還是“好得很”的爭論,毛澤東回到湖南進行了深入的調查。
當時的中央領導成員瞿秋白看了這個報告,非常興奮,為這個報告寫了一篇序言,稱讚毛澤東是“農民運動的王”。
這時候,在轟轟烈烈的國民革命洪流濺起的浪花裏,一股腥風血雨的氣息已經撲面而來。
北伐軍總司令蔣介石,在上海向共産黨人舉起了屠刀。
在毛澤東的家鄉,長沙,許克祥發動了“馬日事變”。
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
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
黃鶴知何去?剩有遊人處。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這首《菩薩蠻 黃鶴樓》,大概是毛澤東的政治詩中,寫得最壓抑和凝重的一首。
毛澤東後來在註釋這首詞的時候,毫不掩飾地説:“1927年,大革命失敗的前夕,心情蒼涼,一時不知如何是好。這是那年的春季。”
八七會議選舉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但他謝絕了去上海黨中央機關工作的安排。他説,我不願去住高樓大廈,我願意去開展農村革命鬥爭。
1927年9月。這個穿布衫、留長髮,身子顯得特別頎長的書生,發動了湘贛邊界秋收起義,指揮三路人馬去攻打省城長沙。
按照毛澤東的要求,起義人員仿製蘇聯紅軍軍旗式樣,設計製作了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面軍旗。
這期間,毛澤東很忙,卻無比地興奮。
然而,暴動像霹靂一樣出現,也像霹靂一樣從空中劃過去了。
毛澤東做出了一個影響中國革命道路的非凡決策。他説服大家,放棄進攻長沙的計劃,退向湘贛山區,先做個“山大王”。
接下來,三十四歲的毛澤東,率領一千多人馬向山區轉移。
誰都不會料到,這一去,便成就了一位天才的軍事家。
這一去,也成就了一位卓越的馬背詩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