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首頁

第八部 《烈火天車》 中

央視國際 2003年12月15日 10:45


安裝逃逸塔裝置

  1992年國家正式立項載人航天工程時,第一艘實驗飛船爭取98年、確保99年的起飛期限就已經確定。眼看著承諾的日期將近,此時的航天人卻還陷在千頭萬緒的難題之中。儘管人們在拼命地工作,但實驗週期的延誤似乎已經成為無法改變的事實。人們不得不準備承受由此帶來的可能是相當嚴重的後果。

  然而,時間已經到了1997年,這時飛船飛行中必備的發動機系統卻還沒有著落。

  飛船到底能不能在99年底發射上天,推進系統是此時的關鍵。確保飛船推進系統的可靠性歷來是航天器安全指標裏的重中之重。據統計,世界載人航天史上出現的大故障中,推進系統佔的比例超過四分之一。

  從那時開始,飛船推進系統的研製進入了實驗與生産同步進行的程序。航天人的肩膀上開始同時挑起了兩副擔子。

  推進系統的承諾,讓人們對99年進行第一次無人飛行試驗有了一線希望。然而,當年在“爭八保九”發射第一艘飛船的目標下,牽動的並不只是推進系統一家。在組成飛船的三大系統中,任何一個出現問題,對上天的航天員都會帶來致命的後果。

  在宇航專家的心裏,航天器從天外歸來時重返大氣層的過程,是他們最擔心的航行階段之一。在下落的過程中,如同“風火輪”一樣的飛船上要連續完成一系列的動作,其中最關鍵的就是要在預定高度、分秒不差地展開這頂巨傘,拉住正在像流星一樣砸向地面的、重達三噸的返回艙。如果它要是出了問題,經過多少人努力的整個飛行過程將會在最後一秒鐘前功盡棄。

  這是一頂面積達一千二百平方米的巨傘,僅把它折疊起來裝在傘艙裏就需要一個星期的時間。


逃逸塔的正式點火實驗也被叫做“零高度”實驗

  實際使用中,要讓這頂巨傘從剛剛經歷了“烈火焚身”的返回艙中順利按時開啟,研製人員碰到的首要問題是要解決拋射傘艙蓋的難題。

  雖然經過了大量的實驗,但由於裝在船上的傘是無法檢測的,所以每次發射對傘系統的人來説,都是一次難忘的經歷。這也是為什麼他們在發射現場總是最後一個站起來鼓掌的原因。

  在設計方案上,坐在火箭頭部的飛船系統外部有一個保護用的外殼,正式名稱叫整流罩。它必須能在火箭起飛穿越稠密大氣層時的劇烈摩擦和震動中嚴密地保護住乘坐航天員的飛船。這個環繞巨大整流罩一圈的鎖,本身的研製就是一個相當困難的過程。因為它是一個必須在瞬間同時開閉自如的32把鎖。

  倪海龍:“這個鎖的加工是一個比較大的難題,因為它技術性特高,很多尺寸我們測量都測量不了,必須要經過我們計量部門,……但是加工完以後,一測量就不符合圖紙要求,三個月過去之後,這個車間主任找我,實在對不起,還是沒完,因為有些技術還沒吃透。”

  鎖的問題不過是人們遭遇到的眾多難題中的一個。在此時對99年這一最後的底線能否保住的擔心中,火箭人正在極力與爆炸的速度賽跑,試圖研製出運載飛船的火箭上必須安裝的、被稱為逃逸塔裝置。而這一裝置對即將上天的航天員的生命安全來説,是一段真正的“生死時速”。

  世界各國的航天專家們在研製載人的火箭時,都會首先考慮逃逸裝置,因為在人類航天史中,火箭在起飛段發生重大事故的並不少見。

  因此,中國的航天人在計劃邁出載人登天的第一步時,也把研製逃逸設備列入了必須攻克的重要目標。

  1995年的4月,滿懷希望的人們迎來了他們的第一次發動機試車。但轉眼之間4台都高達80噸推力的噴射發動機卻變成了一堆殘骸。


神州一號火箭

  3年後的1998年,裝上火箭發動機的逃逸塔運到了發射實驗場,一場真刀真槍的檢驗將決定火箭專家們這三年的努力是被畫上句號還是問號,甚至是省略號。

  航天人把逃逸塔的正式點火實驗稱為“零高度實驗”。意為即將模擬的逃逸行動是在地面而不是在空中。

  “零高度試驗”檢驗的是火箭逃逸系統與飛船在逃逸時的配合。這是一場與爆炸中死神的賽跑,而難為航天人的是他們只能在爆炸開始後起跑,但又必須讓自己的“救生艇”跑在最前面。

  第一次飛行試驗,只準成功。

  人們費盡心血創造出來的這一成果,其實卻是航天人在實際發射時最不希望它發揮出作用的設備。換句話説,只要火箭發射正常,它就永遠是被拋棄的廢品。這對每一個渴望展示自己作品的科研人員來説,總有點遺憾的感覺。

  就在上海的研製部門為如何能提前攻下推進系統的難關而絞盡腦汁的時候。坐鎮北京的飛船總設計師戚發軔也正在冥思苦想。這時坐在北京正在邊建設邊試驗廠房中的飛船,還只是僅供研究人員們探取未知數據和設備電氣性能的測試船。換句話説就是一個堆放在飛船外殼裏的實驗桌,它裏面安裝試用的多達數百台設備及大多數元器件是僅供實驗使用的非上天的産品。這讓人們離製造出真正能上天的飛船還有一段遙遠的路。

  對於這時手中並沒有真正可以上天飛船的研製者來説,似乎只能是空手攥著拳頭。然而在緊迫的形勢下總師戚發軔和同事們在此之前就已經想出了一個大膽而又冒險的主意--將按慣例只是趴在地面實驗臺上供測試的模擬電性船改造成為可以上天的實驗船。按照航天人的術語,就是將初樣變為正樣。


重新打開已經密封好的飛船大底,具有極大的風險性

  這是航天人在當時有可能趕在最後期限前發射第一艘飛船的惟一可想的辦法。

  1999年的一天,空間技術研究實驗中心的KM6空間環境模擬器巨大的密封門緩緩開啟,如同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爐中修煉了49天的實驗飛船,以非常圓滿的成功,通過了全部電氣系統的嚴格測試。航天人手中終於有了一艘基本達到了上天要求的實驗飛船。

  然而,這時的船充其量還只是一艘“死船”。因為船內大量的控制設備還沒有來得及編輯輸入讓它具有生命力的複雜程序。而這些程序是需要專家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的調試過程中逐步完成的。但這時航天人眼前的日曆離1999年結束僅還有5個多月的時間。以往這點時間別説是完成聯試,就是僅僅完成程序編寫時間也遠遠不夠。

  一個大膽而又冒險的決定,讓遠在大西北的一場本該是正常程序中發射現場的常規合練,最終演變成為航天人首次向宇宙真槍實彈地發射無人試驗飛船的重大行動。中國人點燃的天車之火,即將在那片廣闊的土地上撼動天地。

(編輯:陳玥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