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首頁

第八部 《烈火天車》 上

央視國際 2003年12月15日 10:38


推進器系統在97年還是一個難題

  20世紀80年代,中國發射了一系列的返回式衛星,人們在一次又一次迎接這些從天外歸來的火箭乘客後,十幾年前關於載人飛船的構想又被重新提起。與那時相比,此時的航天人已經掌握了火箭發射和衛星返回的成熟技術。他們也在問自己,如果把返回式衛星改成返回式飛船會怎麼樣呢?很快一個事關中國航天工業未來發展命運的重大議題引發了一場大討論。

  朱毅麟:“因為航天代表著一個綜合性的技術,也代表了一個國家的綜合性的實力,你如果沒有一定的經濟力量,哪怕你技術再先進,沒有經濟力量去投入的話,你發展不起來的。”

  然而,正在奮力彌補因為多年失誤而導致與世界經濟水平存在巨大差距的中國人,在為選擇的目地而支付極其有限的經費時,必須權衡是麵包還是尊重哪個更重要。

  而這時,有關中國航天未來走向的論證已經無法調和是與非的兩種意見。最終截然相反的這兩種意見同時被擺上了國家領袖們決策的案頭。

  隨後不久這件事就被提到了有決策大權的中央專委會的會議桌上,1991年6月,有關部門人員被招進了北京的那座著名的園林後,獲得了中央專委原則上的認可,並建議繼續論證。


航天器重返大氣層示意

  這時關於載人航天的爭論已經由上不上的問題轉到了上什麼的問題。

  人們的憂慮源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當時的中國曾經有一個如今很少有人知曉的載人航天計劃。1970年發射第一顆東方紅衛星的時候,一個更大膽而雄心勃勃的計劃被提上議事日程,人們為了實現當時的政治理想而決心製造出載人飛船。很快那艘還沒有誕生的飛船就有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名字--曙光號。它成為那一年代的人們激情奔放的理想化身。

  戚發軔:“這時候正是國際上蘇美兩個超級大國在載人方面做了非常大的競爭,那時候我們有一些科學家就很敏感,説中國是不是也應該做這個準備,所以在70年代的時候就有一個方案,準備搞飛船,那時候就是71年4月份,確定的時候就叫714。就是中國的載人航空工程。”

  然而真正動起手來,航天人才方知製造載人的火箭和飛船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必須比他們此時手上僅有的“長征一號“火箭大數倍推進力的巨大差距,以及飛船系統的複雜程度讓滿懷激情的航天人不得不望洋興嘆。鎖進了文件櫃中的曙光號飛船,從此成為當時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新中國第一代航天人如同初戀般的記憶。

  時隔二十年,當載人工程再次提到議事日程上來的時候,它同樣存在著再一次被擱置起來的危險,因為這時急切盼望的航天部門自己內部對到底造一個什麼樣的載人航天器還存在著嚴重的分歧。一切爭論的起點都是與當時國家的總體經濟實力密切相關。


整流罩

  經過反反復復的論證,專家們這時拿出的已經是像一本書一樣厚的可行性報告。就是這些凝聚了航天人無數心血的戰略構想,讓國家領導下定了破釜沉舟的決心。

  劉紀原:“最後一次專委會就定下來,就是説大家都認可了,是1992年1月吧,就要求大家都回去表態,表示慎重,每人都要簽字。”

  這次會議召開的1992年1月被航天人認為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從這一天起中國航天工業的未來發展方向被確定下來。為了牢記92年1月,人們將這一重大項目命名為“921”工程。

  戚發軔是當年研製“東方紅一號”衛星時孫家棟院士麾下的十八員大將之一,幾十年間他和他的同事們已成功地將幾十顆衛星送上了太空軌道。可以説得上是碩果纍纍。有關領導正是基於這種考慮,最終還是將如此重擔壓在了剛剛放下通信衛星總師職務的戚發軔頭上。

  由於在工程立項時,航天人就已經承諾了“爭八保九”的目標,即爭取98年力保99年實現載人工程的第一次無人實驗飛行。此時唐家嶺的建設就被帶上了事關全局成與敗的急迫。

  飛船的研製需要模擬它在太空中飛行時的真空狀態,這就必須建造一種能夠將整艘飛船放進去的真空罐。這個被稱為KM6的真空罐是當時整個研製中必須具備的八大實驗室之一,也是當時航天人面臨的難度最大的項目。其中它在巨大的大氣壓力下不能有一絲一毫漏氣縫隙的要求,讓建設者們費盡了心機。

  作為載人航天運載工具的“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人們對它並不陌生。它是在“長二捆”火箭的基礎上,按照發射載人飛船的要求,以提高可靠性確保安全性為目標研製的。而在整個設計裏如何能在任何情況下都完全保證航天員安全的絕對要求,讓所有的設計人員都傷透了腦筋。


整流罩分離實驗

  當時中國人剛剛試著造出火箭上的故障檢測和逃逸系統時,由於心裏沒底,想讓俄羅斯的專家給評審一下,類似技術諮詢公司那樣簽個字。但當時對方竟開出了中方必須為此支付1000萬美元的天價。事後中方專家回憶起來説,當時我們捨不得啊。國際現實生活中的“生存法則”,迫使他們最終只能回到依靠自己的軌道。

  這邊火箭新增系統關鍵部位的研製似乎是撞到了墻上,那邊飛船的研製也是舉步維艱。因為進行宇宙飛行的航天員並不是坐在普通的板凳上,而是坐在一個有複雜緩衝系統的特製座椅上,它在突發情況下決定著經歷了各種險關的航天員在宇宙航行最後一刻的生與死。然而,在很長一段的時間裏,研製人員卻不敢説個“行”字。

  從最初的起步到今天,一個座椅緩衝器,花費了研製人員近十年的時間。每當提起這件事,研製的專家們心裏總是很沉重。

  就在中國航天人在為如何去解決諸多技術難關而絞盡腦汁的時候,一個不幸的消息傳來,在準備運載飛船的火箭發動機的試車中發生了嚴重的爆炸事故。

  航天人又一次領略到了為理想而飛向太空時的巨大風險,很難被馴服的狂暴烈火瞬間也會摧毀人們來之不易的心血。但正如同遠古的祖先們執著地造出獨木舟去冒險搏擊大海一樣,今天的人類也永遠不會停止鍛造能把自己帶出地球的烈火天車。

(編輯:陳玥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