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步天遠歌》下 10月14日
央視國際 2003年10月10日 13:56
|
|
|
專家兼物理學家奧伯特 |
1929-1930年度在德國取得很大成功的一部影片叫《月亮夫人》。專家兼物理學家奧伯特曾作為科學顧問參加了該片的拍攝。在電影院裏放映時觀眾中坐著一位名為韋納 馮 布勞恩的高年級學生。
布勞恩1912年出生在德國,恰好生活在此時濃厚的火箭研究氛圍之中。當他還是一名普通的技校學生時,就對火箭有著近乎狂熱的執著。
|
|
|
韋納 馮 布勞恩 |
1930年,布勞恩等三人在柏林郊區找到了一個廢棄的軍火庫。1930年9月,他們挂起了一塊冠冕堂皇的牌子:柏林火箭飛行場。
布勞恩發現,僅靠他在技校學到的那點關於螺釘螺帽的知識,遠不能勝任眼前的工作。於是他在1931年前往瑞士的蘇黎世聯邦工學院深造。
|
|
|
1930年,布勞恩等三人在匆忙之間搞出了一個設計,把它命名為“最小的火箭”,縮寫為“米拉克” |
1931年10月,回國的布勞恩正趕上第一次發射“米拉克(最小的火箭)一號”,那是一次公開的表演性質的發射。為了解決經濟上的困難,布勞恩的夥伴內貝爾設法邀請了當地一些有代表性的企業家來觀看,每人交一馬克作為觀看費用。遺憾的是由於燃料箱密封不嚴,“米拉克一號”在導軌中只上升不到一半的距離,在耗盡燃料後跌落在原來的位置上,這讓他們十分沒面子。但這群不屈不撓的人在幾個星期之後,就再次發射。那天“米拉克一號”點火後很快上升到1000多英尺,然後打開降落傘回到地面,重新加注燃料又可升空。
不久,德國陸軍武器局的兩位工程師瓦爾特 多恩貝格爾和卡爾 貝克爾裝扮成老百姓參加了布勞恩等人的宇航協會。於是這幾位學生的業餘愛好者的時代便一去不復返了。有的人的袖子上開始戴上了納粹十字章。
|
|
|
V-2導彈,“V”在英語中是勝利的意思,而在德語裏則是“復仇”的第一個字母 |
1934年,22歲的布勞恩畢業于柏林大學,獲得了物理學博士學位。也就是從這一年起,火箭研究工作在德國成為機密。
1939年3月23日,在布勞恩27歲生日的那一天,希特勒來到了火箭實驗場巡視。他決定將火箭技術用來發射新型武器,向這項研究項目投入巨大的資金。
|
|
|
這就是世界上第一枚彈道式單級液體現代火箭。它用酒精和液氧作推進劑。長14米,箭體直徑1.65米,起飛重量13噸 |
1942年10月3日,一枚火箭從波羅的海之濱冉冉升起。它是布勞恩等人發射的第三枚實驗品。火箭垂直飛行4.5秒以後,拐彎沿著東北方向飛去。296秒時,火箭在100多公里外的波羅的海濺起了歡騰的浪花。
布勞恩在火箭箭身上畫上了傳説中的“月亮夫人”。但納粹德國的宣傳部長戈培爾卻特意替它取了個名字:“V-2”火箭。“V”在英語中是勝利的意思,而在德語則是“復仇”的第一個字母。
|
|
|
“蘇聯航天奠基人”,前蘇聯火箭設計師科羅廖夫 |
從V-2在1944年9月8日投入戰場。總共6000枚V2導彈中大約有4300枚射向英國,其中有1230枚擊中倫敦。最後一枚于1945年3月27日落在肯特的奧爾平頓,炸死了127人,炸傷423人。
二戰中馮 布勞恩的V2導彈總共使12685人喪命,有三分之二為平民。其中英國人有2742名死在火箭之下,重傷6467人。
|
|
|
1947年科羅廖夫和他的同事成功地仿製了V-2導彈。1948年秋天,他們又在V-2的基礎上設計了P-l彈道式導彈,射程達到300千米。1950年他們設計的P-2彈道導彈射程已達500千米 |
但這時的戰爭已經進入到尾聲。V-2已無法使納粹獲得這場戰爭的勝利。1945年1月,蘇聯紅軍直接威脅佩訥明德時,布勞恩及其手下人員已經做好準備。美國人輕易得到了納粹頭子戈林領導的不倫瑞克空軍研究所重達1500噸的成套儀器和超過了300萬份的秘密研究資料。後來,布勞恩取得美國國籍,成為美國航天和導彈研製工作中舉足輕重的人物。
1954年10月4日,國際地球物理年特別委員會在羅馬召開會議,會議將1957年7月1日到1958年12月3日定為國際地球物理年,並建議有關國家在此期間發射人造地球衛星。
|
|
|
1956年蘇聯政府終於做出了決議,批准研製一顆重型人造衛星,並從P-7導彈上開發一種派生型運載火箭 |
在這場東西方航天的競爭中,美國人明顯失算了。人類太空活動中的一個偉大桂冠--發射人類歷史上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落在了蘇聯人的頭上。美國“氫彈之父”愛德華 特勒説,美國輸掉了這場“比珍珠港更重要的戰役”。
早在1928年,蘇聯就建立了空氣動力實驗室。1947年科羅廖夫和他的同事就成功地仿製了V-2導彈。1948年秋天,他們又在V-2的基礎上設計了P-l彈道式導彈,射程達到300千米。1950年他們設計的P-2彈道導彈射程已達500千米。8年後,前蘇聯提供給中國的樣品導彈就是這一型號。
|
|
|
1957年10月4日中午蘇聯名為“衛星一號”的人造衛星終於從火箭上彈出,以每秒7.9千米的第一宇宙速度,進人環繞地球飛行的軌道 |
1956年蘇聯政府終於做出了決議,批准研製一顆重型人造衛星,並從P-7導彈上開發一種派生型運載火箭。
1957年10月4日中午時分,蘇聯拜科努爾發射場上一片寂靜。只有遠在數公里外的指揮中心發出的倒計時數一聲一聲地回蕩在上空。
|
|
|
蘇聯衛星上天后近4個月的1958年2月1日,“丘辟特”-C運載火箭從卡納維拉爾角起飛,將美國第一顆重8.2千克的人造地球衛星“探險者1號”送入近地點360千米,遠地點1531千米的橢圓空間軌道 |
幾分鐘後,這顆名為“衛星一號”的人造衛星終於從火箭上彈出,以每秒7.9千米的第一宇宙速度,進人環繞地球飛行的軌道。
當蘇聯人成功的消息傳來,美國舉國震驚。蘇聯衛星上天后1個月零4天的11月8日,美國各報刊都刊登了這樣一條消息:“美國國防部長今天指示陸軍部,用改進的丘辟特一C導彈發射一顆地球人造衛星。”
隨後,美國的國家機器開始運轉,大量的資金和人力物力開始注入到這一國家級的競爭性項目。
“丘辟特一C”型運載火箭在一片催促聲中誕生了。它是一級液體、三級固體的四級運載火箭。火箭的總長為21.72米,起飛重量28.5噸,起飛推力37.6噸。
“丘辟特”-C並不是布勞恩的得意之作,但它還是能夠滿足當時美國人的需要。蘇聯衛星上天后近4個月的1958年2月1日,“丘辟特”-C運載火箭從卡納維拉爾角起飛,將美國第一顆重8.2千克的人造地球衛星“探險者l號”送人近地點360千米,遠地點1531千米的橢圓空間軌道,成為繼蘇聯之後第二個擁有發射衛星能力的運載火箭。與蘇聯人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上去再説不同的是,美國人的“探險者l號”帶有了一定的科學考察功能,它在太空飛行中發現了存在於地球大氣層之外的范亞倫輻射帶。
在20世紀中葉響徹神州大地火紅的建設交響樂章中,新中國的航天事業開始起步了。走過二萬五千里長征的中國共産黨人,已開始在一片戰爭的廢墟上重新構建起自己的家園。一代打天下的領袖們率領著一個民族,不僅要描繪出更新更美的圖畫,還要親手實現祖先們未竟的“登天夢”,飛向更廣闊的外空間,開拓天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