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明清皇陵

世界遺産之中國檔案(二十七):明清皇陵

央視國際 2003年11月17日 16:01

  文化遺産:明清皇陵

  明朝在中國歷史長河當中存在了276年,共有17位皇帝執政,除第二位明惠帝朱允文因“靖難之役”不知所終外,其他的皇帝死後分別葬在南京鍾山,北京天壽山和金山,加上明太祖朱元璋追封的祖陵、皇陵共有18座帝陵。

  而在湖北鐘祥市境內,還有一座嚴格按照明皇陵的規制建造的陵寢,該墓的主人生前沒有做過一天皇帝,只有封號,沒有年號,但是陵寢的規制、規模不亞於任何一座明代帝陵。

  明正德十六年,明代最昏庸的皇帝明武宗朱厚照病死。朱厚照膝下無子,遵奉“兄終弟及”的祖訓,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熜繼承皇位。

  朱厚熜就成了明代第12位皇帝──明世宗嘉靖皇帝。

  嘉靖三年,明世宗下旨,按照明帝陵的規制改建先父的王陵,並封自己父親的陵寢為顯陵。隨後開始大規模的改建,擴建工程。直到嘉靖死後,工程才停止,前後歷時40多年。

  顯陵在改建時,基本沿襲了明帝王陵的陵葬制度。

  明顯陵是我國中南地區惟一的一座明代帝陵建築,它的人工佈局努力與自然山水保持著和諧,擴建之後的顯陵超過了任何一座明代單體帝陵。

  整座陵墓為長方形,如果從高處俯看,猶如一個不太完整的金瓶形狀,寓意著神聖吉祥。

  由於顯陵原先的地宮進水,明世宗命令在第一座地宮的後面再建一座新的地宮,兩座地宮中間用叫做“瑤臺”的城墻連接,這就形成了“一陵兩冢”的型制。

  顯陵的前端最早有一個天然池塘,設計者巧妙地將它改建融入了陵區之內,稱為外明塘,在陵寢內卻有一個人工開鑿的圓形池塘,名叫內明塘,位於整座陵區的中軸線上。

  顯陵這種“一陵兩冢”、“內外明塘”的結構設計,形成了歷代帝陵中絕無僅有的建制。

  1628年,明王朝結束了276年的統治,開始了大清王朝的時代。據史書記載,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順治,狩獵時偶然來到河北省遵化縣的昌瑞峰下,見群山氣勢非凡,取出玉板指扔向遠處,並説“玉扳指落處定為壽宮”,由此開闢了清朝的第一個陵墓區──清東陵。

  清東陵從順治十八年開始營建,到1908年的慈禧陵竣工,歷經二百四十多年,陵區內由大小不等的五百多座單體建築組成。

  先後建有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同治5座黃帝陵、4座皇后陵等15座陵寢。

  順治皇帝的陵墓稱為孝陵。

  孝陵在昌瑞峰的中軸線上,以後的四座帝陵和其他的陵寢,按照“居中為尊”、“長幼有序”的傳統觀念,依次建在孝陵的左右。

  孝陵的建築格局沿襲了明代皇陵的建築特點,由南向北依次建有石牌坊、大紅門、聖德神功碑樓、石像生等大小20多座建築,由一條長約6公里的神路貫穿起來,使陵區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建築格局。

  在孝陵大紅門後有一座高30米的重檐式建築,叫聖德神功碑樓,也叫大碑樓。樓內聖德神功碑上用滿漢兩種文字,記載著順治皇帝一生的業績。

  而在康熙皇帝的景陵大碑樓內,卻立有兩塊聖德神功碑。這是他的兒子雍正的旨意。雍正認為聖祖康熙功德盛多,一塊聖德神功碑不能充分記述先父一生的功績,所以特立兩塊。

  清朝入關以後,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五帝,因在文治武功上都有一定成就,都立下了聖德神功碑。

  歷史延續到第六代道光皇帝時,卻頒布了一道聖諭,從此以後不再建聖德神功碑。

  清朝舊制規定凡“帝王有失國之寸土者,不得立聖德神功碑。” 1840年的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將香港劃歸給了英國。這也許是道光皇帝覺得無法面對祖先而撤掉聖德神功碑的原因之一吧。

  道光皇帝的慕陵沒有建在清東陵,而是建在了清代另一座陵區——清西陵。清西陵的第一座陵寢並不是道光皇帝的慕陵,而是雍正皇帝的泰陵。

  雍正七年,雍正命人在清東陵離孝陵、景陵不遠的地方,選擇了九鳳朝陽山,修建自己的陵寢。但在施工建陵時,發現墓穴中有砂石。雍正決定廢棄另選他處。最終選擇了距清東陵數百里的河北易縣的天平峪。雍正八年,開始修建泰陵,開闢了清朝第二座陵區——清西陵。

  清西陵埋葬著雍正、嘉慶、道光、光緒4位皇帝以及他們的9位皇后。

  泰陵是清朝鼎盛時期修建的,所以規模比其他的陵寢要大,陵區內的建築就多達六十多座。

  1850年,二十歲的咸豐登上了太和殿的皇帝寶座,此時的大清王朝早已沒有了康乾時期的盛世景象。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爆發,處於憂患之中的咸豐只好逃到承德避暑山莊,並於1861年病死在那裏。

  咸豐死後被埋葬在清東陵的最西側,稱定陵。與其他的陵寢不同的是,定陵不僅規模小,而且建築少。定陵在興建時,用的都是一些舊的磚料和石料。

  定陵之東的普陀峪,埋葬著咸豐的兩位皇后,一位是東太后慈安,另一位就是統治清王朝政權近半個世紀的西太后慈禧。兩陵並排而立,規制相同。

  1895年,甲午戰爭之後,清政府割地賠款,國庫空虛,民不聊生。可慈禧全然不顧,以自己的陵寢年久失修為藉口,把修了22年的慈禧陵隆恩東西殿等建築全部拆除,另換好料。

  重建工程又歷時13年,直到慈禧死時才完工。

  重建的隆恩殿,無論是規模,還是工藝都奢華驚人。

  清代皇后陵的隆恩殿,殿內一般只有4根貼金的柱子,就連紫禁城內的太和殿也只有6根。可是在慈禧陵的隆恩殿等三大殿內外卻有64根金柱。

  這些巧奪天工的金龍和慈禧陵的各種珍寶,在1928年,被軍閥孫殿英盜劫一空。

  10年後,又一隊不明身份的軍人竄入清西陵的崇陵。他們熟練地撬開磚石,進入地宮,將所盜金銀珠寶賣給了京西八國教會,據説換了五百套軍棉裝。

  崇陵主人是光緒皇帝。光緒在執政年間,雖然是皇帝,但有名無實,處處受慈禧控制。

  崇陵在西陵的各帝陵中是最小的,整個建築中雖然也有琉璃石牌坊、下馬碑、玉孔橋等建築,但撤掉了石像生,更沒什麼聖德神功碑。

  1908年,年僅三歲的溥儀繼位,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解放後他成了一名普通公民。1967年溥儀去世。有兩件事恐怕是他生前沒有想到的:一是他的骨灰被安放到了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二是幾十年後他的骨灰又被遷到一座由一位華僑修建的陵園中,而墓址就在清西陵對面的一座山坡上。

(編輯:紅立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