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都江堰青城山

世界遺産之中國檔案二十:都江堰青城山

央視國際 2003年09月12日 10:43

  文化遺産:都江堰青城山

  在戰國時期的成都平原上,一座最初為軍事運輸而修建的水利工程,竟然將一條大河重新改道變了流向。並且在以後的兩千多年裏,為成都平原贏得了“天府之國”的美名。這個水利工程,就叫“都江堰”。

  公元前四世紀末大一統前夜的中國,正處於戰國諸雄對峙,激烈兼併的大動蕩之中。當時中國北方的霸主秦國大將司馬錯提出建議,先攻戰南面毗臨的蜀國,利用蜀國佔據長江上遊的優勢,順江而下,吞併當時惟一能與北方大國秦國相抗衡的楚國。這個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定的軍事主張被秦惠文王所採納,在公元前316年舉兵滅掉了蜀國。

  公元前280年的秋天,秦滅蜀三十年後,大將司馬錯南下東攻楚國。然而在奪取了楚國的商喻也就是今天的重慶涪陵之後,軍隊卻因為糧草和兵馬不能及時補充,在商喻陷入了癱瘓,無法繼續深入楚國。

  因此,把岷江改道使其經過成都的想法,在司馬錯借伐楚之後開始醞釀。

  公元前272年,三十歲的秦國人李冰,來到蜀郡擔任郡首。上任後的李冰沿岷江而上,直抵岷江源頭,行程七百多裏,開始了水情勘察工作。

  公元前270年,一部精妙的治水方案終於出爐。方案中提出,如果在蜀郡首府成都建立航道,必須先在岷江河道上建起一個既能引水又能防洪的水利工程。這個工程是這條戰爭補給線能否形成的關鍵。

  岷江,是長江最大最長的支流,不僅水勢兇猛,而且全年水量不穩定。在岷江河道中哪一個位置設置工程,才能最佳的控制水的流量將會關係到工程的成敗。經過考察,李冰選擇了在山丘和平原的分界點上建造都江堰,以鎖住岷江的咽喉。

  工人們用整整四年的時間,在岷江江心建起了酷似大魚之嘴的分水堤。當江水流至魚嘴時,自然分成了內外兩江。其中內江為引水河,也就是岷江改道通往成都的工程。在這時,李冰遇到了一個棘手的問題,坐落于成都平原西北的尖山成為了內江流向成都平原的天然屏障。

  為了把水引入成都平原,李冰決定開山辟水路。如果只能依靠鋼釬和石錘鑿打,鑿開尖山至少需要30年的時間,而秦國的統一大業卻迫在眉睫。李冰決定對岩石使用火燒水澆的方式。經過熱脹冷縮,岩石崩裂疏鬆之後,民工們才腰係吊繩,登上虎頭岩,揮錘鑿打。

  歷經八年,虎頭岩的山體,分出了一條寬20米的水路。工程的關鍵部分,航道入水口的建成,使岷江水進入了平原。後人為了紀念李冰把這個入水口稱為寶瓶口。

  公元前256年,歷時14年之後,世界水利史上的驚世之作----都江堰建成竣工,開始了它對四川平原持續至今的影響。

  此後在從成都出川的暢通水路上,飄滿了船泊,岷江上遊沿岸的木料順水而下,運往成都製造戰船,士兵和兵器都直接在成都集散。

  從公元前230年開始,又有十萬秦國人,陸續從北方遷往蜀地,與當地居民共同開墾廣闊的平原。

  公元前223年,秦國率百萬大軍從成都順岷江而下進入長江,一舉滅掉楚國。並在兩年後統一全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帝國王朝,秦。

  為什麼中國古人因為戰爭的需要而修建的水利工程經歷了兩千多年,至今仍然能被現代人使用呢?

  李冰當時把都江堰工程的修建選擇在岷江河流的彎道處,依據彎道的水流規律,把江水引入都江堰工程的主體。都江堰工程又分為三大部分對水進行處理:魚嘴、分水堤、寶瓶口和魚嘴分水堤尾部的飛沙堰。首先由魚嘴分水堤把江水分為內外兩江。同時內江最終入口寶瓶口,控制著多餘的江水無法進入成都平原,轉而從飛沙堰溢入外江,做到二次分洪。不僅如此,今天全世界水利工程都為之困擾的泥沙排放問題,已在都江堰工程中得到了最為精妙的處理。都江堰工程這巧奪天工的三大部分,首尾呼應、互相配合,成功地做到了防洪排沙,它所蘊含的精湛水利原理,使都江堰工程成為世界水利史上的典範之作。

  都江堰建成後,李冰還定下了每年維修河道的制度。

  這條“深掏灘低作堰”的治水經驗歷經千年至今還被奉為治水經典為人們所使用。

  與現代西方水利工程思路不同的是,李冰並沒有使用高閘大壩與江水硬性抵擋,而是採用柔性結構的竹籠卵石,以柔克剛。

  更值得一提的是,都江堰的設計,從魚嘴的無壩引水到整個平原的灌溉,都採用了有口無閘的自動分水方式。水以自然的行進方式,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在廣袤的平原上,形成了密如織網的自然渠係。

  從都江堰建成開始,秦朝到西漢四百年間,蜀地經濟空前繁榮,被世人喻為“天府之國”。

  都江堰建成四百年後,公元143年,一位身著長袍的百歲老人長途跋涉,來到了都江堰西南側的青城山麓。他在此創立了天師道,也就是中國惟一的自創宗教——道教。這位老人就是道教的開山鼻祖——張淩。

  如今在張淩修道的青城山上,還可以看到許多帶有道教色彩和風格的建築。道觀都以三為建築構思,體現了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宇宙乾坤觀念。

  在張淩修行的天師洞大殿前還刻有象徵陰陽乾坤、五行八卦的太極圖,這張圖表現了道教崇尚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歷代許多著名道士在青城山隱居修行,傳宗開派,不斷豐富和發展了道教文化。公元八世紀的中葉,一名叫做清虛子的道士,在一次使用硫磺、木炭和硝石為燃料煉丹時發生一場意外爆炸,這次爆炸讓中國人早于西方一千多年就掌握了製造火藥的技術。

  植被豐富的青城山,不僅是道教的聖山,還擁有730多種木本植物和大量珍貴藥材。唐太宗時代道士孫思邈來到了青城山,他在這裡採集了大量藥材,研究了解各種藥性,撰寫了醫學著作《千金方》。因為這本至今仍然是中醫必修的典籍,孫思邈被後人稱為藥王。

  天府源頭都江堰以柔克剛的哲學思想和李冰建堰的科學精神,正是與道教的思想不謀而合。因此,都江堰的創建者李冰又被道教尊崇為清源妙道真君。為紀念李冰,人們在尖山上修建了二王廟。

  清朝咸豐年間,道士張孔山在二王廟修道。他常年住在岷江岸邊古堰身旁,聆聽著變化萬千的岷江水聲,盡畢生古琴研究所得,譜出了一首將道教音樂推向極至的古琴曲《流水》,被世界視為東方音樂的傑出代表。

  (CCTV《探索發現》供稿,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編輯:紅立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