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産之中國檔案(十四):故宮
央視國際 2003年09月05日 15:38
文化遺産:故宮
明永樂帝朱棣公元1403年登基後,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為自己建造一座豪華、宏大的宮殿。
在這個72萬平方米的設計規劃裏,宮殿、樓閣等786種,建築物鱗次櫛比,房屋總數在初建時,就達到九千多間。
紫禁城,中國規模最大的皇帝朝寢之地,黃色的琉璃瓦、紅色的墻,是這裡的基調,這種基調的構成,主要出自中國古老的思想,以中心之地的黃色和代表光大的紅色來展現。
這種色彩也顯示了皇帝所居住的紫禁城應為天下的中心,體現著皇帝權力的至高無上。
北京,自元大都設立在此以來,便成為國際性的繁榮都市。
在這裡度過青少年時期的永樂皇帝,由此具備了國際性的廣闊視野。
傳説當時每日前來向永樂帝朝貢的外國使節要排成長長的隊列。
永樂帝積極地開展與各國間的交往,就連中斷了的對日貿易,也得以再開。都城北京,一個國際性的大都市更加繁榮了。
從上空俯望紫禁城,穿過天安門、端門,在午門過後就是紫禁城內。這裡的建築物都排列在一條直線上。
紫禁城的太和門是外朝的正門,永樂帝在此召見官僚,並實施政務。
穿過太和門就是寬超過三萬平方米的太和殿廣場。
舉行盛典時,文武百官、馬匹、儀仗隊近一千人在此整齊的排列謁見皇帝。由於過於的寬廣,許多人根本看不到殿內的皇帝。
紫禁城的太和殿是中國現存最大的磚木結構建築,向太和殿延伸的禦道上,雕有雲和龍的紋樣。
太和殿是皇帝舉行即位儀式、婚禮大典等的殿堂。
太和殿在紫禁城建成後不到百日便毀於大火,永樂帝認為這是天地之意。直至第六代正統帝即位五年時才重建太和殿。
永樂帝在營建紫禁城時,將處理各種政務公事的場所--外朝,和皇帝的個人生活場所-內廷分開了,在寶和殿的後側是內廷,也就是皇帝的住處。
內廷的進出口乾清門前,放置著雌雄各一隻金獅。 通常容許進出內廷的只有侍奉皇帝、皇后的宮女和宦官。
在紫禁城內廷中生活著的皇帝,其護衛是由皇帝的禦林軍與宦官承擔的。
在永樂帝之後,這座皇城裏又先後生活過23代帝王,他們和永樂帝一樣享受著這種奢靡的生活,同樣也享受著這座宮室給他們帶來的帝王威儀。
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外國使館區東交民巷成為了戰爭的前沿。窺視中國已久的列強們,終於得到了極好的藉口。在八國聯軍的先進武器下,京師陷落了。
八國聯軍成了北京城的主宰,北京慘遭洗劫,典籍文物,國寶奇珍遺失無數。就連故觀象臺上的儀器最終也未能逃過列強的劫掠。荒草叢生的宮墻內,聯軍司令瓦德西佔住了儀鑾殿,這裡曾是慈禧最喜歡的起居之所。
專家胡小偉:“八國聯軍那時候呢是慈禧、光緒都跑到西安去了,這一次(故宮)遭受的損失,就很難統計,至少是我們知道的《永樂大典》,就是在這一次裏面損毀的。至於中國的文化典籍,由於他(聯軍)有文字之間的隔閡,他更不知道有什麼好處,所以遭受的損害啊就特別大。”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藉口柳條溝事件製造了震驚中外的9.18事變,在短短的三個月時間裏,日本就佔領了整個東三省。
1933年3月日軍佔領熱河全境,北平前方已經無險可守,而日軍距北平的直線距離只有不足50公里,兩天時間就可攻至北平城下。在北平城中,令人尤感擔憂的就是1925年10月10日剛剛成立的故宮博物院。它保存著來自於明清兩代500多年的皇家文物,數量多達上百萬件。
1931年底,故宮博物院開始準備文物南遷。
1933年2月5日晚上,故宮文物開始起運,6月2日首批南遷文物開始離開北平,故宮國寶從此踏上了萬里漂泊之路。
此時日軍已逼近天津,為了保證文物的安全,運輸文物的列車沒有走津浦路,而是由京漢路、隴海路,繞道徐州最終抵達上海。
然而,故宮這批國寶,存放于上海租界區,只能是權宜之計。最後決定在當時的首都南京建造專門的庫房加以保存。
1938年12月,總計19650箱南遷文物,全部運輸到南京朝天宮庫房。這裡現在仍然存放著兩千箱多箱南遷文物。
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盧溝橋事變,侵華戰爭全面爆發。隨著凇滬會戰隨即打響,當時中國的首都南京一下子被推到了了戰爭的前沿。日軍佔領上海後,迅速向南京靠攏,中央政府決定遷都武漢,故宮文物也被迫再次轉運他地。
12月8日,搶運工作不得不停止,而此時庫中尚有2900箱文物。12月12日南京淪陷,日軍隨即在南軍進行了血腥的大屠殺。位於朝天宮的文物庫房,也被日軍佔領,日軍將裏面的文物搬出,將庫房改造成了一家傷兵醫院。
而此時從南京搶運出的故宮文物從北線、東線、南線三路向貴陽進發,最後決定向四川運送。
1944年2月南線文物進入四川。南線文物一共80箱,全部存放在距重慶40公里的小山村飛仙岩,直到抗戰勝利。
中線一共9369箱文物,又由輪船從南京運往武漢,1938年底,這批國寶全部運至重慶。最後存放在樂山的安古鎮。
北路文物從南京出發後,在隆隆炮聲中駛過徐州抵達鄭州。
運送故宮文物的列車遇上了大轟炸。萬幸的是在空襲中,列車被鐵路工人拉到了距站臺一公里的地方,躲過了轟炸。
1935年5月,在經歷了一年半的奔波之後,這批文物終於安置在峨眉山腳下的大佛殿。
在抗日戰爭的硝煙炮火中,整個文物南遷分行三路,歷時將近10年,行程萬餘裏。
1945年8月,經過八年的浴血奮戰之後,中華民族迎來了抗爭的勝利,游離在外的故宮國寶也終於盼到了回家的希望。
但在文物剛剛到達南京,返運北平尚未提上議程之時,國內的政治形勢已發生重大變化。
1948年下半年,蔣介石開始為退守台灣做準備。1949年1月國民黨政府下令將存于南京的故宮文物精選出2972箱,和中央博物院和中央圖書館等單位的數千箱文物精華一起運往台灣。
1965年,台北故宮博物院在台北外雙溪成立,成立之初台北故宮的館藏幾乎全部來源於故宮的南遷文物,從數量上講,最終運到台灣的文物雖然只佔整個南遷文物的四分之一,但這部分卻是故宮博物院文物中的精品。
今天,曆盡歷史滄桑的故宮依然靜靜地坐落在首都北京的中心,它的形象已深深地植根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
(CCTV《探索發現》供稿,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