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産之中國檔案(六):黃龍
央視國際 2003年08月13日 14:28
自然遺産:黃龍
岷山位於四川省的西北部,岷山山脈的主峰“雪寶頂”,海拔5588米,終年積雪。雪寶頂是藏族傳説中的神山,雪寶頂山上融化的雪水,發育著高山草甸,但是它首先滋潤了腳下的這條溝谷,黃龍溝。
黃龍溝是一條長約3.5公里,寬約300米的鈣華山谷,因山勢如龍,又稱“藏龍山”。
鈣華彩池是黃龍最主要的景觀,黃龍的彩池一共有8群2300多個,彩池層層相連,由高到低,呈梯田狀排列。這些彩池大的幾十平方米,小的只有幾平方米。池中的碳酸鈣在沉積過程中與各種有機物和無機物結成不同質的鈣華體。再加上光線照射的種種變化,便形成了池水的不同顏色。因此人們便稱黃龍的彩池為“五彩池”。
在黃龍溝兩側的山坡上,是茂密的原始森林。黃龍的森林覆蓋率高達65.8%,植被覆蓋率更高達88.9%。許多珍貴的動物也生活在黃龍的森林裏。
在黃龍溝裏,有一座黃龍寺,它是川西北地區第一座道教建築。建於明代洪武年間的黃龍寺,現在已成為當地藏、漢、羌、回等民族,多族信奉、多教合一的宗教地。一年一度的黃龍廟會,是這裡人最多,也是最熱鬧的時候。
在黃龍寺前不遠的地方,有一個黃龍洞。黃龍溝流淌的雪水,終年滲透在洞內,形成各種鐘乳石和石筍。黃龍洞是中國最大的鈣華洞穴,同時也是中國冰期最長的天然冰洞。
五彩池的水層層漫溢,在沒有鈣華埂攔阻的地方順坡而下,形成了黃龍另一個重要的景觀——鈣華灘流。黃龍鈣華灘流的主體部分全長2500米,寬約30-170米。鈣質的片狀水流在傾斜起伏的溝谷間,在陽光的映射下如同金黃色的流沙般漫瀉而下。
黃龍彩池形成的原因,從根本上講是石灰岩被水溶蝕而形成。這種成因,在地質學上叫做喀斯特地貌,它的典型特徵是石灰岩被水溶蝕以後所形成的石林、石峰、溶洞、地下河等地貌景觀。喀斯特地形在我國的分佈廣泛,主要集中在雲貴川和廣西一帶。只有黃龍形成了這麼大規模的彩池群。
雲南的路南石林,被稱為劍狀喀斯特。在廣西桂林至陽朔之間,岩溶所形成的喀斯特地貌,則呈山峰的形狀,這種形狀被稱為塔狀喀斯特。
雲南石林和廣西桂林的景觀,是石灰岩因水的溶蝕而形成的。而黃龍的彩池卻是因鈣華沉澱形成固體的壩埂,水中的鈣華再逐漸漫溢而層疊形成的。因此,雲南、廣西的岩石在被水溶蝕過後,留下了石峰和石林,而黃龍則是鈣華隨水沉澱形成彩池了。
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的中甸,有一處叫白水臺的鈣華池景觀。這裡的景觀與黃龍非常相似。雖然相似,白水臺卻沒有像黃龍一樣被評為世界自然遺産。
首先,無論從規模還是地形上看,黃龍都稍佔上風。但白水臺比不過黃龍彩池的關鍵,在於黃龍的鈣華池是五顏六色的,而白水臺則只有鈣華沉澱的白色。黃龍的彩池邊上,依水叢生著杜鵑花、高山柳等多種植物。這些植物的枝丫倒在水中,上面鋪滿了鈣華和水藻。鈣華中的礦物質與水藻混合,便使水産生出藍、黃、綠等幾種顏色。這美麗的池水,與周圍的雪山、森林相配合,黃龍的美便令人有美不勝收的感覺了。
土耳其首都安卡拉西南不遠處的赫拉波利斯與黃龍一樣,也形成了大規模的彩池。但它無論在池子的單個面積和整體規模上,都比不過黃龍。黃龍單個彩池的外側垂直高度有6.8米,這在世界上是最高的。而其長達3.5公里,彩池總數多達2331個的規模,也是世界上同類鈣華彩池景觀中最大的。
黃龍所在的松潘地區,是一個山巒重疊,道路難行的地方。這裡是內地通往草原的必經之路,這一地區的中心,就是松潘縣城。直到近代,松潘依然是四川、甘肅、青海三省交界的最大貿易集散地。現在的松潘古城始建於明洪武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78年,歷時60年方才建成。
松潘包括黃龍周邊地區,是藏、漢、羌、回等民族雜居的地方。據專家推測,主要的居民藏族,早在2000年前就來到這一帶定居。他們放牧牦牛,種植高原上特有的青稞麥,過著半農半牧的生活。
這裡的居民信奉佛教,幾乎所有的人都能夠咏誦佛經。佛像是由人們用青稞麥粉手工捏制而成的,每隔半個月,這些佛像就要被重新捏制一次。
黃龍在當地藏民的心中,歷來享有崇高的地位。他們視雪寶頂為“神山”,黃龍溝為“神水”,每逢陰曆的6月15日前後,當地藏民及其他地方的藏人都會來到雪寶頂去敬拜他們的神山。這就是雪寶頂的“轉山”活動。這些祈禱活動,即使是在嚴冬也不會停止。
在黃龍寺的南面有一座明代建造的小廟“石塔鎮海”,這座石塔和小廟已經被鈣華淹沒了大半部分。“石塔鎮海”修建的時間為公元1620年,被鈣華淹沒的深度為1.8至2米,有關專家專門對此進行了測算,計算出黃龍鈣華的沉積速率為每年3毫米,這也就是説,黃龍鈣華的數量和規模每年都在增加。因此,從地質學上看,黃龍仍然充滿了活力。
黃龍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自然遺産的眾多原因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它隱藏在川西北的崇山峻嶺之中,幾乎沒有受到人類活動的驚擾。如今它的知名度,一天高過一天,伴隨而來的,是大量的遊客。如何合理的利用大自然為我們留下的這份寶貴遺産,如何給子孫後代留下一條原汁原味的黃龍溝,是一個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CCTV《探索發現》供稿,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