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武夷山

世界遺産之中國檔案二:武夷山

央視國際 2003年08月01日 10:42

  自然文化雙遺産:武夷山

  (編導:續躍東 撰稿:週一兵)

  金斑喙鳳蝶是世界鳳蝶科中最珍稀的蝴蝶品種。目前,全世界找到的標本,不足20隻,其中有4隻是在武夷山發現的,它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類的昆蟲。如今仍有200多種蝴蝶在武夷山繁衍著後代。武夷山坐落在福建和江西省的交界處,這裡眾多的山峰和峽谷構成了非常複雜的地形,它也是我國600多處丹霞地貌中發育最為典型的地區之一。

  最早到武夷山收集生物標本的是英國的園藝學者福瓊。1848年他受英國東印度公司的雇用來華收集茶種和茶樹苗。1849年5月,福瓊來到武夷山,他幾乎忘了自己的任務,這裡有許多他從來都沒有見過的植物、鳥類和昆蟲。

  福瓊帶著有限種類的植物返回歐洲後,中國武夷山有大量稀有物種的消息,引起了西方生物界的極大關注。

  1873年,法國傳教士譚微道在武夷山進行了大規模的生物考察和標本的採集,並將這些標本運回法國,至今仍在巴黎自然博物館中收藏著。英國、美國等國家的生物學者、標本商相繼在武夷山地區採集了大量標本。

  在我們的地球經歷第四紀冰川時候,地球上被稱為古生物系的動植物大部分都滅絕了。但在武夷山,經過地質學家多次考察,都沒有發現第四紀冰川的痕跡。他們判斷,正因為武夷山複雜的地形和地貌所形成的獨立氣候條件,使一些植物和動物躲開了災難而繁衍下來。

  這裡的鵝掌楸是一種生活在第三紀的古老樹種,它在北美大陸同樣也存活著,科學家們由此而得出了北美大陸與歐亞大陸原本相連的結論。

  這裡還有一種不冬眠的蛙,它的嘴邊長著兩個特別堅硬的角刺,當地村民稱它為“角怪”,最近,專家給它起了一個學名,叫“崇安髭蟾”,它也是蛙類,但是它的蝌蚪要經過兩個冬天才能變成小角怪。

  武夷山不斷發現新物種,特別是昆蟲。武夷山,是一塊野生動植物避難的場所,是全世界最好的生産動植物模式標本的聖地。但他的價值又不只於此。

  在武夷山市的朱子巷旁,著名的宋代理學大師朱熹從14歲定居武夷山直到71歲去世,一住就將近60年。

  1999年,國際古跡理事會的專家們在研究武夷山是否符合世界文化遺産條件時,找到了與朱程理學相對應的英文名稱Neo-Confucianism(後孔子主義)。

  16世紀一些在中國傳教的西方教士首先接觸到朱熹的著作。最早翻譯朱熹著作的是意大利傳教士羅明堅,他首次將《四書》譯成拉丁文,並將朱熹理學介紹到了歐洲。至今,在德國、美國等國家的一些著名的大學,都開設有研讀朱熹理學博士學位的研究院。朱熹在國際上的知名度是武夷山區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産的關鍵因素。

  朱子理學思想體系的核心是天理論,將倫理關係從人際之間引向人與自然之間。他認為:“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讓世間萬物順其自然發展,是人類應盡的義務。”

  早在秦漢以來,武夷山就成為各種教派首選的傳教之地。至今還保存著宋代全國六大名觀之一武夷宮、元代皇家禦茶園以及400多處歷代名人摩崖石刻等文物古跡,為研究武夷山歷代文化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中國的傳統宗教道教把武夷山看做是天下神山之一,道教徒深信:在秦始皇時期,曾經有一位號稱是武夷君的神仙,駕紫雲,跨白馬來此山中修行,武夷山因此而得名。

  宋紹聖二年(1095年),祈雨獲應,封武夷君為顯道真人。

  盛唐晚期,唐玄宗大封天下名山大川,武夷山被列為天下三十六洞天之一,朝廷明令:所有受到封表的名山,一定要保護山林,嚴禁砍伐。這使得武夷山的動植物資源始終得到良好的保護,避免了人為的破壞,到現在能夠依然保留著95.3%的森林覆蓋面積和眾多歷史文化的遺跡。

  城村位於武夷山九曲溪下游的崇陽溪畔。1958年武夷山南平地區文物普查隊來到這裡進行文物普查,在距離城村不遠的一座古城池遺址中,發現大量的繩紋陶器和印紋硬陶片以及印有文字的筒狀瓦片。

  第二年,考古工作者對這座古城進行了清理,一座大規模的漢代古城漸漸地顯露。已探明的古城總面積達48萬平方米。為了保護古代遺跡,當古城遺址被清理到900多平方米的時候,停止了考古發掘。隨著這座古城漸漸浮出塵土,考古學家的推論,也漸漸趨於統一。他們肯定了這是一處漢代時期閩越國鼎盛時建立的一處城址。

  在明代嘉靖年間編修的《建陽縣誌》中,可以看到這樣的記述:“閩王城,在崇文裏,地名城村,周圍有土堆如城,其中平坦,故老相傳為王殿基。”

  崇文裏就是明代前後,古城遺址所處位置的地名,離它不遠也恰恰有一個名叫城村的小村莊,《建陽縣誌》中提到的閩王,是指漢代閩越人的首領閩越王。

  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夕,閩越人的首領是閩越王無諸,無諸的祖先是越王勾踐。

  閩越王國一直保持著相對的獨立。直到公元前110年(漢元封元年),閩越王余善擅自稱帝。漢武帝派兵滅掉閩越王國,並下詔:“東越(閩越)險阻反復,為後世患,遷其民于江淮間,遂虛其地。”將大批的閩越族人遷往江淮地區,使之逐漸漢化。

  在閩越國與漢朝的軍隊開戰之前,閩越王下令將沒有戰鬥能力的老人、婦女和兒童躲入山中,閩越國滅國後,逃進山裏的這些人,在他們的祖先曾經生活過的九曲溪上遊定居下來。他們後來被稱為:山越,沿襲了他們祖先閩越人的生活習俗,並逐漸與漢民族融合。懸架在武夷山懸崖上的懸棺,似乎在提示人們,山越人和他們祖先閩越人曾在這裡生活過。(CCTV《探索發現》供稿,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編輯:陳玥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