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理 >> 專輯首頁 >>
我眼中的世界遺産 | 相關信息|視頻

峨眉山十景

羅峰晴雲

  伏虎寺後有羅峰嶺,嶺有羅峰庵,原名龍鳳輝室。康熙年間,蔣超在此修撰《峨眉山誌》,改名羅峰庵。山上林木繁茂,山下峽深水秀,登上羅峰,峨眉平原一望無垠,萬里藍天,片片白雲。這就是峨眉十景之首的“羅峰晴雲” 。

雙橋清音

  清音閣下有“雙飛橋”,是兩座小橋的合稱,橋下之水,一是發源於九老洞的黑龍江,一是發源於雷洞坪的白龍江,兩江之水奔騰而來,匯流於此。

  兩水匯流之處,砥立著一塊巨石,高約2米,色黑褐而有光澤,狀若牛心,名曰牛心石,由於千萬年來被流水磨礪得光潔晶瑩,又名洗心石。當洪水來時,左右衝激,聲浪如千軍萬馬,但平日裏卻清音淅瀝,如鼓琴瑟。近岸的岩石上,則雜生花草樹木,美不勝收。清代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劉光第有聯絕妙,曰:“雙橋兩虹影,萬古一牛心”。

  清音閣與龍門峽、黑龍江,在山誌中並稱為峨眉水勝的三絕。每當雨季洪水驟發之際,常有大水狂嘯而至,如迅雷,如海嘯,勢不可遏。而在水沖浪激之間冒出騰騰熱氣的牛心一石,卻蹲在江中,砥柱當衝,屹立終古,紋絲不動。今日的人間,像這樣的牛心石,恐怕已不多見了。

大坪霽雪

  在大坪寺旁的一株古松,壽逾千年,傳説當年開山老僧常于松下跏趺入定,每逢虎狼來襲,只須默誦咒語,群獸即告馴服。冬天大雪紛飛時,這一帶的山木林泉,即成一片茫茫銀色世界,青蔥翠綠,盡變玉琢冰雕。一旦天空放晴,曙光普照,原來的白壁無瑕,又仿若紅粧素裹,分外嬌嬈。這一景因此得名為“大坪霽雪”。   

洪椿曉雨

  “人到天下秀,清幽還數洪椿坪”。洪椿坪氣候變幻無常,每日清晨均有小雨,終年氣溫多在攝氏7℃-20℃之間。人們遊洪椿坪,都有著一種很特別的感覺,那就是雅靜,雅靜的程度,幾乎到了一個化境,差不多連自己的呼吸都聽得到,這兒一草一木纖塵不染,大概早給每日的曉雨洗乾淨了。

  事實上,所謂“曉雨”其實並不是雨,而是地處高山環抱之下的洪椿坪蒸發不散的濕空氣,在夏日雨後初晴的早晨,形成如煙似霧的大氣。站在寺前的曠野望去,山間林崗飄忽,霧雨霏霏,亭臺樓閣在曉霧間時隱時現,虛幻縹緲。最好的描述,或許該數王維的詩句了:“山路原無雨,空翠濕人衣。”

九老仙府

  九老洞在仙峰寺後。所謂九老,指的是天英、天任、天柱、天心、天禽、天輔、天衝、天芮、天蓬。相傳,軒轅黃帝問道經過此地,見一位老者,鶴發童顏,仙風道骨,於是,問老者道:“就您一位在此嗎?此處是否還有別人?”老者回答:“加上我,共有九人。”這就是“九老仙府”來歷之一。

  還有一説,從前有個樵夫背著柴禾經過山洞,見有九位老人正在下棋,於是便下去觀棋。九老邀樵夫進洞玩耍。以後,樵夫再去洞裏找九老時,已不見九位老人的蹤跡。於是幾位老人下棋的溶洞就稱為“九老洞”。

  九老洞內,有一尊財神像。每年都有許多遊人來此求神送財。只見這尊財神身穿盔甲,肩披紅色披肩。左手彎曲,置於胸前,手心向上,上托一個大大的銀元寶。右手高舉過頭,執一根金色的送財棒,高高揮舞,一條紅黃相間的飄穗長度及膝。

  深奧莫測的九老洞,最初是一條地下暗河,後因地殼抬升,長期經河水沖刷、溶蝕而成,目前人能進入的深度僅1500米,其中有大小支洞67個,形態各異,各色各樣的化學沉積物遍佈洞內。內洞重疊,深不可測。洞外右邊有天皇臺,是觀日出的好地方。

象池夜月

  洗象池舊名雙喜亭,又名初喜庵,在峨眉山主峰綿延下來的山背上,寺前有一六邊形的水池,據説普賢菩薩的坐騎白象曾沐浴於此,由之得名。池下有升象石,石下鐫有“岩谷靈光”四字。

  洗象池的地位甚為特殊,前為2000米以上的深壑,壑中孤峰聳秀,那便是華嚴頂。門前有一石坪,乃觀賞峨眉一大奇觀——佛燈的最佳地點。石坪前面的山谷中,常常都佈滿白雲,華嚴頂就像海中的花彩列島,島後是一條黝黑的蓮花峰山脈,佛燈就藉此山作背景,襯托出它們的光亮來。

  峨眉佛燈的出現,也要具備無雲之夜和無月之夜兩個條件。先是一點小火點,在山谷的入口處,冉冉地飄浮進谷,也像星星一般,時明時暗,眨眼不停。不出一盞茶功夫,第二、第三以至無數個的小火點就都出現了,一上一下,一明一暗地飄了過來。有的快,有的慢;有的由遠而近,然後又遠,由小而大,然後又小;有的只一亮,便煙消雲散;有的卻化身二三,散了開去。

  無月無夜可賞佛燈,有月之夜同樣美景在前,每當雲收霧斂,碧空萬里,皓月中天,透過寺前枝幹挺拔、冠幅似塔的冷杉古林,遙望天際,月華如玉,清奇皎潔。古人詩云:“普賢騎象杳何之,勝跡空余洗象池。一月映池池儲月,月明池靜寄幽思。”遺憾的是,洗象池今已乾涸,常為亂葉所遮覆。白象已去,猴群猶存,此處猴群較為器張,索食以至強行搜人衣袋。雖説“山大了,什麼猴都有”,卻也難免有“猴面如人了不同”之嘆了。

白水秋風

  清音閣附近的白龍洞,楠木參天,林蔭夾道。據説當年明代高僧別傳在此創建衛白龍寺,念誦《法華經》,每念一字,便植樹一株,經文念完,共手植楠木69777株,號稱“古德林”。這位古代的綠化楷模,頗值得後人敬仰懷念。由倖存無多的古德林前行,便是著名的千年古剎萬年寺。

  萬年寺原名普賢寺,東晉明澈和尚創建。背依雙龍嶺,前面三方平闊,遠處峰巒歷歷,不似山中,又是山中,每到秋季,天高氣爽,站在萬年寺殿前白水池旁觀看,滿山紅葉,層林盡染,時有彈琴蛙伴奏,秋意醉人,人稱“白水秋風”。

金頂祥光

  金頂是峨眉山三絕頂之一,有著名的四大奇觀:雲海、日出、佛光、佛燈,其中佛光名聞天下,為別處名山所罕見,是峨眉山之遊的高潮。

  在晴朗無風的午後,站在睹光臺前,可在太陽反方向的雲霧幕上看見一輪彩色光環,人影正好投在光環之中,人動影也動,人靜影也靜,這便是著名的“金頂祥光”。“雲成五彩觀奇光,形似尼珠不可方。更有一樁奇異事,人人影在個中藏”。寫的就是此一景象。

  佛光出現的先決條件是晴空無雲,岩下二三千尺處鋪有海底雲,雲上平靜無波,看上去一片白色,且沒有耀眼的散光,佛光才會出現。佛光之現,冬多夏少,夏日遊人睹佛光的機會實在難得,成功者往往自認與佛有緣,可以修成正果。

  這一“光環隨人動,人影在環中”的神奇光學現象,是太陽光在特定條件下,透過水蒸氣形成的,和雨後天空出現彩虹是同樣道理。虹是由下往上看,而佛光是由上往下看,前者弧形,後者則呈環形。雲層就像一塊屏幕,日光從背後照來,自然會把身影投射映現,影子的大小濃淡,則與光線的強弱、方向和雲屏的位置有關。

  有趣的是,在佛出現以前,總有鳥兒來報告:“佛現了!佛現了!”因此得名佛現鳥。當然也有人認為,這不過是和布穀鳥、杜鵑鳥同樣偶然的巧合。姑妄信之,也無傷大雅。

聖積晚鐘

  聖積寺,原在峨眉山南邊,是古時朝山拜佛的必經之地,始建於14世紀中葉。1564年,聖積寺住持別傳禪師在四川江陽造銅鐘三口:一置萬年寺(百水寺),一置永延寺(山峰富順縣間)。最大的一口,于次年運至峨眉縣城南虹溪橋打磨鑽字,1567年懸挂于聖積寺真境樓中,故名“聖積寺銅鐘”。銅鐘通高2.6米,腹徑2.1米,唇厚0.2米,重25000斤,有“巴蜀鐘王”之稱。

  當年,入夜時分開始敲鐘,每敲一下,鐘聲歷時1分15妙,聲聞30里,空谷傳音,動人心魄。“聖積晚鐘”堪稱一景。後來,此鐘移至報國寺,且因種種原因,鐘聲不再如前。   

靈岩疊翠

  此景現在已經不存在,殊可扼腕嘆息。景已佚,岩不在,如畫美景,僅可用心去體味,憑書去探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