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背後的故事》
□在攝影術沒有發明之前,人們所了解到的事物,是間接而不完整的。其不足的部分要靠想像來彌補。這樣一半靠想
像得來的知識,便難免有不準確的遺憾。譬如説很多人都對西藏感興趣,光靠文字來了解西藏,終歸覺得很不夠,終歸
覺得還是欠缺點什麼,有了照片,就不一樣了。有了照片,西藏的雪山湖泊,西藏的宗教、西藏的人的生活,便盡入我
們的眼底了。
□一幀好的照片,不僅使我們直觀的看到繽紛的世界,也使我們可以直達人的心靈。《美國國家地理》雜誌之所以有
今天的巨大成功,就是因為他們在2/3的版面中,都採用高質量的攝影照片和插圖。因為他們相信"每一張照片都有一個
故事"。
□我現在正在拍攝的這部片子,就是在講一張照片的故事。這張照片,是66年前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的一群年輕人和一
個與他們同樣年輕的祼體模特兒一起拍攝的,在拍攝這張照片的近二十年前,這所學校的校長劉海粟和他的老師以及學
生們,第一個開創了在我國美術學校的課堂上,使用人體模特兒寫生的教學制度。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在美術教學上使用
人體模特兒寫生以後,立即遭到社會的非難與譴責。謾罵與恐嚇紛紛而來,但劉海粟和他的老師及同學們不為所動,仍
然堅持使用模特兒。在拍攝這張照片的十年以前,社會對他們的圍攻達到了頂點。因為當時的上海縣政府加入進來了,
當時江南五省督軍,軍閥孫傳芳也加入進來了。他們或圍逼、或勸誘,目的只有一個,就是逼迫上海美專放棄人體模特
兒寫生這門課。在這種泰山壓頂的巨大壓力面前,劉海粟和他的老師及同學們仍然不為所動,他們一直堅持到要來查封
之前的最後一刻。他們這種為捍衛藝術的純潔和學術的尊嚴而與強權抗爭到底的硬骨頭氣概,讓我們到今天,仍感覺欽
佩!正是有了這樣的背景,這張照片才更顯出了它不凡的意義。
□這張照片裏的人們,是那麼的年輕。最前面那位抱膝而坐的老師,也才三十齣頭。照片中間那位赤裸全身的女子,
你的勇氣好讓人可敬!但你畢竟是害羞的,你為什麼要轉過頭去呢?你是為了怕受到傷害吧,但願你後來過得好!
□在我的眼裏,這張照片既體現了一種和諧的浪漫氣氛,也充滿向社會宣戰的無畏精神,真是彌足珍貴。
□在接拍這部片子之初,並沒想到要從這張照片入手。當時我們只知道,二十世紀初的上海,有一件很轟動的事情,
就是那件在文化史和美術史上都很有名的"模特兒事件"。我們當時只想把這件事情表現好,但深入研究之後卻發覺,整
個那場"模特兒風波",由於年代隔得較遠,可供電視表現的東西不多。而且這件事情在很多文章及著作裏都有詳細的描
述,再拍似乎意義不大,因此我一度産生了放棄這個選題的念頭。就在這時,我突然想到,上海美專當年那場圍繞人體
寫生所産生的風波,除了為維護學術尊嚴而奮鬥,説到底,其實也是對人的真性情的一種維護和關懷。我為什麼不可以
從這張照片入手,去關心這些人的故事和命運呢?要知道,正是有了他們的不羈和無畏,才能幹出那樣有聲有色的行動
啊!我的想法,也得到了製片人王新建和主編盛振華的支持。這時,又發生了一件事,使我的想法更堅定了。今年五月
底我到上海踩點時,了解到與這張照片有關的一件事。上海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的老師劉大鴻是一位頗有成就的畫家,
1996年,法國時尚雜誌《MADAME》的兩位記者在上海拍攝上海專欄的時候,找到劉大鴻,要他找來模特兒,按那張照片
的原樣作一個完整的再現。這件事後來沒做成,但這張照片也從此在劉大鴻心裏留下了印跡。於是我想,何不把他請來,
以他的尋找為線索來追蹤這張照片呢?經與他協商,劉大鴻欣然同意。我們的攝製組也就組成了。當時決定按兩條線索
的結構方式構成此片。即再現二十年代那場模特兒風波是一條線,尋找照片中人物是另一條線。兩條線呈平行交叉結構。
後來,製片人王新建決定加重尋找照片人物這條線,那場"模特兒風波"只作為一個大的背景。
□7月9日,我們開始了拍攝,在歷經了對北京、南京、上海、長沙的追蹤拍攝以後,我們卻發現,收穫甚微。到目前
為止,我們找到的唯一一位活著的人,是照片第三排正中緊挨著那位模特兒的男子。他叫劉抗,是當時上海美專的教授。
劉抗現在在新加坡,今年92歲了。由於我們沒法去新加坡,就只好對他進行了電話採訪。
□另一位找到的人是照片第三排最右邊的女同學,叫淩琳如。但她已去世近十年了。我們只找到了她的姊妹和女兒。
□照片中的人,是上海美專第十七屆畢業班的同學和他們的老師。這個班的學生,難道真就再沒有活著的人了嗎?
□在經歷了二個多月近千公里的尋找後,攝製組回到了北京,劉大鴻也回到上海忙他自己的事去了。但我們突然發現,
我們的拍攝卻難以結束。因為觀眾最感興趣的故事──即那位模特兒後來到底去了哪?我們沒有找到。
□我們決定繼續找下去!
□就在今天,上海《文匯報》傳來消息,他們同意登報幫助我們尋找。央視國際網站也將替我們做一個專頁,以尋求
網友的支持。
□在這段拍攝幾乎陷入停頓的時間裏,我在想,我們的尋找很可能是沒有結果的,畢竟時間已過了66年,畢竟我們跑
了近千公里。在7-8月近40℃的高溫裏,在太陽炙烤,常常感覺就要中暑的情況下,我們仍然很少收穫。那我們在找什
麼呢?我們這樣苦苦尋找有必要嗎?
□但是我知道,人生其實就是一場尋找。人一生下來,不就是在找嗎?找工作,找愛人,找理想……只不過看你側重
什麼罷了。
□二十世紀二十至三十年代老上海美專的那些人,他們其實也挺為自己畢業後的飯碗發愁的,但是他們並不看重這些。
他們一心只為他們藝術的理想而追求,而抗爭。劉抗對我們説,他覺得"這張照片很平常,沒什麼"。那為什麼那麼平常
容易做的事情,在幾十年後的今天,卻反而很難呢?他們當時的單純,他們當時的浪漫,他們當時為理想而蔑視世俗的
情懷,是不是我們現在所缺少的呢?
□追尋那逐漸遠離的理想
□追尋那久已逝去的情懷……
□這,正是我們要做這部片子的真義!
(中央電視臺《探索發現》畢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