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稍微發揮一點空間想像力,把遼金元明清5個朝代、4座都城的平面圖疊印在一起,馬上就可以看出,它們恰好是在如今的復興門靠南一點的地方重合──這裡是金中都、元大都和明清時期北京城的城垣交會處。若是再算上遼代作為陪都的那個時期,則有五朝城垣在此交會。清末光緒皇帝的“潛龍邸”,就是處於這樣一個位置十分特殊的地方。 醇親王與慈禧的妹妹結婚以後,按例應當“分府”出宮,另行擇第居住。因此,他便將位於太平湖邊原先的榮親王府作為自己的宅第 同治18歲親政,只當了一年的挂名皇帝,第二年得了天花,竟致一命嗚呼了。由於他沒有兒子,大清王朝立時面臨沒有合適人選繼承王位的嚴重問題。 突然喪子的慈禧根本來不及悲痛,為了繼續把持統治大權,這位權欲熏心的皇太后立即宣佈:由醇親王的兒子載湉繼承皇位。 這位載湉,是同治的堂弟,也就是後來的光緒皇帝。 光緒的父親醇親王,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個兒子,被稱為“七王爺”,是慈禧親自選定的妹夫。當年咸豐“駕崩”之後,才21歲的醇親王便與自己的大姨子緊密配合,率兵捉拿肅順,為慈禧日後掌握朝廷大權立下了汗馬功勞。 醇親王與慈禧的妹妹結婚以後,按例應當“分府”出宮,另行擇第居住。因此,他便將位於太平湖邊原先的榮親王府作為自己的宅第。 位於南太平湖東岸的醇王府是一所大宅。東側為宅院,自南向北,依次有府門、正殿、配樓、後殿、後罩樓等。西側自然是花園,假山疊嶂,草木蔥蘢,環境幽雅。 由於醇王府成了一代皇帝的“發祥地”,所以,他原先的住所被稱為“潛龍邸”,意思是這裡住過一條“潛藏著的龍” 1871年8月14日,載湉在醇王府出生。1875年1月12日深夜,太平湖畔的醇親王府突然喧鬧異常。門前兵丁林立,儀仗莊嚴,王公大臣列隊恭候;宅內燈火通明,氣氛緊張,慌亂的家人把睡夢中的載湉叫醒,匆匆給他穿上從皇宮裏送來的龍袍。接著,他被人抱上早就停在府門外面的暖輿,就此糊裏糊塗地永遠離開了自己的家。 當年慈禧選光緒進宮的時候曾經假惺惺地立下諾言:“一俟皇帝典學有成,即行歸政。”身為皇太后,説話總要算話。光緒十五年二月初三(公元1889年3月4日),親政典禮如期舉行。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廿一,即1908年11月14日,久病數月的慈禧突然召見軍機大臣,宣稱光緒病危,立即宣佈由醇親王之子、3歲的溥儀繼承皇位———此“醇親王”非“彼醇親王”,光緒的父親老醇親王已經去世,由其子繼承王位,因此這位“醇親王”是光緒的弟弟載灃。當日酉時光緒于瀛臺涵元殿“駕崩”,溥儀當即由父親抱著朝見重病中的慈禧,承繼同治成為新的皇帝,定國號為“宣統”。 第二天,慈禧在儀鸞殿死去,終年74歲。3年後,清朝滅亡。 光緒並非同治的直系後代,在其出生的時候沒人會料到他後來會成為皇帝。由於醇王府成了一代皇帝的“發祥地”,所以,他原先的住所被稱為“潛龍邸”,意思是這裡住過一條“潛藏著的龍”。按照清朝成例,在皇帝入宮以後,這住宅必須“升格”為特殊的宮殿或者索性閒置,而不能再由家人居住。所以,在光緒“繼承大統”以後,慈禧便把什剎海北岸的一座貝子府賞給光緒的父親老醇親王,並撥出16萬兩銀子予以修葺。人們習慣稱城南太平湖的老醇王府為“南府“,什剎海的新醇王府為“北府”。 老醇王府的建築群現在屬中央音樂學院所有,前部的建築是辦公用房及禮堂,中部的殿堂是職工宿舍,北面的後罩樓被其他一些單位借用 而醇王府似乎“龍脈過盛”,三十多年裏居然接連出了兩個皇帝,那第二個皇帝就是光緒的侄子溥儀。這一下,“北府”也成了“潛龍邸”,小醇親王一家又得另外去找地方住了。不料辛亥革命成功,滿清王朝垮臺,小醇親王也就失去了改遷新府的機會。説來醇王府實在榮耀:兩度“潛龍”、一朝攝政、三修府邸,在歷史上也算是一件很特殊的事情了。 “南府”的“潛龍邸”騰出後,曾作為“醇王祠”。民國初期一度是中華大學的校址,後來還做過中國大學附中。一百多年來,這裡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太平湖徹底消失,王府西側的花園代之以一大片高樓大廈。老醇王府的建築群現在屬中央音樂學院所有,前部的建築是辦公用房及禮堂,中部的殿堂是職工宿舍,北面的後罩樓被其他一些單位借用。 不久前,最南面的王府大門已經修葺一新。據説,有關方面即將對這裡進行全面修復。看來,不需多久,神秘的“潛龍邸”就會以全新的容顏面對世人了。 從春秋戰國時開始,北京這地方先後叫過“薊城”、“幽州”。至遼代時曾被作為“五京”之一,稱“南京”,也叫“燕京”,位置在如今北京城的西南角。金朝于公元1153年遷都至此,定名“中都”,就建在原“南京”城舊址上,北城墻保留不動,其他三面各向外擴展了三里。1215年,蒙古軍攻佔中都,焚燬宮室。忽必烈統治中國後,建國號為“元”,在金中都的東北方興建新都,定名“大都”。過了80多年,明朝軍隊攻入大都,將其改名為“北平府”。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將北平改為“北京”──“北京”這名字就是從那時開始使用的──並決定將都城自南京北遷,於是開始營建京城。到了1421年,北京便正式成為明朝的首都。它基本是在元大都的原址上修建的,只是北端南縮了5里。後來,為加強京城的防禦,開始修建外城,因財力緊張,沒有持續建下去,由此形成了中國惟一的“凸”字形城垣。1644年春,李自成率農民軍攻克京師,隨後吳三桂引清兵入關,京城的城樓上從此豎起了大清的旗幟。這次,清朝就在原有的基礎上建都。於是,北京城就保持著明朝的格局如此延續下來了。(陳光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