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國家地理 > 國家地理報道


SARS改變旅遊之——六大猜想
05.26 09:53


    
    猜想一:“黃金周”情結可否終結?帶薪休假何日實現?
    
    如果沒有非典,旅遊部門這幾天該彎著腰點票子,媒體又該第N次的“盤點黃金周”了,可是,今年的第一個“黃金周”空前暗淡。
    
    北京旅遊局發佈的消息稱:“五一”期間,北京市旅遊區(點)共接待遊客19萬人次,同比下降95.5%;旅遊收入同比下降99.1%;全市三星級以上飯店客房出租率僅為7%。10個遠郊區縣167個旅遊區(點)關閉143個,佔86%;堅持營業的旅遊區(點)接待人數也大幅度下降。全市各區縣的民俗接待戶全部停止接待遊客。世界衛生組織3月15日發出“全球旅遊警示”後,36個國家發佈了“勸誡令”,要求本國國民不要來華旅遊。四五月份間已經預定的來華旅遊團隊絕大部分被取消……
    
    自從實行長假以來,景點、旅行社只要搞好五一、十一、春節“三段式”,一年就吃喝不愁。只要趕上長假,再爛的線路也會報名踴躍,再破的景區也是人頭攢動。經歷了幾次井噴式的消費以後,這種集中式突擊式的消費方式廣為詬病。人們發現,對那些沒有靈活假期的遊客來講,黃金周出遊往往是價格翻倍、質量縮水、糾紛頻出。所以,呼籲我國儘快實行帶薪休假的呼聲從此不絕於耳。
    
    SARS的發生給了“帶薪休假”一個更有力的新理由:既然人群過分聚集會增加發病的概率,“黃金周”這種多多少少還帶有計劃經濟色彩的休假方式是不是也應該終結?千呼萬喚的帶薪休假是不是會來得更快一些呢?
    
    猜想二:嫌貧愛富、捨近求遠的大旅行社會不會愛上“芝麻”?
    
    郊遊、國內短線、國內長線、出境遊、入境遊……對旅行社來講,企業利潤大小與目的地的距離成正比。所以,大旅行社一向是
    
    捨近求遠:“我賣一個澳洲遊能掙1000多元,可弄一個昌平旅遊,也就掙30元。你説,我願意做哪個?”
    
    一樣是在旅行社裏做事,做國內遊的就是沒有做出入境的牛。
    
    因為嫌貧愛富,所以捨近求遠。大社抄的是“西瓜”,京郊遊、周邊遊主要由一些小旅行社來“揀芝麻”。
    
    但凡事皆有兩面。都説旅遊行業是脆弱的行業,可是,脆弱的程度又有所不同。旅遊産品的距離越遠風險越大,越脆弱。今年以來,各大旅行社率先“瞎”掉的就是入境遊市場,然後是出境遊、然後是國內長線、短線、周邊。今年五一北京人最有人氣的“旅遊景點”是市區公園。五一當天,陶然亭公園門口的車能排出二里地。
    
    回溯以往,不管是“911”還是登革熱、不管飛機失事還是巴厘島爆炸,受打壓最快、最大、最久的都是出入境旅遊。
    
    “嫌貧愛富”是企業的本能,所以,大型旅行社捨近求遠符合市場規律。但經過非典之後,這種觀念也許會有所改變。近距離旅遊雖然利潤空間小,但“蚊子雖小也是塊肉”,而且它的“抗打擊”能力強。
    
    其實,大社“屈尊”介入短途旅遊市場,在非典之前已露端倪。中青旅從去年開始就力推大巴周邊遊,到山西的大巴遊産品已經相當成熟,如果沒有非典的話,五一期間山東大巴遊就會推向市場。
    
    長江三角洲的旅遊資源豐富。近日,有消息説,這一區域的旅遊部門正準備大力促進區域內旅遊産品的開發。他們算了一筆賬:一年的長假期只有三個黃金周,而大週末卻有50多個,週末在區域內進行近距離旅遊將是大部分人的必然選擇。他們認為,由於經濟發展水平高,長江三角洲區域內居民的旅遊消費慾望和支付能力比較強,其旅遊消費也將全面普遍化、大眾化,區域內旅遊將成為該地區最主要的客源市場。而區域外(包括國內其他地區和國外)居民到長江三角洲地區旅遊,因屬於中遠程旅遊,受時間和費用影響,數量不可能與該區域內相比。
    
    放眼全國的旅行社業,北京官氣最重,南方更貼近百姓和市場。所以可以預料,重視周邊、重視區域內的旅遊産品,必成氣候。
    
    猜想三:小旅行社會不會紛紛倒閉?旅行社會不會大洗牌?
    
    毋庸諱言,非典使旅遊行業遭遇重創。旅行社業之間的競爭也是出了名的殘酷和不規範。受此迎頭痛擊,有幾家旅行社扛得住?旅行社業會不會經歷一次大洗牌?
    
    近日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幫助深受非典打擊的行業。國務院5月7日明確提出“對民航、旅遊、餐飲、商貿、出租車等受影響較大的行業,採取減免行政性收費和適當財稅優惠政策等措施給予必要的扶植”;5月11日,經國務院批准,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又專門發出《緊急通知》,決定自2003年5月1日起至2003年9月30日止,對受“非典”疫情直接影響比較突出的旅遊、民航等行業實行減免營業稅、公用事業附加、養路費、客運附加費等稅費的優惠政策。
    
    為了“救市”,國家不僅減錢,還發錢呢!
    
    5月19日,國家旅遊局和財政部研究決定暫時退還旅行社部分質量保證金:只經營入境旅遊業務的國際旅行社退還40萬元質量保證金;同時經營出境旅遊業務的國際旅行社退還100萬元質量保證金。
    
    儘管各旅行社要在明年年底前將本次退還的部分質量保證金如數繳還,但中旅總社的一位工作人員還是興奮地對記者説:“這真是一場及時雨一筆救命錢!”
    
    由於非典的打擊,京城旅行社現在基本處在半歇業狀態。記者採訪發現,旅行社的工作人員對於非典造成的行業不景氣,普遍存在著一個心理承受的底線,這個底線是今年“十一”。
    
    “旅行社這個行業進入的門檻低、投資小,基本不用什麼固定資産,一個門臉兒支一張桌子就能開張。所以,即使是一些小社,一兩個月之內也不會出現紛紛倒閉的情況。但是,如果形勢到十一還沒起色,一些小旅行社可能就會連房租都付不起,恐怕就只能關門大吉了。”
    
    大社肯定會比小社能扛,但是,他們可能會面臨另外一種風險——
    
    猜想四:旅行社從業人員會不會“大逃亡”?
    
    旅行社之間人員流動一向非常頻繁,往往是幾天不見,再聚會的時候大家就得重新交換名片:人還是那個人,不過“東家”換了。不過,這次非典打擊的是全行業,誰都沒放過。它對旅行社從業人員心理上的打擊也不可小覷。
    
    當記者詢問一家大社的工作人員,這些天歇在家裏有沒有反思點什麼?沒想到得到這樣的回答:“五一我一直休息在家,我們要到月底才上班。上班以後估計很長時間也不會有業務。我知道旅遊行業脆弱,可是沒有想到它竟然這麼脆弱。這些天,我反思的結果就是:這個行業不可久留,我得給自己想想退路了。”要知道,平時這位可是相當的敬業的。
    
    現在,絕大部分旅行社的職員拿著一半或更少的工資在家休息。另一個旅行社的工作人員對記者説,他對忍受這種日子的最大限度是一年。
    
    “我30多歲了,要動也不是那麼容易,所以,我的‘忍耐限度’還長點。是不是還要在這個行業裏呆著,對我來講,我認為最重要的是,看它有沒有希望,有沒有前途。我始終認為,長期來講,旅遊肯定是看好的。可是你也知道,旅行社的工作人員絕大部分是二十來歲的小孩兒,這個年齡對企業幾乎沒有什麼忠誠度,而且他們轉型轉行也是很容易的事情。所以一批人跳槽甚至放棄這個行業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猜想五:在線旅遊會不會乘勢而上?
    
    海南春秋旅行社總經理王鵬程介紹,“五一”期間,該公司海南遊網站瀏覽人數上升三倍。與時俱進,他們也在自己的網站上儘量多玩一些花樣以吸引眼球。海南珠江國旅在網上的相關論壇裏聘請了“網上導遊”,為遊客答疑解惑,“五一”接待的“網上遊客”比往年多了5倍。
    
    其實,即使是在當年網絡行業成為泡沫,IT業變成“挨踢業”的悲慘日子裏,旅遊網站也是最先開始掙錢的。事實上,不少年輕人在出行之前已經習慣在旅遊網站上蒐集目的地的旅遊資料,尋覓出遊旅伴,交流旅遊心得。他們在網上訂機票、訂房間,拿到的價格折扣並不比從旅行社報名參團小。
    
    顯而易見,即使SARS很快過去,率先“活過來”的也是散客旅遊而不是團隊旅遊。畢竟,對“人群聚集”“密切接觸”已經害怕的人們對成群結隊的團隊旅遊,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顧慮重重。所以,非典會促使更多的人將網絡而不是旅行社作為仲介,許多業內人士不持異議。同時,對一些語言能力不成問題的人來説,出境遊時更多地選擇“自由行”産品也在意料之中。
    
    猜想六:會不會催生同業互助和民間自救?
    
    非典對香港經濟打擊沉重,而旅遊業早已成為當地的支柱産業。4月份至今,香港的入境旅客量較去年同期下跌七成,部分五星級酒店的入住率更低於一成。
    
    但是,在SARS肆虐期間,香港旅遊同業之間表現出的精誠協作、共渡難關的精神卻在顯示力量。香港的旅遊、飲食行業和國泰航空公司,五月聯合推出“黃金月”促銷活動。活動內容為,市民參加香港本地遊消費並在指定餐廳消費,在一個月內,只要累積滿1000港元,就可以憑單據到指定航空公司買到特價機票。香港旅遊業議會執行總幹事董耀中説,就算只吃一碗魚蛋粉,只要有單據就可以加入累積。
    
    據介紹,國泰航空公司已準備了數千張特價機票,而港龍、維珍、聯合及西北等航空公司都有興趣參加這項活動。據悉,特價機票的價錢相當“震撼”:400港元往返台灣,1000港元可飛日本、1800港元飛加拿大等。
    
    ——注意,所有這些並不是政府行為而是企業行為,不是政策“托市”是同業之間自救互助的民間行為。
    
    反觀內地,政府部門對旅遊行業出臺了許多扶危解圍的政策,但行業內的互助協作卻至今尚無跡象。如果説內地的同業之間慣於競爭,卻缺乏合作精神有些言重,但內地旅遊業的同業組織基本“未發育”確也是不爭的事實。一些冠以“協會”名目的機構往往不過是翻了牌兒的二政府,這些部門的工作往往不僅不能很好地為行業內的企業服務,個別惡劣的甚至會利用自己的“業源關係”千方百計給企業出難題,為“尋租”而設租。一句話,這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民間組織。指望它們在此危難之際站出來,扮演一個溝通和協調的角色,基本沒戲。(得得卜向東)
  


發表評論 


責編:王卉 來源:北京青年報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