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月莊遺址出土一批從新石器時代至明清時期的器皿和遺跡,其中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有望解開7000多年前一段未知文明的千古之謎。 月莊遺址位於濟南市長清區歸德鎮,這次發掘由山東大學考古係與山東省考古研究所、濟南市考古研究所聯合進行。據正在現場負責發掘工作的山東大學考古係博士生王建華介紹,這次發掘面積共500平方米,分三大塊16個探方,最主要的成果是採集和出土新石器時代陶器碎片幾千片,石斧、磨盤、磨石、紡輪等器物百餘件,還有大量珍貴的早期地層土壤標本。 記者看到,這些石斧雖歷經千年仍舊齊整光滑、斧刃鋒利。考古專家説,當時人們的主要生産活動是耕種和漁獵,石斧就是他們的主要勞動工具之一。其中一個陶制紡輪中間有孔,內徑1.3厘米,外徑4.8厘米。據專家介紹,在7000多年前,先人們就懂得用紡輪加工植物纖維製作衣物。 新石器文化的發展順序先後是後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後李文化存在於距今約8500至7500年,北辛文化距今約7300至6100年。二者之間是替代關係還是延續關係,甚或是共同存在,這一問題尚是一個千古之謎。 這次考古發掘的領隊、山東大學考古係教授欒豐實説,目前山東省已在淄博、鄒平、章丘等地發現多處後李文化遺址,濟南月莊遺址屬於後李文化晚期還是北辛文化早期,或這是後李文化的一個類型,尚須進一步印證。 據王建華介紹,後李文化的陶器以疊唇為標誌,北辛文化的標誌是開始出現三足鼎與泥質陶。考古人員從月莊出土的陶器碎片判斷,月莊遺址的陶器有疊唇的趨勢,而且沒有發現三足鼎,初步推斷月莊遺址的最早年代大約屬於後李文化晚期。確切結論尚需進一步發掘研究,相信這次發掘對解決這一歷史懸案是個難得的契機,這也是這次發掘最重要的意義之一。 另外,據王建華介紹,在新石器時代文化層與東周文化層之間有一個膠土層尚未發現人類活動的痕跡,是出於人們的遷徙還是環境變化等其它原因,這又是一個謎。考古人員希望通過對採集的土壤標本進行分析揭開謎底。 王建華介紹,月莊遺址耕土層下的文化層厚約2-3米,包含的歷史年代非常豐富,從上往下依次是明清文化層、漢代文化層、東周文化層和新石器時期文化層。除了新石器時代的遺跡,他們還出土了周代的二三十件器物、漢代的瓦片、唐宋時期的器物、明清時期的瓷片。其中一處唐代的洞室墓出土了陶器、瓷器和鐵器各兩件。這些發現對研究山東境內泰沂山脈一代的文明具有重要的意義。(記者孫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