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國家地理 > 國家地理報道


讓我們離野生動物更遠一些
05.09 14:32


    中外研究人員發現,非典“元兇”———冠狀病毒變種有約29730個鹼基對,它與禽類的冠狀病毒最接近,此外依次是鼠類、人、火雞、豬、貓等的冠狀病毒。非典病毒源自動物嗎?目前,還沒有確鑿的證據證實這一點。不過,回顧人類歷史,我們會發現人類從動物身上感染致命病毒的事例屢見不鮮。專家呼籲:為了野生動物的自由生長,也為了人類自身的身體健康,讓我們離野生動物遠些,更遠些!
    
    人類1/3的傳染病是與動物共患疾病
    
    中國科學院院士、病毒學家毛江森説,病毒往往潛伏在野生動物,特別是嚙齒類動物和靈長類動物身上,一旦條件成熟,這些病毒就可能侵入到人群之中。一些病毒對動物影響不大,但對人類卻有很高的致病性,甚至出現很高的病死率,黃熱病、埃博拉和艾滋病就是著名的例子。最初,這些病毒只在猿猴中傳播,而且病死率非常低。後來由於人類“侵入”原始叢林,這些病毒就傳給了人類。
    
    在艾滋病研究方面成就突出的美籍華裔科學家何大一在其新著《關於野生動物傳染人類疾病的病理分析》中也指出,野生動物憑藉惡劣的生存環境來逃避人類的捕殺,這些地方很容易滋生各種病毒。由於近年來捕殺野生動物的現象越來越嚴重,致使這些本來藏身於野生動物體內的未知病毒得以在人類中傳播。野生動物為什麼不會被病毒所害?這是因為野生動物在長期與惡劣環境的抗爭過程中,自身已經産生了對病毒的免疫抵抗能力。但是人類生活在相對優越的環境中,對抗病毒的能力自然比動物要差一些。
    
    動物可以把病傳染給人,人也可能把病傳染給動物,這方面也有很多先例。例如人類的麻疹、感冒和結核等傳染病,曾經傳染給了非洲的野生獼猴和猩猩。據統計,人與動物共患的疾病常見的有幾十種,人類有1/3的傳染病是與動物的共患疾病。毛江森院士提醒説,雖然目前非典病毒的來源並沒有得到最終確認,但是人們最好不要與野生動物“親密接觸”,而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非法捕殺、食用野生動物的現象依然嚴重
    
    在我國一些地方,吃野生動物成了一種屢禁不止的“時尚”,甚至被看作是“身份”的象徵,連蝗蟲、貓頭鷹、眼鏡蛇、螞蟻等也成了饕餮之徒的美味佳肴,“野味”往往成為飯店、酒樓招攬食客的招牌菜。
    
    據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對全國16個省會城市和5個地級城市的1381個餐廳、286個副食商場和218個集貿市場的調查顯示,49.8%的餐廳、15.4%的副食商場和41%的集貿市場經營野生動物。被調查者中46.2%的人吃過野生動物。
    
    前不久國家林業局組織了一次“春雷行動”,以打擊各地破壞野生動物資源的行為。在短短10余天時間裏,全國共查處各類案件9000余起,收繳野生動物93萬餘只(頭),其中國家重點保護動物4萬餘只(頭)。從這些觸目驚心的數字可以看到,雖然近年來打擊力度不斷加大,但一些地方非法捕殺、食用野生動物的現象依然非常嚴重。
    
    專家們痛心地呼籲,人類應與野生動物保持距離,一方面,不要到它們“家中”打擾,保護好森林、濕地等野生動物的棲息地;另一方面,一定要改變吃野生動物的陋習,不要再把野生動物當作盤中餐了。
    
    保護野生動物從點滴做起
    
    人類與野生動物“零距離”,對人類自身的健康構成極大危害,對野生動物更是意味著滅頂之災。
    
    全國政協委員、環保組織“自然之友”會長梁從誡指出,目前地球上野生動物的境況,可以用“嚴峻”一詞概括。遠的不説,就拿國內幾種較著名的珍貴野生動物為例:生活在青海可可西裏高原的藏羚羊10年前還有幾十萬隻,但在一些不法分子的瘋狂獵殺下,現在已不足7萬隻,並且還在以每年兩萬隻的速度被獵殺;生活在長江裏的白鰭豚20年前還有400頭,然而最新統計表明,目前長江裏的白鰭豚已不到20頭,分佈密度已低於一個種群能繁衍的下限;東北虎曾是大小興安嶺、長白山的森林之王,但近百年來,特別是近50年來由於原始森林大量被伐、人們的有意獵捕,野外生存的東北虎數量驟減,目前僅長白山還殘存數只……
    
    讓人欣慰的是,近些年來我國為保護野生動物進行了不懈努力,並且還在不斷探索保護野生動物的新舉措,例如從5月1日起,國家林業局和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對野生動物産品、製成品及其衍生物開展了標記試點,此舉是為了加強野生動物及其産品市場管理,防止野生動物資源過量消耗。此外,國家林業局、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4月29日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各地立即停止獵捕、出售、收購、運輸、進出口野生動物,對馴養繁殖野生動物場所實行全面監控。
    
    那麼,我們每個人能為保護野生動物,保護生態環境做些什麼?梁從誡認為,“為環境保護出力,該從我們身邊的點點滴滴做起,不要因善小而不為。比如拒吃野生動物、不穿野生動物皮毛做的衣服,就能抑制盜獵者對野生動物的貪慾;不籠養野生鳥,就能減少野生鳥慘遭捕殺的厄運。”他強調説,“自然環境,正是由大家這些從身邊做起的小事積累在一起,才逐漸改善的。”(記者劉毅)
  


發表評論 


責編:王卉 來源:人民日報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