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奇珍——山西晉侯墓群出土文物精品展”近日在上海博物館開幕,首次向公眾展現出2700多年前晉文化的風韻。展廳裝修得一如山西喬家大院,大紅燈籠映照著青銅編鐘。 本次展覽一共匯集了145件(組)晉侯墓地出土文物精品,其中有青銅器94件、玉器46件(組)、石磐4件、金飾件1組,其中大部分是北京大學考古係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合作的成果,還有一些分別來自於上海博物館、山西省曲沃縣博物館和美國華裔收藏家范季融先生的藏品,台北故宮博物院也提供了所藏晉侯青銅器的照片,因此上海博物館館長陳燮君稱晉侯墓藏是“合璧於此”。 除了文物精品外,晉文侯姬仇的墓地也被“克隆”到了上海,它是一座南北雙墓道中字形墓室,長6.4米、寬5.4米、深7.5米,墓室底有3根1.2米寬、0.95米高的石梁,姬仇的棺槨就安置在3根石樑上方。墓室的四角和四邊也遵照原貌壘起了8座3.2米高的石墩。石墩、石梁和棺槨之間的空間是用來填塞木炭的,這種“積石積炭墓”是西周和春秋時期貴族墓地的一種埋葬制度,目的在於用石墩增加墓室的堅固,用木炭保持棺槨的乾燥。它在《呂氏春秋》裏就有記載,但是直到晉侯墓地出土,人們才得以見到它的真面目。 晉侯墓群考古主持者之一、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主任李伯謙教授説,為了讓這些地下珍寶重見天日,既有考古學家含辛茹苦的工作,也有與盜墓者短兵相接的驚心動魄,“我希望參觀者在這些瑰麗的展品前意識到:我們不僅僅是旁觀者,我們也正在創造文明。”上海博物館呈獻的20多件文物就是從境外搶救回來的。 晉侯墓群位於山西省南部曲沃縣和翼城縣交界處的天馬、曲村一帶,從1992年到2001年初,北京大學考古係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組成聯合發掘隊,清理了從公元前10世紀到公元前8世紀、從晉侯燮父到晉文侯共計9代晉侯及其夫人的19座墓葬,獲得了數以千計的珍貴文物。 出土青銅器的銘文幫助專家進一步搞清了晉侯世系,建立了晉文化編年。在舉世矚目的“夏商周斷代工程”中,晉文化編年更是確定西周曆史年表的主要依據。而出土的玉器則為研究周代用玉制度提供了珍貴資料,晉侯墓葬制度的變化,也能反映西周禮制的演變。 西周初年,周成王將弟弟姬叔虞分封在今山西省境內的唐國,後來唐國改稱晉國,晉國在春秋時期成為中原強國,疆域囊括山西省以及河北、陜西和河南的部分地區。春秋戰國之交,晉國分裂成韓、趙、魏三國,史稱“三晉”。從叔虞受封到秦始皇滅亡三晉中最後的魏國,晉和三晉持續了七八百年,是周朝時間最久、影響最大的封建割據勢力之一。但是晉國建國初期數次遷都,造成了文獻記載和文化遺存的缺失。後世對早期晉文化知之甚少,就連《史記》作者司馬遷也不知道晉國最早的都城在什麼地方。 因此,晉侯墓群發現後,在1992年和1993年連續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還被評為“八五”期間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又被評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重大考古發現”和“中國20世紀考古大發現”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