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國家地理 > 國家地理報道


景德鎮皇家官窯遺址探密
04.30 11:17


    近日,一批絕世官窯精品在埋藏五六個世紀後公開展出。人們在領略景德鎮官窯瓷器這一中華文明瑰寶的獨特魅力時,探尋古人的印跡,體會考古工作者的艱辛和執著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景德鎮明清官窯瓷器在國際上的拍賣價格扶搖直上,迭創新高。去年,一件清乾隆粉彩花蝶紋如意耳尊和一件明嘉靖五彩魚藻紋蓋罐,在香港佳士得和蘇富比拍賣會上分別以3304.5萬港元和4404.75萬港元拍出,兩度刷新了中國官窯瓷器拍賣價的最高記錄,令人嘆為觀止。
    
    一個偶然的機會,官窯瓷器的故鄉———景德鎮珠山官窯遺址被發現,大批埋藏在地底的官窯瓷器碎片紛紛出土,比起傳世官窯瓷器來,這些碎片的價值有過之而無不及。經過多年來數十次搶救性的清理髮掘,考古人員從10余噸元代至明代正德官窯瓷器殘片裏,復原出官窯瓷器1000余件。
    
    當年燒100件只留4件貢品,其餘打碎掩埋——如今,推土機下搶救出官窯遺址
    
    1982年春節,景德鎮有關單位在市區珠山一帶進行市政建設時,推土機突然掀出了一些瓷片。當時誰也沒有在意,因為景德鎮的瓷片實在是太多了。消息迅速反饋給了景德鎮市陶瓷考古人員,他們紛紛放下熱騰騰的飯菜,火速趕到了現場。經過仔細鑒別,考古人員認為可能是景德鎮官窯遺址,當即要求工地停止施工。為了不遺漏綠豆大小的殘片,考古人員用米篩對堆積區內的泥土統統篩選了一遍。由於發掘的瓷片較多,當時連存放的地方也沒有,一些陶瓷考古人員只好把它們放到家裏,請家人幫助清洗。困擾陶瓷研究學者多年的景德鎮官窯遺址,就此逐步揭開了神秘的面紗。
    
    元代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世祖忽必烈正式在景德鎮設立“浮梁瓷局”。明洪武二年,朝廷在景德鎮設“禦窯廠”,鎮內官窯有58座,民窯達數百座,“晝間白煙掩蓋天空,夜則紅焰燒天”,足見生産規模之宏大。明中葉以後,制瓷技術高超,産品精美,“為天下窯器之所聚”。景德鎮作為皇家宮廷燒制瓷器的官窯所在地,歷經元、明、清三代,直到辛亥革命才結束其使命。
    
    景德鎮官窯瓷器代表了當時中國最高制瓷工藝水平。明清時期,封建帝王集中了全國最優秀的制瓷人才到景德鎮,同時投入大量的財力。景德鎮集天下名窯之大成,匯全國技藝之精華,所産瓷器品種之多,色彩之豐富,工藝之精湛,歷代民窯無法與之相比。明清兩朝先後創制了五彩、青花五彩、琺瑯彩、粉彩等,特別是清代,彩瓷取代青花瓷成為官窯瓷器的主流,並在色釉或彩瓷的燒制工藝上達到了頂峰。
    
    著名古陶瓷專家、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新園介紹説,官窯燒制皇家瓷器不惜成本。據文獻記載,官窯燒制100件相同的瓷器,只有4件是貢品。因為御用瓷器嚴禁流入民間,所以剩下的貢余品、試驗品、廢品等全部打碎並就地掩埋。現在把這些破瓷片挖掘出來有什麼價值?劉新園認為:其一年代可靠,它們是鑒定傳世明清官窯陶瓷的標準件;其二品種齊全,貢品送到皇宮後,現在流傳下來的往往殘缺不全,而官窯裏掩埋的品種十分齊全;其三碎瓷片與窯爐、作坊遺跡、生産工具等一同堆積,便於了解整個生産工序,這為完整復原一些失傳的工藝提供了可能。
    
    考古人員要將10余噸殘片拼合,就像棋迷下完棋要復盤一樣——修復完瓷器後,滿腦子都是瓷片
    
    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最近在市裏的龍珠閣公開展覽了一批修復完畢的明代永樂官窯瓷器。其中有白釉三壺連通器、影青地刻海水青花龍紋罐、釉裏紅梅竹紋筆盒等未見諸傳世的孤品,有集素雅與華貴于一身的白釉金彩器。而祭籃地釉裏紅龍紋高足杯、刻有“永樂二十一年”紀年的黑釉三足香爐、白釉瓷等均為首次面世的珍品。記者還看到一個永樂青花梵文大勺,長33.5厘米,勺子上寫滿了梵文吉祥經文。還有青花龍紋大缸,高75.5厘米,是迄今出土的明代官窯瓷器中體積最大的一件。其腹部繪有兩條雙角五爪趕珠龍,隙地飾有流雲,龍騰雲飛,氣勢恢宏。
    
    這些被修復的瓷器品類多樣、造型豐富。可是有誰想到,把那些破碎瓷片拼接成瓷器要花費多大的工夫?考古人員在成千上萬塊瓷器碎片中多級分類、系列復原,其中最多的一件瓷器竟是由460多塊碎瓷拼接粘合而成。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的白光華在這一行裏工作了22年。他説:“光有耐心還不夠,還要感興趣。修復瓷器,就像一個棋迷下完棋要復盤一樣。修復完瓷器後,滿腦子都是瓷片。常年如此,自己的審美觀也發生了一點扭曲,在我眼中總感覺沒有一件完整的瓷器。”
    
    白光華説,官窯裏的每件瓷器都有寓意,瓷器裏透露著很多工藝信息。“比如一件永樂青花海浪仙山雙耳三足爐,瓷器上的壽山福海是有明顯寓意的。在復原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它的口沿是空的,三足是拼接起來的。這就為我們了解古代的工藝打開了一扇重要窗口。如果光從外表看,你很難掌握它的工藝奧妙。”
    
    一次考古,竟修復400余件明代成化鬥彩———迄今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禦瓷生産遺址,魅力毋須多言
    
    10多年來,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就景德鎮的出土陶瓷發表了數十篇論文,在海內外産生了較大的反響。
    
    對明代宣德官窯燒制的蟋蟀罐的研究很有意思。1982年,考古人員在珠山中路官窯遺址發現了大量的明代宣德官窯瓷片。在整理出土的青釉瓷片時,拼合出一個鼓形蓋罐。該罐直徑13.2厘米,高9厘米,通體挂淡青釉,並有細小紋片,口沿露胎處呈淡紅色。劉新園考證,此蓋罐為明代宣德年間的蟋蟀罐。1993年,官窯遺址中又發現了幾處呈窩狀堆積的青花殘片,經過復原全部都是蟋蟀罐。這些蟋蟀罐的圈蓋的內底都有“大明宣德年制”單行青花楷書款。
    
    明代宣德皇帝愛好蟋蟀的記載,大都出自晚明時期的野史筆記,無實物可考。劉新園認為,景德鎮官窯遺址出土的蟋蟀罐,證實明宣宗確有蟋蟀之好。他還考證出,景德鎮明代官窯在宣德以後的一個世紀裏沒有燒造蟲罐,清宮藏瓷中的1774件宣德瓷器裏也不見蟋蟀罐,與宣德帝猝死後,執掌大權的太皇太后張氏有關。張氏執政後有“罷去玩好之物”的詔令,鬥蟲與養蟲之風在紫禁城消逝,因而清宮藏瓷中就不見該類遺物了。
    
    僅一個小小的蟋蟀罐,就考證出許多宮廷舊史。官窯瓷器之於研究的魅力已毋須多言。
    
    作為世界上迄今為止保存最完好的宮廷御用陶瓷生産遺址,珠山官窯遺址裏修復的這些瓷器彌足珍貴。其中,明代洪武官窯青花瓷據統計傳世品僅40余件,而考古人員竟修復出70余件;明代成化鬥彩器全世界公私收藏不足200件,而考古人員竟修復出400余件。
    
    目前,北京大學考古文博院、江西省考古研究所、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目前正在對窯址進行新一輪的清理髮掘。一批珍貴的瓷片有望重見天日。這將使得景德鎮珠山官窯遺址再度成為世人關注的熱點。
    
    與此同時,景德鎮歷屆市委、市政府也十分重視對珠山官窯遺址的保護。去年12月底,位於窯址上方的景德鎮市政府已經整體搬遷,騰出空間保護官窯遺址。
  


發表評論 


責編:王卉 來源:人民日報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