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國家地理 > 國家地理報道


專家認為福建有史以來最大墓葬“空洞無物”仍有價值
04.24 09:57


    經過連續幾個月的挖掘,日前武夷山城村漢墓出土了一些器物,但大部分隨葬品早在漢代就已經被盜。雖為空穴,但專家認為從這個墓葬規格和槨室“人”字坡形結構看,此次發掘仍有重大價值。目前,所有挖掘工作已基本結束,相關的復原工作和墓穴最後價值確定將逐步展開。
    
    福建閩越王城博物館館長、研究員楊琮説,槨室前有個弧形盜洞,盜洞土壤的顏色與周圍的陳土有明顯區別,古墓中的物件很有可能就是從這裡被盜走的。公元前110年閩越國滅亡,百姓盡遷江淮流域。建安年間,福建才正式設立建安郡。此間約三百年,閩越地處於真空管理狀態。此墓被盜也在這一時期,而且是公開的大規模盜掘,因為盜洞很大,上面可同時容納七八個人,直徑最小處有3米。
    
    此次共出土了20多件陶器、漆器和鐵斧、鐵镢等物件,其中幾件陶器上有一個13毫米左右見方的方形陽文字符,目前專家還不能辨認這個字符,可能是陶工留下的記號或者印章。16件隨葬的陶器呈“北斗形”排列,為何這樣排列,專家一時還沒有找出答案。此外,還發現了一塊長約20厘米上漆的棺木。
    
    考古人員介紹,這個墓的槨室呈“人”字坡形,因為年代久遠,被盜後空氣與雨水滲入墓穴,再加上福建酸性土壤的長期腐蝕,已經基本炭化。“人”字坡的木屋結構,橫斷面為等腰三角形,這與位於浙江紹興的印山大墓竟驚人相似,是全國第二處發現此種墓葬方式的地方,而印山墓葬的主人是越國國君勾踐之父允常。
    
    據此,秦漢考古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黃展岳認為,閩越國與越國之間有直接的關係。但考古學界一直沒有找出相應的事實進行印證,而這次貴族墓葬挖掘的重大發現則為這一説法提供了直接的證據。
    
    福建博物院副院長陳龍和研究員梅華全認為,“人”字形槨室的發現不僅可靠地證明了閩越國與越國之間的傳承關係,而且為閩越王都“崇安説”從側面提供了證據。梅華全説,從現在發掘出的整個貴族墓規模和結構來看,表明了這個墓室是經過精心構築的,只有王侯一級的貴族才能享有這樣的待遇,這也就徹底否定了城村只是軍事要塞的説法。
    
    這一觀點在日前召開的專家論證會上取得了一致的意見。同時,就目前發現的城村各處分佈的宮殿區、平民區、墓葬區以及大量的窯址等功能齊全的設施也可以判斷,城村不是一個普通的城池。黃展岳認為,這可能是余善王的都城,而不僅僅是軍事城堡。
    
    楊琮説,槨室內為槨板,外包一層約為30厘米厚的木炭,與印山大墓不同的是這座貴族墓的前槨室為立方形,後槨室才是“人”字形,且規模較小,寬約3.3米,長約10.3米,高約3米。外藏槨一般為王侯陵墓中所有,形狀大多為長方形或是正方形,但這個貴族墓卻為圓形,這一形狀在全國也是首次發現,而且面積也不小。
    
    武夷山城村貴族墓葬是福建有史以來發現規模最大的古墓,1996年城村漢城遺址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漢城遺址周圍有5處大型墓葬群,每處就有2公里範圍。2000年,經過國家文物局批准,進行搶救性發掘,去年11月底考古隊上山挖掘。(記者馬昌豹)
  


發表評論 


責編:王卉 來源:新華社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