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裏我意外地走了一段茶馬古道,在四川雅安的天全縣青石鄉,一個叫甘溪坡的地方,村名紅星。村中曾經親歷古道背茶生涯的老人還有5位健在,他們搬出當年打草鞋的工具,拎出滿是塵土的舊草鞋,找來背茶路上休息時支撐茶包的丁字拐,用蒼老的嗓音講述起遙遠的那些背茶故事……能夠聽這些80多歲的老人“擺龍門陣”,也許時日無多了。 茶馬古道始自何年代,還沒有定論,最晚也該是唐代,文成公主把茶葉帶到西藏時起,距今至少1000多年了。內地以茶葉交換高原上的馬匹及藥材等,人行馬踏,踩出了綿延千里進出藏區的貿易商路。由於沿途的高山峻嶺,茶馬古道上的商旅充滿了驚險與艱難;年代久遠和偏于西域,令茶馬古道蒙上了神秘色彩;而在茶馬古道上討生活的人們,又有怎樣的傳奇留給後人呢? 幾位老人似不善於言談,也許是面對只能聽懂普通話的記者而過於拘謹。還是當過幹部的李忠全老漢説得較多———甘溪坡的人祖祖輩輩都背茶,親朋四鄰都背茶,一年四季都背茶,還有女人抱著娃娃也背茶;生活在茶馬古道邊的他,12歲開始先背藥材,慢慢開始背茶;茶包大包18斤,小包12斤,一般人一趟背10至12包,有人最多背到15包;隨身還要自帶乾糧,五六雙麻窩子(草鞋),每天只走七八里,幾乎50米就要歇一歇,一走就是個把月;從天全到瀘定,或者到康定,最難走的就是翻二郎山,草鞋上要綁帶釘的鐵掌,否則會打滑跌下山;背一包茶能掙一個銀元,合8升米,但過卡子要交稅,住驛站要付柴火錢;有的夥伴生病死在半路上,開春積雪融化才把屍首抬回家;背茶背到28歲四川解放,川藏路修通後,從此沒有了背茶人……在網絡中查詢“茶馬古道”,檢索出“雅安”,茶馬古道的重要出發地。雅安有兩條路線分別通往康定,南線翻泥巴山即小相嶺,可走馬幫;北線是小路,也是近路,即二郎山,只有人行小道,小道上就有了這些背茶人。 二郎山赫赫有名,那是上世紀五十年代修川藏線時唱歌唱出名的:“二呀麼二郎山,高呀麼高萬丈”。今天走川藏線,過了天全縣城僅4公里左右,有一座月亮灣大橋,站在東橋頭向北,右手一條小路上山,就是甘溪坡,保留著數百上千年曆史的一段古道;左邊可以看出舊川藏線的一段沿山彎道,已經荒草萋萋。川藏線通車後,茶馬古道迅速湮滅了,此處的一段因為正好穿村而過得以保留。而川藏線這些年裏陸續改造,以橋梁、隧道拉直盤山彎路,廢棄了一段段舊公路。在月亮灣大橋這裡,剛好可以看到這3種路,見證著歷史的滄桑。 保留下來的茶馬古道什麼樣?也許和許多山村的石板路沒什麼兩樣,仔細看卻是有一點不同———一路上的石板,多數都有幾個圓圓的小坑,那是背茶人途中休息,用支撐茶包的丁拐戳出來的。不是成千上萬次的反復,哪有石頭能被戳出坑來?不是成千上萬人走這條路,哪能幾步就見石板上的個個小坑?不是真正看到一塊石板上就有七八個小坑,再好的想象力也不足以估計背茶人的艱辛……紅星村裏還有一段古城墻,還有一處舊驛站,道邊有處一人多高的大石,頂上留有當年插路燈桿的石坑……這些遺跡尚無人考證起始年代,更沒有什麼保護措施。紅星村的村民幾十年來日復一日地過著自己的生活,很少有人家翻新舊房子,也沒有重鋪村裏的石板路,更沒有力氣挪動那段老城墻,驛站也成了居家,古道遺跡就這樣留在了村裏,直到最近才被鄉上和縣裏的幹部寶貝一樣地“發現”。 李忠全家的房子已經住了100多年,雖然很舊了卻似乎當年有過殷實的日子;村裏這樣的房子也不止一家兩家。古道旁3株合抱不過來的古樹,近年來死了兩株,只剩一株俯視著舊石板路上往來的人們———過去忙時種田,閒時背茶,現在退耕還林,種草種樹種竹,養雞鴨。李忠全會養蜂,當地産的蜂蜜因為是野生蜜源,甚至是草藥蜜源,銷得非常好,也是村民收入的重要來源。 聽縣裏幹部介紹,天全縣有30多處古道驛站,除了青石鄉,紫石鄉和兩路鄉也有古道遺跡。如今沿川藏線走天全縣境內的這一段,風光壯美,山巒鬱鬱蔥蔥,河水澎湃轟鳴,農家白墻黑瓦,公路平坦寬闊,誰會停車拐下土路,去找一找往昔的古道遺跡呢? 在雅安意外遇到一家甘姓父子兩代“茶老闆”,兒子的茶廠是現在當地有名的國家定點邊茶生産企業,年産1000噸磚茶銷往甘孜和西藏;父親1949年以前辦茶廠,收購農戶的茶葉進行初加工,再賣給大茶廠制磚茶。80歲的父親給我們數叨起塵封已久的茶號名字,誰家是成都的産業,誰家來自陜西,仿佛就在昨日;兒子聽説那時10公斤茶背到康定就付一銀元時,笑嘆現在茶葉多了賣不出那麼好的價錢咯。 甘家的祖輩也是背茶人,父親如何有了資本開茶廠,如何賺錢買了田地,又如何跌下深谷茍且到改革開放……兒子幾乎沒有聽父親講過那段滄桑。家中還留著老舊的制茶器具,和背茶人留著的草鞋、丁拐一樣,不知是捨不得還是在等待著什麼。湮滅的歷史還值得重新拾起來嗎?茶馬古道最後寥寥的親歷者平靜的臉上就有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