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至2003年整整一個世紀的紀念 雖然大自然創造了人類這個“萬物之靈”,但我們切不可淩駕於地球家園中所有生命之上,因為,是它們供養著人類的衣食住行,人類應該對自己賴以生存的自然萬物心存感激。———編者 如今,在英國倫敦的貝特希公園(BatterseaPark)裏有一尊惟妙惟肖的小棕狗銅像,在古老倫敦為數眾多的精美雕塑中,它並不起眼。值得一讀的是銅像底座上的銘文:“紀念1903年死於倫敦大學實驗室的一隻棕色獵狗。它生前經受了兩個多月的解剖實驗,由一實驗室轉到另一實驗室,直到死亡方得以解脫。同時也紀念1902年在相同實驗室被解剖的232隻狗……” ■有史以來英國最有爭議的銅像 這尊銅像就是將近一個世紀前引起全英國關注的著名“棕狗暴動”事件的主角,也是英國有史以來最受爭議的一尊銅像。 十九世紀的英國已經完成了工業革命,科學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著。動物解剖實驗作為一種科學方法也確立了自己的地位,開始大量運用於醫學研究。當時一些科學家卻並沒有把動物當做有血有肉的生命,他們認為動物並無心靈,也沒有感受痛苦的能力,只相當於結構複雜的機器,甚至有些生理學家到處重復示範動物活體實驗。這種做法立刻引起大眾的強烈抗議,科學界內部也産生自律的呼聲。1871年,英國科學促進會發表報告,試圖建立一套基本規範來管理動物解剖。5年後英國皇家調查委員會起草了《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法案》,這是世界最早的規範動物實驗法案,建立了登記審核制度。並規定麻醉劑必須強制使用,只有當實驗特殊需要時,在得到特別許可後才能免除麻醉。這個法案沿用了一百多年。 ■“棕狗事件”緣于兩名瑞典少女 轟動一時的“棕狗事件”始於兩位瑞典少女。她們曾參觀了當時聞名歐洲的醫學研究重鎮———巴斯德研究中心,被動物的惡劣飼養環境和殘酷的解剖現場震動。回到瑞典後她們成立了一個反對動物解剖的團體,一年後,她們決定進入醫學院,親自了解實驗室內的真實狀況。 1902年秋,兩位少女進入倫敦女子醫學院。在近一年的時間裏,她們親歷了無數次解剖示範,並將每堂實驗課的詳細內容都記了下來。她們也親眼看到一隻棕狗在未麻醉的狀況下,連續被解剖多次,兩個月內輾轉于不同實驗室,最後死於解剖刀下。她們忍無可忍地離開學校,由全國反解剖協會出版了她們的筆記,並在一場數千人的反解剖大會上公佈了這只棕狗的遭遇。 ■要為“棕狗”立銅像 倫敦大學的醫學教授貝裏斯為保護自己名譽,以誹謗罪起訴全國反解剖協會秘書長柯立芝,這場官司馬上成為媒體的焦點。大批倫敦大學的醫學院學生涌入法庭,進行干預。最後法庭以被告提出反證不足,宣告誹謗罪成立,柯立芝被罰5000英鎊。經過幾個媒體的呼籲募款,反對動物實驗的民眾在短短數月內,募集的金額超過賠償所需。有的媒體還發起抵制有動物實驗醫院的募捐。 於是有熱心人計劃建立棕狗銅像。要找一塊地皮為這只備受爭議的棕狗豎立銅像,並不容易,最後貝特希區批准建立銅像。1906年銅像在貝特希區中心廣場落成,銅像下的紀念碑文詳盡地公佈了兩位瑞典少女的所見所聞。醫學界大為震怒,1907年11月,一群倫敦大學醫學院的學生人手一柄斧頭,前往貝特希區廣場,要砍掉這尊銅像。警察在現場逮捕了10名學生,此後一個月中,倫敦各地區學生抗議不斷,並不斷到反對動物解剖的群眾大會上打群架。警方不得不出動警力,24小時守護這尊銅像。甚至還有一個醫學院學生糾纏夜間守衛警員,以企圖賄賂罪被捕。 ■“棕狗”為貝裏斯們帶來輝煌 這種長期對峙持續兩年,最後警方不堪重負,致函貝特希區當局,請求移除銅像,1911年區議會決議將銅像移走。醫學在不斷發展,貝裏斯教授一年後升為倫敦大學基礎生理學教授,兩年後寫下經典教科書《基礎生理學原理》,1922年因卓越的科學成就被封為爵士。而結束棕狗生命的醫學院學生戴爾後來也成為聲譽卓著的生理學家,1936年得到諾貝爾獎,也被封為爵士。 ■人類應對實驗動物心存感激 今天矗立在貝特希公園裏的棕狗銅像是英國廢除解剖聯盟暨全國反解剖協會共同出資,于1985年建立的。1986年頒布了規範動物實驗的《科學程序法案》。其實,醫學進步並不必然是與人道對立的。醫學成就在減輕人類病痛上做出的重大貢獻無可否認。但是,減輕人類的痛苦,是否必須轉嫁在與人類具有平等生存權利並同樣能感受痛苦的動物身上? 在100年後的今天,動物福利問題已受到全世界的關注。貝特希公園的棕狗銅像歷經風雨,見證了醫學進步與保護動物運動的“攜手並行”。它那雙靈動的眼睛注視著來到它面前的每一個人……(孫丹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