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國家地理 > 國家地理報道


屯堡:苗嶺上最後的“大明遺民”
04.18 16:27


    
    
一個屯堡就是一座石頭城(歐陽昌佩攝)

   
    明朝初年征戰西南後留下駐守的屯軍部分後裔,至今仍保持著600年前的江南習俗和明朝裝束,成為一個奇特的群體和一種奇特的文化現象
   
    在貴陽市區,每天都能遇見這些裝束奇異的婦女:身穿青布長襟大袖上衣,腳蹬繡花翹頭布鞋,頭包青白布帕,雲髻上插著髮簪,在古裝戲中似曾相識。中外遊客往往以為她們是少數民族。
   
    跟隨她們暮歸的足跡,走進貴陽附近安順東部的苗嶺村鎮,突然發現,時光仿佛倒轉,自己落入了一個戲劇性的社會——這兒的建築、周圍中老年男女的服飾,以及他們的風俗、戲曲,一派明朝遺風。而且,從圍村的石築寨墻、街道兩頭厚厚的石門樓、聳立村中的石碉樓、房屋墻上的射擊孔、耐儲藏的傳統食品、以屯或堡命名的村名來看,當年必定是軍事堡壘。
   
    他們正是600多年前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派駐西南的30萬大軍的後裔。他們的祖先在雲貴高原建起了一個個屯和堡,邊耕讀,邊戍土。此後在從清朝到新中國建立的歷史變遷中,許多屯堡和它的特徵已如流雲飛散。安順東部的屯堡社區密布300多個屯堡村寨,只有這一帶屯堡集中地區,至今仍固守著明朝江南文化風俗和明朝屯軍文化遺風,被研究者稱為“屯堡文化”。
   
    與一些作為旅遊景點的明清古鎮上看到的假古董、假扮古人不同,你在這裡看到的是地地道道的明朝生活、古街坊。“屯堡人”一直在延續著夢中的江南故鄉的明代社會生活,留下了這一舉世罕見的歷史活化石。屯堡文化已經成為與黃果樹瀑布一樣最吸引中外遊客的旅遊資源。
   
    耕戰結合的石頭建築
   
    “石頭的屋頂石頭的房,石頭的街面石頭的墻,石頭的碓窩石頭的磨,石頭的井臺石頭的缸。”這段順口溜道出了屯堡村寨的建築特色。一個屯堡就是一座石頭城寨。寨墻、房屋、院墻都由密密層層的灰色石板線條構成,從上望下去齊刷刷一片石板屋頂。
   
    雖然在貴州喀斯特山區到處有天然的片岩板材,石板房並不怎樣稀奇,但外表看似粗獷的屯堡石板房,內部卻鋪排著華麗細膩的江南建築風格。屯堡的小院都是三合院或四合院,門頭都有垂花門樓,小院內滿目都是精雕細刻的圖案,精雕石柱礎,細刻木窗花、雀替,連下水道的入口處也都有龍、鳳、蛙、蝶、蝙蝠等各種圖案,來自江南的木雕和石雕藝術在這裡被發揮得淋漓盡致。
   
    每座屯堡或依山據險,或平地建堡,寨前流水繞田野,村中有水井,不愁水、糧。屯堡四週殘留著城垣和寨門,村中聳立著可觀察敵情指揮作戰的碉樓,每座房屋都留有射擊孔和隱蔽的低矮後門,每條街巷兩頭都築有防守的門樓,佈局嚴謹,將各個獨立的住宅聯成一個防禦體系,充分體現了“家自為塾,戶自為堡,倘賊突犯,各執堅以禦”的明代屯軍特點。在屯堡密集地區,一有烽煙,各屯堡相互支援。
   
    一穿六百年的“鳳漢陽裝”
   
    我們看慣了古裝戲中的明代服裝,一旦真正的明朝民間服飾出現在眼前,反而迷惘了。
   
    屯堡婦女可説是屯堡文化忠實的守護者,一身明初朱元璋家鄉的“鳳陽漢裝”一穿就是六百年。她們的裝束通常是青布寬袖鑲邊大襟衣,黑布圍裙,滾邊繡花長統鳳頭鞋,已婚婦女腰束長長的織錦絲帶,佩帶銀質耳環、手鐲、戒指,未婚女子梳長獨辮。已婚婦女剃額修面,束“三綹頭”,前發高束似鳳凰頭,包頭帕,丈夫或雙方長輩中有亡故的包白帕,如果看到老年婦女包青帕,那麼這家人肯定都長壽。屯堡婦女自古以來追隨朱元璋的元配夫人“大腳馬皇后”,不纏小腳,而且習慣打綁腿,因而被周圍的少數民族和後來遷到貴州的漢人譏笑為“大腳女”。
   
    屯堡的中老年男子則穿青布對襟長衫。
   
    突顯軍旅和江南特點的文化
   
    獨具一格的地戲是屯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戲源自明朝軍隊中的軍儺,後與地方儺戲結合,成為獨特的文化遺存——舞臺在地、觀眾在坡的地戲。表演時面戴黑紗、頭頂面具,內容多以征戰沙場忠君報國為題材,唱腔高亢悲涼,帶著京劇先祖原始弋陽腔,激勵屯堡後代報效國家。屯堡人對地戲百看不厭,每逢過年過節,各村寨地戲班子輪番表演,觀眾人山人海。
   
    屯堡還保留著江南已經很少見的正月花燈社火和七月放水燈。
   
    屯堡人家家戶戶都會做粑、臘肉、香腸、血豆腐、幹菜等,經煙熏火烤和鹽制,便於儲存和收藏,當年完全是為了適應戰爭和遷移的需要,現在成了屯堡餐館推出的特色風味小吃,據説口味接近南京傳統菜肴。
   
    六百年“大明遺風”的艱難持守
   
    屯堡人無論是建築、服飾、飲食、娛樂方式,都與少數民族和後來的漢族村寨迥異,連語音也略帶江南口音,後來的漢人視他們為苗族中的“鳳頭苗”,少數民族則認為他們是“老漢人”,處於雙重孤立的尷尬境地,在清朝時更因他們堅守明朝道統而受到歧視。在失去明朝屯軍優越身份後的幾百年間,能一直保持明朝江南文化傳統,確實非常艱難。所以在廣大的雲貴高原上留存至今的只剩寥寥數屯。
   
    大西橋鎮九溪村和天龍鎮是現存最早的、仍保持600多年前“大明遺風”的屯堡。據九溪村屯堡文化研究會的老人們介紹,上世紀80年代,貴州省文聯曾組織專家作過一次調查,認為“屯堡人”總數有32萬。這或許是指“屯堡人”後裔,而且肯定是個約數。老人們都説,還能領略到屯堡文化傳承的,現在就剩安順市西秀區、平壩縣交界處的七眼橋、大西橋、舊州、雙堡、東屯、劉官、天龍等鄉鎮,以及安順市關嶺、鎮寧、普定與黔南州長順幾縣的極少數鄉村了。
   
    相守還能有幾年
   
    屯堡人先祖開發西南的輝煌歷史和當年帶去的江南故地先進文明,使屯堡人自始至終有一種優越感,支撐著他們驕傲地堅守著明朝江南的文化習俗。但在現在的年輕人身上,這種優越感已不復存在。
   
    在屯堡,年輕女子平時大都脫去了“鳳陽漢裝”,穿上時裝,年輕男子更是一身西裝。即使屯堡建築保存最完整的本寨,也已經出現瓷磚貼面的現代建築,雲山屯的現代樓房更多。傳統的獅頭腰帶也沒有幾人在編織了。近二十年來,屯堡文化受到的外界衝擊超過了以往六百年。
   
    不少人擔憂屯堡文化可能在現代子孫的身上“二世而絕”。這種擔憂是非常現實的。但想想江南幾百年來的大變樣,江南人甚至認不出“屯堡人”就是明朝的江南人,我們有什麼理由還要“屯堡人”繼續過著逝去的江南古代生活呢?“屯堡人”和“屯堡文化”能延續至今本來就是封閉環境下的産物,今天再想完整地延續屯堡文化已勉為其難了。如果能將屯堡的這些古建築完整地留下來,已經是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産了。(文/浦建平)
   
   

    
“九道坎”是天龍屯典型的可禦敵巷道水夫攝
   
   

    屯堡裏每座宅院大門的裝飾都精雕細琢侯少華攝
  


發表評論 


責編:紅立 來源:CCTV.com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