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國家地理 > 國家地理報道


胡雪岩“慶余堂”探幽
12.05 17:02


    那一堵青磚封火墻,高12米,長60米,在江南的建築群裏顯得氣勢非凡。靠河坊街的一麵粉墻上,“胡慶余堂國藥號”七個特大楷體字,每字高5米,寬4米,黑黝黝得撼人心魄。
    
    一百二十多年前的胡慶余堂,散發著歷史的幽香。“北有同仁堂,南有慶余堂”,傳播著“江南藥王”長盛不衰的故事。至今在杭州的吳山腳下,成為我國惟一的國家級中藥專業博物館。
    
    尋著幽香,我到了大井巷。青石庫門,青磚角疊的門樓,上嵌“慶余堂”三個金字。一踏進門樓,便見立著一塊“進內交易”牌,四個鎦金字,遠看凸出,近視凹進。
    
    過了門庭向左拐彎,便是一條長廊,廊壁上懸挂一長溜黑底金字的丸藥牌。這牌全用銀杏木精製,上書藥名,下注各種丸藥的主治功能:諸葛行軍散,胡氏辟瘟丹,八寶紅靈丹,神香蘇合丸,外科六神丸,安宮牛黃丸,十全大補丸,大補全鹿丸,小兒回春丸……
    
    有人細數了一下,黑底金字的丸藥牌竟有36塊之多。富貴的氣派,厚實的家藏,濟世的仁術,讓人難以一眼全看夠。我從密密麻麻的金字當中,依稀看到一百二十多年前那個創辦人的影子。
    
    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紅頂商人”胡雪岩選中吳山腳下的大井巷為址,建屋造店,創辦胡慶余堂。他的眼光真辣。
    
    吳山坐落于西湖南面,連綿起伏著紫陽、雲居、七寶、峨眉等十多個小山頭。相傳,春秋時這裡是吳國的南界,因而得名。山上古跡處處,春秋的伍子胥廟,晉朝的郭璞井,宋代的東嶽廟,明朝的城隍廟,令人頓生思古之幽情。清雍正年間,“吳山大觀”被列為“西湖十八景”之一。
    
    吳山腳下,每年春暖花開時,杭嘉湖三府及蘇南一帶的善男信女身背“朝山進佛”的黃布香袋,成群結隊,在這裡的店舖攤點上購買木魚、經卷、玩具、花籃、梳子、藥物等,形成“香市”。元代詩人貢有初《春日吳山絕句》雲:“十八姑兒淺淡粧,春衣初試柳芽黃。三三五五東風裏,去上吳山答願香。”
    
    山腳下的大井巷是人們登臨吳山的必經之路。胡雪岩就選中了這兒,在路邊購地八畝,開設胡慶余堂國藥號。整座建築被設計成仙鶴狀,鶴年延壽,主人希冀店舖生機長存。
    
    一百二十多年後,我走進的這座胡慶余堂仍保持原狀,門庭是“鶴首”,長廊是“鶴頸”,到底向右拐便是富麗堂皇的“鶴身”。
    
    八角石洞門,門楣由青磚雕出“高入雲”三字,橫墻上堆塑著“白娘娘盜仙草”。進門樓,一對聯非同尋常:“野山高麗東西洋參,暹邏官燕毛角鹿茸”,可謂字字珍奇,樣樣寶貴。上端橫臥一方“藥局”匾。我知道,胡雪岩當年經營銀號、錢莊、典鋪,兼營藥號、藥行、藥店,資本大,手面寬。他便堂而皇之地挂了“藥局”,頗有雄視醫藥界的威風。
    
    跨過“藥局”門樓的青石門檻,豁然開朗,金亮一片:宮燈高懸,朱柱擎天,飛檐鏤格,雕梁扶欄,牛腿精美,鎦金描彩。大廳兩旁分立紅木櫃臺,左側為配方櫃,右側為成藥櫃。櫃臺後方滿壁是“百眼櫥”,色澤不同的瓷瓶,幽幽發光的錫罐,存放藥材飲片的格鬥,中藥特有的香味,瀰漫著神秘而又高雅的氛圍。
    
    正中懸挂“和合二仙”像,櫃臺兩側豎立“飲和食德,俾壽而康”的“青龍招牌”,説的是飲食適可、有規律,使人健康長壽。廳堂裏外又有兩副對聯,裏面一層是“益壽引年長生集慶,兼吸並蓄待用有餘”,上懸“慶余堂”橫匾。外面一層是“慶雲在霄甘露被野,余糧訪禹本草師農”,橫批為“真不二價”。兩幅對聯筆法遒勁,各自將“慶”、“余”兩字嵌入首尾。
    
    這營業店堂與胡慶余制藥工場之間,有一條長長的通道相連,中間比兩旁高出些許,儼然宮府內的通道。封建時代不允許商人在店堂裏擅設通道,但胡雪岩受朝廷嘉獎,封布政使銜,賜紅頂戴,紫禁城騎馬,賞穿黃馬褂,自然非同一般。這條“長生弄”,就顯示了胡慶余堂藥號主人的顯赫聲勢和大藥號的排場。
    
    胡慶余堂開張之初,胡雪岩頭戴花翎,胸挂朝珠,身穿官服,鄭重其事地親自接待顧客。
    
    “顧客乃養命之源”,這是胡慶余堂的宗旨。初一、十五日,遠近香客趕廟燒香,大批涌入杭州城,胡慶余堂便將藥品降價出售。暑熱天流行病多發,胡慶余堂便免費供應清涼解毒的中草藥湯和各種痧藥。遇急診病人,即使隆冬寒夜也接待不誤。半夜三更常有病人敲門求藥,值夜藥工見是氣管炎、哮喘病的,便現熬鮮竹瀝,劈開新鮮的淡竹,在炭爐上文火烘烤,待竹瀝慢慢滲出,再用草紙濾過,當場讓病人喝下。熬一劑竹瀝一般要花兩個鐘點,藥工們急人所難,在所不辭。
    
    胡慶余堂沒有店大欺客,而把熱情待客定為店規:“顧客到店後雖未到櫃,店員就要先站立主動招呼顧客,絕不能背朝顧客;顧客上門,不能回絕,務使買賣成交;顧客配藥,不好缺味,務使顧客滿意而回。”
    
    那一天,一名來自湖州的香客在胡慶余堂買了一盒胡氏辟瘟丹,打開一看,微露不滿神色。恰被胡雪岩看到,當即趨前審視,表示此藥確有欠缺之處,令店員另換新藥,不料這天辟瘟丹已售完。胡雪岩念香客遠道而來,便留他住下,並保證三天之內把新藥趕制出來。三天后,新配製的辟瘟丹果真出現在湖州香客眼前。湖州香客大為感動,回家之後,逢人便講胡慶余堂仁義待客。
    
    多少年過去了,胡慶余堂“誠實守信”的故事屢屢不絕。
    
    馮根生是胡慶余堂的關門弟子。1949年1月,14歲的馮根生走進河坊街大墻後的胡慶余堂,開始了艱苦的學徒生活。每天天未亮,他便要背藥名和藥性。學制膠,剔皮要剔得肉不留一絲,皮不損一刀。半夜一點,開始在一字排開的二十隻炭爐前煎藥,寒來暑往兩年間,他就煎了12萬帖藥。
    
    那天馮根生跟著師傅,到了藥堂,仰望一塊面對櫃臺的大匾。這塊匾上,刻著胡慶余堂創始人胡雪岩于清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四月,手書的店訓──“戒欺”。跋文為:“凡百貿易,均著不得欺字,藥業關係性命,尤為萬不可欺。余存心濟世,誓不以劣品取厚利,惟願諸君心余之心,採辦務真,修制務精,不致欺予亦欺世人。是則造福冥冥,謂諸君之善為余謀,也可謂諸君之善自為謀也亦可。”
    
    “戒欺”二字從此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裏,成為我創業的座右銘,也成為青春寶集團興旺發達的重要基石。──直到今年春天,67歲的馮根生還這樣説。
    
    馮根生不會想到歷史會賦予他那麼多的使命。這些使命中就有傳統中藥的復興。從一個中藥作坊,已發展到今天總資産達15億元、年利稅近4億元的青春寶集團。
    
    宮燈挑著常年的榮耀,雕欄透出經久的神韻。專家説,胡慶余堂是我國晚清時期保存完整而少見的工商業性古建築群,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漆門重地,深院縮天。我在胡慶余堂裏徜徉著,思索著:一座建築無論如何華麗如何堅固,總有褪色和衰敗的一天。而一種道德一種精神,可以穿越歲月,永久地留給後世。(袁亞平)
  


發表評論 


責編:陳玥 來源:人民網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