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國家地理 > 國家地理報道


百年日升昌
11.29 16:42


    
    
磚石構造的老宅門庭

    
    平遙市樓的東南腳下原有一眼水井,因為“井內水色如金”,市樓因此又被稱為“金井樓”,可惜水井在後來修路時被填平。站在市樓三層的圍廊上,南大街老店舖一覽無遺,青磚灰瓦下一溜挂著黑漆金字招牌:“永隆號”、“長升源”、“瑞昌厚”、“泰長永”……大多是按照當地老人的記憶恢復的老字號,只是經營的業務換成了熱銷的旅遊商品———醬牛肉、推光漆器、剪紙、手工布鞋等帶著平遙特色的商品;沿街還有許多古董商人,隨地擺放的青瓷花瓶、古幣、玉器等招攬著過往的遊客;道路中間則被“轎夫”們佔據,每人都是一襲長袍馬褂式的裝束,身邊的小洋車也被大紅大綠包裹著。
    
    平遙的興起正是從面前的南大街起步。清道光年間,為解決錢鈔運轉不便的問題,經營顏料莊的“西裕成”在平遙城南大街首創票號———“日升昌”,此後,相續出現多家票號、錢莊,紛紛在全國各地設分號,遠的甚至在俄國、日本、新加坡都有分號,平遙一時壟斷了全國匯兌業務,成為近代金融中心。“拉不完、填不滿”説的就是這南大街上票號裏的銀庫。
    
    南大街上的“日升昌”恢復了老票號當年的佈局,開辦成一家“中國票號博物館”,沿街還有當年與日升昌勢均力敵的“蔚泰厚”、“蔚豐厚”、“百川通”、“寶豐隆”等數家票號,也開放成了旅遊景點。日升昌的建築既有晉中民居特色,又吸收了晉中店舖風格,是一座典型的“前店後院”三進高階鋪面,其外墻雖然是與普通民居相同的磚石墻體,墻的厚度與高度卻遠超過一般民宅。票號設有兩處入口,主入口臨西大街,供客商進出聯絡匯兌業務,票號門庭正上方是一塊“日升昌記”的金字招牌,傳説為嘉慶末年狀元陳沆親筆。院內地坪與西大街高差達1米,為方便客商運送銀兩的車輛通行,除鋪面前砌築三級石級,門洞內還用砂石鋪成坡道。另一入口在後街的東郭家巷,專供票號貨運,馬車可以直接進院,從此門進院必須通過一個狹長的走道,兩側墻高達10米,不開窗戶,既可防火又可防盜。進入正院,需要經過安裝有兩道板門的夾道。
    
    在這個佔地達1400平方米的大院,內部的21座建築按使用功能分為營業用房、客房和輔助用房。前院是櫃房、信房、賬房;後院是客廳與客房,大掌櫃、二掌櫃的辦公用房為窯洞式建築,位於正廳的背後;小跨院裏則是僱員和傭人的居室,廚房、馬棚、茅廁等也在跨院。票號人員的飲食起居全由票號統一安排,據説生活極為奢華。院內雖然沒有民居中常見的木雕、石雕,但更加注重建築功能的需要,票號不但在每個櫃房設有地下金庫,而且在院子最不起眼的一間“保安”休息室內,還設有另一金庫,進入金庫必須從旁邊的櫃臺走,正門很難從外邊打開。金庫的入口設在屋內土炕的腳下,晚上“保安”就睡在旁邊。
    
    老櫃房對面懸挂的一塊詩文牌匾,堪稱中國最早的銀行密押制度。這是一種用漢字代表數字的密碼法,不是局內人,很難識其真面目。日升昌的銀票中,全年12個月的代碼是“謹防假票冒取,勿忘細視書章”,每月30天的代碼為“堪笑世情薄,天道最公平,昧心圖自利,陰謀害他人,善惡終有報,到頭必分明”,代表銀兩的10個數目分別是“趙氏連城璧,由來天下傳”或“生客多察看,斟酌而後行”;而“萬千百兩”的數字單位則由“國寶流通”四個字分別代替。比如票“3月25日為某號匯出銀兩3858兩”的代碼是“假報連寶天流璧傳天通”,匯票上寫的都是這樣含義不明,讓人摸不著頭腦的字句,即使外人撿到,也不會知道是一張幾千兩銀子的匯票,當然,現代紙幣中常見的水印、支票中的印章及匯票的固定筆跡等保密防偽措施,在老票號裏也是一點不能馬虎的。在日升昌的展櫃裏就有一張當年印在麻紙上的“水印”,透過陽光能看到紙中“日升昌記”四個字。
    
    據説,這套數字代碼的破譯是在一位老“日升昌”員工的幫助下完成的。日升昌歇業後,曾用賬本充做糊墻紙,於是保留下這套銀票號密押制度的痕跡,成為珍貴的史料。博物館趙館長告訴我,修復日升昌時,人們發現墻面的字跡很像是賬本,於是用水一頁頁剝離、拼貼,經過文物專家的分析,才有了今天這票號博物館中的解碼詩文。
    
    票號招聘學徒的程序之嚴格,絕不亞於現代銀行錄用職員。學徒首先要經人介紹,審查三代,面試合格後,必須由殷實的商號保舉;進號後須經過三年試用期,如有違犯號規或是掌櫃認為不可造就,立即開除出號。這三年試用期一般由總號的資深者負責培訓,除技術與業務的訓練,還要從實際工作中進行考查;入號第四年方可享受勞金待遇;入號十五年才允許首次回鄉探親;此後三年可回家一次。票號所立的獎懲條例上下遵守,無人例外。日升昌票號有這樣一份訓練學徒的標準:“遠行易欺,遠使以觀其志;近則易狎,近使以觀其敬,煩則難理,煩使以觀其能……”用現代管理科學的眼光來看,票號管理制度不僅是嚴密、切實,而且充滿智慧,足可證明在當時的山西商人中已經出現了一批真正的管理人材,而這正是日升昌事業立百年而不衰的秘訣所在。
  


發表評論 


責編:紅立 來源:南方週末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