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國家地理 > 國家地理報道


北京——新東安市場老字號一條街
11.22 17:17


    韓國電影《春逝》中,有個場景印象很深:失憶的奶奶身穿當年出嫁的粉色禮服,快樂地出門尋找年輕時的記憶,就再也沒有回來……那抹粉色的背影糾結在腦海中,揮不掉,思緒早已跳出影片情節本身:在韓國發達的商品社會裏,一方面打造著超乎想象的另類時尚,一方面又極為完整地捍衛著傳統,譬如穿戴,逢隆重場合、重大活動,他們一定會穿民族服裝,現代與傳統總能自然地進行切換。
   
    我們則不然,傳統和現代要麼處於對望,要麼全然被取代。問時下北京的年輕人,知道老字號嗎?回答是“當然!就是那些老牌子,好比《大宅門》裏的白家老號”。現代年輕人腦子裏裝的是NICK、ESPRIT,至於那些跨越百年,經營穿戴的老店們,早已兌換成前門大柵欄一帶、或新東安市場老字號一條街的地理概念。
   
    穿戴是種儀式,能洩露許多額外的信息,諸如你的身份、年齡、家境,甚至你要出席的場合等。電視劇《大宅門》裏白家七爺,跟貧民打架,把對方媳婦剛給縫的布鞋打丟了。豪爽的七爺帶著他就到內聯升去挑鞋,對方傻眼了……這段兒戲跟老北京民俗有關,因為舊時北京有句人盡皆知的順口溜:頭頂馬聚元(帽店),最尊貴;身穿八大祥(綢緞店),最光彩;腳踩內聯升(鞋店),最榮耀;腰纏四大恒(錢莊),最富有。説出來,都是一個個響噹噹的牌號。
   
    如今這些老字號們經歷了上世紀八國聯軍入侵、50年代公私合營、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幾經沉浮,牌匾依舊還在,但讓人説出口的那份驕傲早已蕩然無存。
   
    位於王府井新東安市場地下一層,有個北京老字號一條街,隨著新東安廣場式商店的落成,配合旅遊的主題,在前門大柵欄一帶的老號們紛紛在這裡開了分店。清一色倣古街道的裝置,泥塑的舊時假人,叫賣的吆喝聲,並沒有給人時光重現的感覺。反而,閒逛的人們倒更像是布景現場裏的群眾演員。
   
    盛錫福、馬聚元帽店,瑞蚨祥綢布店,內聯升鞋店錯落地排開著,每家店門口都豎個牌子,悉數老店的歷史,動輒都是上百年,歷史長卷仿佛一下子被人鋪開,得以有了一場穿戴中的對望:
   
    ———內聯升鞋店,始於清朝咸豐三年,店主名叫趙廷,最初是個製作朝靴的專業店。店名明確了服務對象:皇宮貴戚和天天盼著“連升三級”、“平步青雲”的官員。旨在示意顧客穿上此店製作的朝靴,便可官運亨通。
   
    老闆極會經營,對來店購鞋的名貴,留意記錄其所需尺碼、愛好,積久匯集成冊,取名《履中備載》。這樣一來省去買時的往返之路,二來為外任官晉謁上司,想奉獻靴鞋作為禮品者提供便利。據説當年常常有到內聯升去打聽所要巴結人的“足下之需”,花重金在此定制幾雙朝靴送去。為此內聯升生産的朝靴身價倍增,一雙能賣白銀幾十兩。
   
    同時店主還懂得:要伺候好坐轎子的,就得想到抬轎子的道理,老舍筆下的車夫祥子就愛穿內聯升的鞋。1911年,末代皇帝溥儀退位後,內聯升由生産官靴改為生産禮服呢面千層底鞋和緞子面千層底鞋。
   
    老店招牌就意味著每道工序馬虎不得。看看徐城北《老北京》一書中的描述就可想而知:“千層底布鞋,需要用新白布打袼褙,貼布要求壓平繃緊,納底時,選用溫州出産的上等麻繩,每平方寸要納81針以上,納好的底子還要放到攝氏80-100度的熱水中浸泡,然後用棉被包嚴熱悶,悶軟後再錘平,整形,曬乾。這些活兒必須有特供的‘底局子’承包來幹。”這也難怪1962年,郭沫若還專門寫詩讚頌:“憑誰踏破天險,助爾攀登高峰”。
   
    現在,內聯升在老字號一條街上開了兩家店,一家賣精品緞子面千層底鞋,一家則賣幾十塊錢的普通布鞋。逢旅遊旺季,一天能賣2000多塊。“來的人都是認準我們的牌子,這鞋透氣好,穿得舒服,也耐磨。就跟綠色食品似的。原來老年人買得多,現在年輕人越來越多。我們這不像小攤上賣的布鞋,都屬於‘星期鞋’,穿不住幾天。現在有錢人都願意穿布鞋,尤其是老布鞋。不少顧客都是買下來,送老總的。”店裏的服務員介紹道。在一旁閒溜達的顧客也忍不住:“我爸就一直穿這鞋,現在年輕人講的是ADIDAS,他們哪懂這理兒,瞧人家《大宅門》裏的七爺,穿就要穿內聯升,這叫身份。”
   
    現在精品緞子面千層底鞋,平均價格在100多塊,也有不少進行了現代樣式的改良,只是除了在家穿的拖鞋外,那些改良過的高跟鞋,真不知道該在什麼場合穿,如何去搭配?
   
   

    ———盛錫福帽子店,是1912年,一個叫劉錫三的山東人在天津創辦的,剛好是在剪辮子,戴帽子流行下成立的。開始只經營一些草帽,後來才從國外進口製作呢帽的設備。店主小名叫“來福”,盛錫福之“錫”和“福”兩字都取自其名,“盛”則預祝其買賣興隆,長盛不衰。1939年在北京開了分店,解放後,北京盛錫福脫離天津總店獨立經營,在王府井大街設總店。盛錫福堅持前店後廠的方式,為顧客提供方便。現在店內主要賣前進帽、圓頂帽、禮帽、裘皮帽四種帽子,還增加了各种女帽,有毛線的、有牛仔的,甚至代理別的品牌的兒童帽,雜燴地堆放一起。一名廠裏的老職工在這裡看店,因為是現金流通,不放心用年輕人。“生意好的時候,我們這兒一天能賣四五千塊。經常有顧客來,如數家珍地説,以前什麼時候來這兒買的帽子,當時裝帽子的盒子是什麼樣。還有一些拿舊皮大衣上的毛領子來改帽子的,傳統帽子還是老年人戴的多。”
   
    現在小學二年級語文課本裏就有盛錫福,不少家長還專門帶著孩子,手拿課本,親臨體驗。老外來的也不少,只是很多時候沒有翻譯,無法溝通,因為這名老職工並不懂外語。兩名遊客路過,操著天津口音説,“嘿,用國家領導人在這兒做廣告呢。”櫥窗裏展示著該店曾專門為國家領導人訂做帽子的各種複製品。
   
   

    ——瑞蚨祥綢緞皮貨莊,在“八大祥”中名氣最大。1893年開業。據説在古代有一種傳説的蟲子,叫青蚨,稍比蟬大,能使銅錢來聚。後來,人們就把青蚨代稱銅錢。“瑞蚨”的意思就是既給人以祥瑞,又會多聚錢財。有名的是它經營的三大特色:商品齊全、貨真價實、服務熱情,不靠虛偽宣傳。那時老北京就有個説法“同仁堂勻八大祥,決不胡吹亂謗”。
   
    當年其門市分為前櫃、二櫃和樓上三部分,前櫃賣青、藍、白布,二櫃賣中高檔布匹,樓上賣絲綢、皮貨,一層比一層高級。顧客來時,四個上年紀職工拉開店門,笑臉相迎。進店後,有人讓座,看茶,另有人拿來商品,絕不讓你空手而去。現在瑞蚨祥店內擺著各種綢緞布,和一些唐裝成品。服務員們都在整理布匹,沒人招呼……
   
    觀望這些穿戴的老店,牌匾上的大字依舊有力,就像它們的品質一般牢靠。但卻遙遠,像是看書的距離。百年曆史停留在店內墻壁上的圖片和文字裏,記憶總是模糊的。有人常説,我們是缺少貴族的社會。在老店民俗中總能感受到驕傲的貴族氣息,只是找不到和現代相接的路。(記者 劉建平 攝影 胡永義)
  


發表評論 


責編:紅立 來源:南方週末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