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看到手錶盤上分為12格,觀察星星的運動來測知禍福,計算機的運行以2進制為基礎,有誰想過這些都得益於巴比倫人嗎?應該讓人們不要忘記這些,因為我們的思想感情有些起源於巴比倫。説得更準確一些,是起源於巴比倫王國的那塊土地,但不一定是巴比倫人。 深入研究人類歷史以後,我們有時似乎可以感到,古代的氣息越過歲月的隔閡飄到我們的身邊。 誇張一點説,考古學家的鐵鍬每挖一次,就會挖出更多的材料,證明我們某些自覺的和不自覺的思想和感情已經為巴比倫人想過和感覺過,這是考古學家們不勝驚詫的切身體驗。然而使他們更為驚詫的是,越來越多的材料證明,巴比倫的文化是從遠遠早于閃米特巴比倫人的民族傳下來的,這個民族甚至比埃及還要古老。 找出這個民族最早發現、創造或己錄的事物共達27項,可以用最現代化的詞句把它們開列如下: 1.最早的學校。 2.最早的“討好老師”的事例。 3.最早的少年犯罪。 4.最早的“精神戰”。 5.最早的歷史家。 6.最早的減稅措施。 7.法案:最早的“摩西”。 8.最早的執法先例。 9.最早的藥典。 10.最早的農曆。 11.最早的林蔭園藝試驗。 12.最早的宇宙進化論和宇宙論。 13.最早的道德規範。 14.最早的“職業”。 15.最早的格言和諺語。 16.最早的動物童話。 17.最早的文學問題的辯論。 18.最早的《聖經》地帶。 19.最早的“挪亞”。 20.最早的復活故事。 21.最早的“聖喬治”。 22.吉爾加美什的故事:最早的文學作品的移植。 23.史詩:人類最早的英雄時代。 24.最早的愛情歌曲。 25.最早的圖書目錄。 26.天下太平:人類最早的黃金時代。 發現這些古老的民族文明,這是人類智慧的傑出成就。這項發現是考古學家在破譯楔形文字時不斷思索的結果,因此也可以説,歷史上存在過這些神秘的民族,這完全是分析推斷出來的。尼尼微改為國都以後開始在美索不達米亞歷史上佔有顯著地位,而那時巴比倫城作為首都已有1300年的歷史了,巴比倫在法律創始人漢穆拉比的領導下達到極盛時期,那時大約比這早1000年。尼尼微覆滅時遭到極為徹底的破壞,但巴比倫則不然;它被毀以後又得到重建了。那波勃萊撒將軍創建了巴比倫帝國井定都巴比倫城。他的嗣子尼布甲尼撒二世繼之領導巴比倫達到繁榮昌盛。尼尼微覆滅以後過了73年,巴比倫城才被波斯王居魯士攻陷。 德國人科爾德維于1899年在巴比倫的卡色爾堡遺址的土丘開始挖掘。他和博塔、雷雅德不同,未曾開挖之前他已經對這片古跡的歷史有所了解。關於兩河流域的古民族及其統治者,科爾薩巴德、寧錄和庫雲吉克出土的文物、特別是亞述巴尼帕爾的文庫已經提供了大量的資料。科爾德維挖掘的結果可能出現兩個巴比倫之一:不是阿穆魯王朝第十一代國王漢穆拉比創建的早期巴比倫,就是賽納克裏布肆虐以後重建的巴比倫。科爾德在1898年1月已經獲悉政府準備派他負責巴比倫的出土工作,但尚未最後確定,當時他剛剛在幾座土丘的殘基碎石間進行踏勘,他從巴格達向柏林的皇家博物館領導人遞交了一份關於巴比倫的報告,其中有這樣的話:“那裏(指卡色爾)一定可以挖出尼布甲尼撒時期以來的古物。”這是不是過分的侈望呢?正式任命的到來終於消除了他的疑慮,不久以後,隨著大量文物的出土,閒言碎語也就銷聲匿跡了。 他在1899年4月5日寫道:“我的挖掘工作已經進行了14天,我們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一開始他就挖到巴比倫巨大的古墻,沿著墻發現無數浮雕殘片:獅子的牙齒、尾巴、腳爪和眼睛;人的腳、鬍鬚和眼睛;某種細長的類似瞪羚的動物的腿,此外還有野豬牙雕刻。在25.6英尺長的一段墻邊就有1000塊殘片。科爾德估計墻的總長約960英尺,因此他在上面提到的信中寫道:“我估計可以找到3萬7千塊這樣的殘片。” 我們要感謝希羅多德和阿爾塔薛西斯二世的侍從醫生台西亞斯,他們對巴比倫城作了形象的描述,據這兩位史家的記載,巴比倫城最為壯觀的是城墻。二千年來,人們認為希羅多德筆下的巴比倫城墻的尺寸未免摻有古代旅行家習慣的誇張,希羅多德説,那城墻的厚度足以容納兩輛四馬馬車對面行駛。科爾德維抓緊時間挖掘這座著名的城墻。挖掘工作非常困難,其難度超過世界上任何古跡的出土工作。卡色爾士丘古跡的覆土一般僅為6英尺至9英尺厚,最厚也只有19英尺;而城墻上面覆蓋的土方一般厚38英尺,有的地方竟達77英尺。這些堅實的覆土都必須清除乾淨。科爾德維用200工人在那裏足足挖了15年。科爾德維初步的成就是,證實了希羅多德關於巴比倫城墻的描述,並非誇大其同。(實際上,考古家類似這樣證實前人説法的事並不少見。謝裏曼證明荷馬和保撒尼亞斯的許多話都是真實的;伊文斯指出彌諾陶洛斯傳説的真實的內函;而雷雅德證實了聖經故事有些是完全正確的。)科爾德維挖出一面墻,墻厚22.4英尺,為普通磚墻。接著在這面墻外38.4英尺處又出土一堵磚墻,厚25英尺。此外還有一道磚墻,厚12英尺,原來是護城壕內側的壕壁。護城壕在危急時灌水禦敵。兩堵墻之間的空地當年一定是用土填滿的,土的高度達到外層的邊沿,這樣就成為一條可供四匹馬齊頭並進的馬道。墻上有守軍巡邏,每隔160英尺有敵樓一座。科爾德維估計沿內墻共有敵樓360座,外墻則據台西亞斯記載有250座。科爾德維出土的這座城堡的規模是全世界無與倫比的。從幾堵城墻可以看出,巴比倫城是中東最大的,其規模甚至超過尼尼微。如果我們按照中世紀的概念,認為所謂城市是“有圍墻的居住區”,那麼直到今天也沒有發現大過巴比倫的城市。 尼布甲尼撒寫道:“我下令築一道堅固的城墻從東面護住巴比倫,開鑿護城壕,用瀝青和磚砌築河岸,壕邊築起像山一樣高的護墻,寬大的城門用松木製成,外加銅葉包裹。我命人乘海水漲潮時將壕內用海水灌滿,想渡過壕溝就像渡海一樣,這樣來襲之敵就無法威脅巴比倫的外圍。為防止敵人越過壕溝,我命人在附近堆起土堆,並在周圍建起磚墻。我想方設法把城池建造得極為堅固,使巴比倫成為一座堡壘。”如此深溝高壘的巴比倫城,在當時用什麼手段也是無法攻破,然而歷史的事實卻是巴比倫城終於淪入敵手。其原因只能是敵人從內部攻破,而不是從外部打進去的。巴比倫經常受到來自各方的敵人的威脅,然而它的內部政治非常混亂,國內不斷有第五縱隊活動,他們無時無刻不企圖放敵軍迸城來解放他們,就這樣使得當時舉世無雙的堅固堡壘終於覆滅。是的,科爾德維發現了尼布甲尼撒的巴比倫,就是丹尼爾稱為“王中之王”和“有金子般的頭腦”的這位尼布甲尼撒,他在巴比倫城進行了大規模的建設,重建了城上的伊馬克廟,修復了埃薩吉拉寺和尼努爾塔廟,以及莫爾克斯的伊施塔廟。他修復了沿阿拉赤圖運河的護墻,建起幼發拉底河上的第一座石橋,開鑿利比爾——希加拉運河,完成了南城及城裏宮殿的建設,並用美麗的釉彩動物浮雕裝飾了伊施塔門。 在尼布甲尼撒之前的建築材料是日曬磚坯,這樣的建築很快就會被風雨侵蝕。尼布甲尼撒一般用的是燒過的磚,建碉堡時用的更多。在他以前的美索不達米亞古建築大都銷蝕殆盡,只剩下幾堆廢土,這主要是因為建築材料不牢的緣故。尼布甲尼撒用的材料要堅硬得多,但他留下的建築卻遭到同樣的命運。這是因為多少世紀以來當地居民不斷地破壞古建築,為的是取磚蓋房,像中世紀的教皇為修建宮殿拆毀古代羅馬異教的廟宇一樣。現在的西勒城和附近的幾座村落就是用尼布甲尼撒的磚建起來的,磚上還看得出有尼布甲尼撒的印戳。甚至現在的幼發拉底河、辛地葉運河問的分水壩也基本是用古巴比倫居民腳下踩過的磚砌成的。將來這座水壩廢棄不用時,如果有人在壩址考古,他們真可能誤認為挖到了尼布甲尼撒的古跡呢!巴比倫城裏有佔地很廣的宮殿建築群。尼布甲尼撒在世時不斷增建,他認為原有建築“不足以顯示帝王的尊榮”。巴比倫城的建築裝飾華麗,具有無數閃閃發光、精美絕倫的磚砌浮雕,稱得起是舉世無雙的、冷靜的、稀奇的、原始的藝術瑰寶。尼布甲尼撒並且聲稱這一切都是15天建成的,從百年來人們相信這是真話。 科爾德維出土的這批古跡有三個最有價值的部分,即花園、塔和大街。一天,科爾德維在南城堡的東北角看到一座圓拱形建築,他立刻看出這座建築非同尋常。至今這件古跡還是公認為非凡的古建築。首先,古跡的地點在巴比倫城最古老的一部分,名叫巴比爾,而這裡有最早的地窖。其次,這是巴比倫出現的第一座圓拱建築。第三,這裡發現一眼古井,井是由三條堅井構成的。科爾德維為此頗費思索,卻始終不能確定自己的想法對不對:他認為這三條豎井是一眼抽水井,機器當然早已蕩然無存了。然而,當年很可能配有一套由鏈條帶動的水泵,可以不斷地抽水。第四,圓拱是用石料和常見的磚砌成的,除此以外,整個巴比倫只有一處石料建築,地點在卡色爾的北墻。這一套結構確實非常特殊,科爾德維認為,這是從設計到建築都十分出色的一套裝置,那幾個圓拱一定具有特殊的用途。 科爾德維靈機一動,猜到了這些圓拱是什麼。在所有記載巴比倫的資料中,從約瑟弗斯、狄奧多魯斯、台西亞斯和斯特拉波的著作,到所有業經破譯的有關那“邪惡的都市”的楔形文字的銘文,只提到兩處建築是用石料的,並且都特別強調指出是石結構:一處是卡色爾的北城墻,科爾德維已經發現那裏有石料;一處是“賽米拉米斯懸空花園”。 多年以來,世間傳聞著那些花園如何美麗,它們是世界七大奇觀之一,並且從古以來就和賽米拉米斯這傳奇性的名字連在一起。科爾德維發現的果真是這些花園嗎?由於科爾德維從直覺認為已經發現了巴比倫空中花園,挖掘工地一時情緒沸騰起來。不論工地內外,上班下班,全體工人都在議論這種事。大家都焦急地期待著,想看那幾千年來的一個謎現在能否真相大自。科爾德維重新研究了古籍,逐行、逐句、逐字地仔細推敲,甚至從他所不熟悉的語言學的角度加以研究,最後他認為自己的設想是有根據的。那些圓拱肯定是用來支撐“空中花園”的,那眼井是用來澆灌花木的,當時是一種多麼不尋常的創造。 然而這時這件事反而顯得平常了,它的傳奇的魅力似消失了。即使科爾德維的想法是對的,這些“懸空花園”究竟有多大意義呢?誠然,這些花園非常美麗,它們建在設計得很巧妙的屋頂上,在當時不愧為技術上傑出的成就。然而有些巴比倫建築井沒有被希臘人列為世界奇跡,對比之下,這些花園豈不黯然失色?另外,有關賽米拉米斯的全部材料都不是完全可靠的。材料大部分來自台西亞斯,而台西亞斯是以善於杜撰著稱的。據他説,大流士在白希斯吞建造的龐大建築把賽米拉米斯表現為由100名衛隊環繞著;但據狄奧多魯斯記載,賽米拉米斯出生以後被棄,由鴿子喂養,長大成人嫁給一位朝臣,被國王強奪為妻,她穿的衣服“分不清是男是女”。最後把王權交給兒子,化為鴿子飛出宮鬧,成仙而去。 《聖經》“創世紀”中關於巴別塔有這樣一段文字:“他們彼此商量説,來吧,我們要做磚,把磚燒透了。他們就拿磚當石頭,又拿石漆當灰泥。他們説,來吧,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為要傳揚我們的名,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上。” 科爾德維實際上只挖出了通天塔的塔基,照聖經所説,通天塔確是有過,原來的通天塔大約在漢穆拉比在位時被拆毀,後來另建了一座“塔”以紀念原物,那波勃萊撒留下的一段話可供參考:“那時巴別塔年久失修,因此馬爾杜克(公元前19世紀巴比倫之神)命我重建。他要我把塔基牢固地建在下界的胸膛上,而它的尖頂要直插雲霄。”那波勃萊撒的兒子尼布甲尼撒對這段話加以補充説:“我竭盡全力把埃特門南基(指通天塔)的頂子造得高與天齊。”原來的通天塔建在許多層巨大的高臺之上。據希羅多德記載,這些高臺共八層,愈高愈小,最上層的高臺上建廟,可以俯視全境(實際是七層)。 通天塔建在一塊洼地上,這塊地方叫做“撒琴”,意思是“盤子”。科爾德維寫道:“但我們的撒琴不過是古聖地的現代翻版,‘埃特門南基’階梯塔就建在這塊聖地上。‘埃特門南基’階梯塔即‘天地基礎殿堂’,也就是巴別塔。聖地四週建有圍墻,還有奉祀馬爾杜克神的各種建築。”塔基每邊288英尺,塔和廟總高度也是288英尺,第一層高105.6英尺,第二層高57.6英尺,第三、四、五、六層各高19.2英尺,馬爾杜克廟高48英尺,廟裏供奉的是巴比倫眾神之首。廟墻以黃金包裹,飾以藍色彩釉磚,陽光之下熠熠閃光,遊人從遠處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科爾德維寫道:“儘管遺跡如此殘破,但親眼看到遺跡是決非任何書面的描述可比的。通天塔碩大無朋,‘舊約’中的猶太人把它看作人類驕傲的標誌,四面是僧侶們朝拜的豪華的殿堂,許多寬敞的倉庫,連綿的白墻,華麗的銅門、環繞的碉堡,以及林立的一千座敵樓。當年這樣壯麗豪的景象,在整個巴比倫是無與倫比的。”巴比倫的大城市裏都有階梯塔,但都不能和巴別塔相比擬。巴別塔用5800萬塊磚砌成,它那高大的形體嵬然聳立,雄偉無比。 巴別塔是奴隸建造的。像埃及建造金字塔一樣,這裡也不斷聽到監工的鞭聲。兩者之間的重要區別在於,一座金字塔的修建時間不超過國王的一生,因為它是為國王一個人的幹屍和“卡”(靈魂)安身之用;巴比倫的階梯塔的建造可以世代連續,有的工程從祖父傳到孫子。埃及的金字塔一旦毀圮,決沒有誰再去修復,金字塔裏的珍寶被人盜走也決沒有誰再去補上它們;然而巴比倫的階梯塔卻不斷得到修復和修飾。 那些“竭盡全力”建造階梯塔的國王是為大眾建造的,而不是單單為了自己,那些階梯塔是公共場所,是成千上萬的人前往向大神馬爾杜克頂禮膜拜的地方,人們穿過全城魚貫前往階梯塔的浩大場面是可以想見的。頂端下面的廟裏供著半人半獸的神像,用純金鑄成,坐在寶座上,旁邊有一張純金的大桌子,神像腳下踩的足踏也是純金的。據希羅多德記載,神像和附屬物品一共用去黃金800泰侖,約值現在的2400萬美元。在一所僧侶的住房裏發現了一隻石鴨,,上有銘文“準秤一泰侖”,石鴨重29.68公斤,如希羅多德的記載可靠,則照此推算結果是,馬爾杜克神像連同附件一共應在23700公斤,都是純金! 當年浩浩蕩蕩的虔誠的隊伍登上巨大的石級,直達105.6英尺高的塔頂,景像是十分壯觀的。朝拜的隊伍以僧侶為先導,僧侶們到達第三層以後,循著特備的秘密階梯登上塔頂,塔頂是馬爾杜克廟。 塔頂廟墻是深藍色琉璃磚建成的,希羅多德看到的這座廟是在公元前458年,即階梯塔建成後150年左右,那時的塔是完好的,“上廟”和“下廟”不同,裏面沒有神像,只有一張大床,床上“鋪設十分豪華”(像希臘和羅馬貴族一樣,美索不達米亞貴族是躺著進食的),床旁有一張金漆桌子。這種超級神聖的東西是同老百姓無緣的,因為馬爾杜克神近在咫尺,如果被他看上一眼,任何普通人都禁受不起,這座廟裏只住著一個人,是一名特意選送來陪著大神作樂的女子。希羅多德謹慎地寫道:“他們還告訴我説,大神不時來到廟裏並且躺在這張床上,但我覺得不十分可信。” 階梯塔周圍有圍墻,墻內有些房屋,供遠道香客朝拜時住宿。另外還有供馬爾杜克的僧侶專用的屋字。巴比倫王的王位是馬爾杜克授予的,僧侶是馬爾杜克的僕人,當然很有權勢。埃特門南基的大院可以看作巴比倫的梵蒂岡,只是色調暗一些,並且主要是用巨石建造的。 圖庫爾蒂一尼土爾塔、薩爾貢、賽納克裏布和亞述巴尼帕爾都進攻過巴比倫,並毀掉馬爾杜克廟和巴別塔——埃特門南基。 那波勃萊撒和尼布甲尼撒重建巴別塔。尼布甲尼撒死後,公元前539年波斯王居魯士攻下巴比倫後,一反過去征服者的先例,把階梯塔保留下來了。居魯士的思想在當時屬於年輕一代,他對巴別塔的雄偉非常折服,不僅沒有毀掉它,而且命人在他自己身後按照巴別塔的樣子,在墓上建造一座小型的埃特門南基。然而,後來巴別塔終於毀掉了,波斯王薛西斯把它變成一片瓦礫。後來亞歷山大大帝遠征印度時巡視了巴別塔,他像居魯士一樣喜愛它的雄姿,於是撥用1萬人用了兩個月的時間清除廢土,接著下令全軍一起勞動,據斯特拉波記載,亞歷山大力這項工程竟投入了60萬個工。 現在過了2200年,一位西方學者來到這個地方,和亞歷山大不同,他不是為求名,而是為求知;他沒有1萬人供他役使,手下只有250人。但他孜孜不倦地一連幹了8年,總計用了80萬個工作日進行復原工作。經過科爾德維的努力,巴比倫基本恢復了舊時的面貌,成為一片世上少有的建築群。 古人把懸空花園看做世界奇跡,而巴別塔則至今為人們記憶猶新,因為那是人類引以為傲的標誌。科爾德維接著又打開了巴比倫城的另一部分,這塊地區古銘文中是有所記載的,但從來沒有人看到過。 科爾德維只在這裡挖出一條大街,這是古代最美的一條街,它的美麗超過古羅馬的所有道路,也超過所有現代城市的大街——假如不用長度作為度量標準的話。這條大街主要的不是用於普通的市內交通,而是專供拜神的行列使用的。尼布甲尼撒率領全巴比倫城的市民經這條大街走到巴別塔,朝拜馬爾杜克神。 這條朝拜街的修築工程大約在尼布甲尼撒在位的43年間,始終沒有停頓。關於朝拜街的源起和用途尼布甲尼撒是這樣説的:“這是巴比倫第一大街,我用優質材料建造這條大街,用吐爾米納班達石和沙石鋪墊艾布爾沙布,這樣它才能和朝拜馬爾杜克的隊伍相稱;我把它同我父親建造的工程連接起來人它成為一條出色的大街。”它果然是這樣的一條大街——朝拜馬爾杜克的大街。這條街同時也是巴比倫城的防禦工事的組成部分:整條街的構造就是一條巨大的戰壕,站在街心向左右望去什麼也看不到,因為大街夾在22英尺高的兩堵高墻之間,這條街又叫做巴比倫聖街,它像一條深溝從外城墻通往伊施塔門,這是進入巴比倫內城的唯一通路,敵人要攻破這道城門非走這條路不可,但這夾在兩堵高墻之間的路卻是致敵于死地的陷阱。大街兩旁的墻上裝飾著彩釉浮雕的兩列雄獅,共約120頭,每頭近7英尺長,顯出撲向敵人的姿式。在普遍相信神怪的時代,這條險路兩側的這些形象可以産生威懾敵軍的效果。兩堵墻從頭到尾都是獅子,它結麗而威武,張嘴露齒,毛色有白、有黃,背景是深藍的,整條大街共長73.6英尺。 大街中央立著幾塊一碼見方的石灰石,放置在瀝青覆蓋的磚砌底座上,各面用角礫岩包角,約蓋住石塊的一半,包角石片的接縫也用瀝青填充。埋在下面的石片上鐫刻如下的銘文:“我是巴比倫工那波勃萊撒的兒子,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撤。為朝拜大神馬爾杜克,我已用沙渡石板鋪好通往巴別塔的路。巴爾杜克,大神啊,請賜予永生。” 伊施塔門上也有類似的銘文。街旁的高墻的遺跡至今還有40英尺左右的高度,是巴比倫最為引人注目的古跡。當年大街上有兩座巨大的了望所,各有二座高聳的了望塔,從塔上望去,可以看到墻上五光十色的神獸,據科爾德維估計共575隻。這些神獸姿態威猛,色彩斑斕,襯著深藍的底色,令人眼花鐐亂,當年,人們從這裡望見門裏豪華的王宮時,一定會肅然起敬的。裝飾伊施塔門的神獸不是女神伊施塔的獅子,而是氣候神蘭曼(又名阿達德)的公牛和眾神之王馬爾杜克的“西魯什”——一種狗頭蛇身、有些像龍的神獸。西魯什有四條腿,腿很長,後腳上有鉤狀爪甲,全身披鱗,長頸上有一顆扁平的頭,眼睛很大,雙角直立,口吐兩叉舌。這就是巴比倫龍。 這裡又有一則聖經故事透過傳奇的形式顯示了歷史的真實:當預言者但以理在獅子坑裏被上帝救了性命時,他實際證明了,在他所信奉的“活的上帝”,韆鞦永世的神的面前,龍神是軟弱無力的。 科爾德維寫道:“可以想象埃薩吉拉的僧侶們捉了一條像龍的動物,大約是本地生長的一種爬蟲,把它放在廟中昏暗的屋子裏展覽,聲稱這是活的西魯什。據書載:但以理用毛髮和瀝青做了一隻小‘家禽’給‘神’看,‘神’卻扭過臉去,這就不足為怪了。” 馬爾杜克街的元旦朝拜行列一定是場面浩大,蔚為壯觀的。科爾德維這樣想象當時的情景:“一次我看到人們用床從西拉庫斯大教堂抬出聖母瑪麗亞的銀像。那像比人大,身上挂滿祭祀奉獻的各種戒指、寶石和金銀飾物。銀像由14個人抬著,在狂歡的音樂和人群雷鳴般的祈禱聲中,像飛一樣越過眾人的頭頂進入採石人的花園,當朝拜馬爾克的行列行進時,人們歡呼著把神像從埃薩吉拉寺抬出院墻,沿朝拜街道前進,我想那情景應是十分相似的。”然而這種對比一定是遠遠不夠的,朝拜馬爾杜克的行列(這套儀式我們十分熟悉)一定是更加狂暴、更加強大、更加豪華和野蠻,人們把馬爾杜克以下的眾神從埃薩吉拉寺的“命運室”一直抬到幼發拉底河岸,放在岸邊禮拜三天,然後歡呼著送回原處。 帕提亞人統治以後,巴比倫人口銳減,國勢衰微,雄偉的建築日漸傾圮,公元226至636年薩瑟尼德(波斯人建立的王朝)統治時期,坍塌的古代宮殿裏還有人居住,到了阿拉伯人統治的中世紀,巴比倫就只剩下一片茅屋了,這種情況至今未變。 今天,人們在這裡可以看到,科爾德維從地下喚起的巴比倫,看到許多古跡,看到五彩繽紛的殘片和昔日的繁華的痕跡。先知那利米是怎樣講的呢?“於是沙漠裏的野獸和島上的野獸將住在那裏,貓頭鷹要住在裏面,它將永遠無人居住,世世代代無人居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