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國家地理 > 國家地理報道


印度阿姆利則金廟
11.12 09:37


    
    在素有“種族和宗教博物館”之稱的印度,即便久居,但憑臉孔實難區分印度教徒、穆斯林和佛教徒,可錫克教男子卻一望便知,因為他們個個包頭、蓄鬚,在茫茫人海中顯得格外醒目。無論昔日舊上海租界內的“紅頭阿三”,還是刺殺印度總理英甘地的錫克衛兵,直至今天活躍在世界各地的錫克富商巨賈,這個在印度10億人口中僅有區區2000萬的錫克族,給世人一直留有十分深刻的印象。日前,記者驅車往返千余公里,探訪了錫克教宗教和政治的中心——阿姆利則金廟。
   
    金廟位於印度邊境城市阿姆利則。作為錫克教的聖地,阿姆利則意為“花蜜池塘”。當年只是印度教改革派分支的錫克教,經過幾代教徒的不懈努力,最終於16世紀發展成完全獨立的宗教,為此,當年錫克教第4代祖師羅姆達斯曾修建了一座水池,名為“花蜜池塘”,阿姆利則由此得名。而金廟則由錫克教第5代祖師阿爾瓊1589年主持建造,1601年完工,迄今已有400年曆史。因該廟門及大小19個圓形寺頂均貼滿金箔,在陽光照耀下,分外璀璨奪目,一直以來被錫克人尊稱為“上帝之殿”。
   
   

    抵達阿姆利則已是夜幕時分,本想天明再去金廟看個詳細,但聽聞夜幕下的金廟卻別有風情,頓將一整天的顛簸之苦拋在腦後,興衝衝奔向金廟。畢竟聽起來,“花蜜池塘”加金廟本身就是一個近乎神話的完美結合。可短短幾公里的路上,放眼儘是漫天灰塵,昏暗燈火,污水橫流,雜亂無章,莫非昔日的“花蜜池塘”花已謝、水已幹,以至淪落至此了?
   
    正是得益於外界糟糕的鋪墊,夜幕下的金廟讓人嘆為觀止。剛接近金廟,一座兩層樓的城堡式門樓便映入眼簾,上有白色鐘樓和呈梅花形大小的5個金頂,在乳白色燈光的照射下,映襯著浩瀚的夜空,顯得層次格外分明。進金廟雖然免費,但規矩有點煩,所有來客必須脫鞋,赤腳從門口的水池趟過,以表示對錫克教宗師的敬意。而且無論男女老幼,不能光著頭,要麼戴帽,要麼用頭巾裹上。於是,匆忙從小販手中賣來一塊布,胡亂裹上後,相互一看,不由啞然失笑,個個都像“偷地雷”的。
   
    剛踏上臺階,前方便隱約覺有金光浮現。三步並兩步走下臺階,舉目望去,浩然大氣,金碧輝煌映滿了整個視野。總面積約10公頃的金廟,內部呈長方形佈局,中心為一人工湖,湖四週為十幾米寬的黑白大理石所圍繞,高聳的城堡上架起的射燈從四個方向聚向中心,一座金燦燦的廟宇巍然屹立於湖水正中,“上帝之殿”便在眼前。
   
   

    聖殿廟頂為一大金圓頂,四角各立有一個小金圓頂,倣如四個金甲武士護衛著頭戴金冠的威嚴帝王,通體鍍滿了100多公斤的黃金。也有人説,聖殿造型更像一朵倒放的蓮花,蓮花反插于湖水、直通大地,表明了錫克教對人世間苦難的關心。金光、月光和燈光在水面交相輝映,原本波瀾不驚的湖水,此時也顯得波光粼粼,水紋中浮出的一絲絲令人遐想的神秘氣息,惹得一些虔誠的錫克教徒忍不住下水捕捉。而更多的錫克教徒則聚集在湖邊,有的合什喃喃自語,有的對聖殿頂禮膜拜。而聖殿對他們也不薄,餓了廟方會提供齋食,累了還可躺在平臺上休息,睡至天亮也無人打擾。
   
    頂著炎炎烈日,第二天再次來到金廟湖邊。此時金廟已脫去了夜晚的神秘,安詳地倚附於面如平鏡的一汪綠水之上,在陽光反射下,顯得明艷不可方物,其全景一覽無余。廟內共分12個區域,除聖殿外,還有香客休息室、誦經堂、法師起居室、修道殿、膳廳、儲藏和陳列室等。一條長約50米的大理石橋將聖殿與湖邊平臺相連,密密麻麻的教徒在橋上摩肩接踵。踏著暖洋洋的大理石板漫步湖邊,人在各個角度都能看到倒映在湖水之中的金頂聖殿,遠處白色圍樓與翠綠的菩提樹在讓人賞心悅目之餘,更讓人心覺一股平和與安靜。
   
    下湖沐浴的錫克信徒開始越來越多,他們捧著湖水,小心翼翼地擦洗著全身,其虔誠肅穆的表情讓人起敬,想必對於他們而言,無論黑夜還是白天,這裡肯定都是心目中的“上帝之殿”,而在我們這群遠方來客的心目中,金廟之美,的確不分白與黑。(錢峰)
  


發表評論 


責編:陳玥 來源:人民網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