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國家地理 > 國家地理報道


廣州地圖:趣怪地名與神秘的千年傳説
11.12 09:51


    從明代開始,地圖上就有了擢甲裏的存在。
    
    廣州趣怪地名系列
    
    心靈地圖
    
    這是一條普通的小巷。
    
    除了擢甲裏這個文縐縐的名字和一個沒人知道的千年以前的進士,這條小巷像廣州所有普通的街道一樣過著平淡的生活。巷頭是曬太陽的阿伯和補鞋的鞋匠,巷子裏是為著雞毛蒜皮而喋喋不休的居家婦女,巷尾的髮廊不時傳來一些靡靡之音,樓房和平房緊密間雜地連接,不古老卻也不新派,搓麻打牌的人也有,多是退休的阿叔阿嬸。
    
    這是一種熟悉的感覺。
    
    好像回到了兒時江南的舊居,我又背著書包,每天的上學下課,一日裏僅僅是因為在巷口聞到母親籠屜裏的飯香而激動,因為被大人們調笑和鄰家的小女孩一同嬉耍而臉紅。生活裏演奏著一曲名為平淡的音樂。在擢甲裏穿行的時候,我的時間和空間總是在不停的錯亂,這裡的每一個細節都讓我陡然回憶起過去的安詳。
    
    這是一個歷史的斷層。
    
    出於工作的需要,我努力地向居民打聽關於這條小巷的歷史變遷,但大多數人報以茫然的眼光和或者是歉意的表情,少數人的回答也和我原先要追尋的文化沉澱、科甲佚事風馬牛不相及。擢甲裏先賢的優良傳統到這裡似乎發生了斷層,巷事、國事、天下事,不必事事關心;油鹽、柴米、醬醋,才是生活根本。或許正是因為這裡的居民崇尚簡單平淡,乾脆連自己的居委會也一併合到了相鄰的瑪瑙巷進行統一管理。
    
    這是一種篤實的生活。
    
    幾天的採訪下來,我在擢甲裏來回走了十七遍,每走一遍,心中便多了一點體會、一點迷戀。儘管這裡沒有令人稱道的古色古香,也難尋前衛時尚的都市風景,但它能給你一種很篤實的感覺,腦子裏突然氾濫起好多詞來讚美它“平淡才是生活的真諦”……是不是有點俗?但和如今熙熙攘攘、熱鬧非凡的狀元坊相比,擢甲裏像是個醜小鴨,但卻是一個醜得可愛的小鴨,能在都市的喧囂和工作的繁忙中給你帶來家的寧靜。
    
    這是一片平淡的世界。
    
    距離擢甲裏僅一街之隔的廣州市滿族小學校長關潔梅從小就在擢甲裏玩耍、成長,她似乎也不清楚擢甲裏名稱的來歷,因此在我詢問她對這個小巷的特色概括的時候,她只給了我兩個字“平淡”。除了那個遙不可及的史話,擢甲裏最轟動和最值得記憶的事情似乎就是整修下水道,換了三次地磚。
    
    這是一段長258米的道路。
    
    它有著上千年的歷史,卻只有幾十年的青春,抗日戰爭中日本人的飛機大炮毀滅了所有關於過去的證據,如果拋棄它響亮的名字,它僅僅是一段長258米的道路,一個住著幾百戶人家的居民區,想了解它的歷史,必須去圖書館、檔案館;但尋找一曲名為平淡的音樂,只要行走在上面,仔細地聆聽、感受。
    
    發現之旅
    
    無人知曉的千年傳説
    
    位於海珠中路西側的擢甲裏,因為居住過宋代進士黃勳和明代狀元倫文敘而小有名氣。印象中擢甲裏可以算是廣州城最古老的地名之一。原想此行可以去尋覓古老的氣息,去品味宋明文化的味道,但當我真正行走在這條小巷上的時候,卻深深體會到什麼是過眼雲煙,短短的二百多米,除卻巷頭擢甲裏的門牌,沒有任何可以和其它普通街道相區別的地方,現在的擢甲裏,有的只是平靜的街道、夠不上年份的舊樓、麻將桌上廝混的老人。
    
    現在的廣州地圖上很容易忽略二百多米長的擢甲裏,但史書上卻無法抹殺這短短的小巷。從目前可查的最早的明代地圖中,就可以發現“擢甲裏”的字樣。至於擢甲裏名字的來歷,當地的居委會和居民都表示一無所知,有個別人猜測是不是和曾經住在福地巷和擢甲裏交界的明代狀元倫文敘有關,但根據《廣州地名志》記載:曾經居此的宋代進士黃勳高中後重修故居,定巷名為擢甲。而進一步的內容,記者在廣州圖書館的地方文獻中查得,《廣州城坊志》記錄,宋紹興二年,黃勳得中進士之後,當時的南海郡守李陵十分看中他的才華,為黃勳修葺府第,並將其所居地起名為“擢甲裏”。事有湊巧的是,黃勳的弟弟黃熙在後一科科舉考試中也得中進士。關於黃勳這個人,史書中記載他非常孝順,母親去世的時候因為家境貧寒沒有錢來操辦喪事,有人勸他火葬算了,黃勳卻哭泣著説:“我母親有什麼罪,為什麼要受到這樣的待遇?”因而堅持不火葬,在當時也是至情至性之人。
    
    戰爭陰影下的歷史斷層
    
    《廣州地名志》的副主編廖汝忠老師向我們介紹説,城市和農村不一樣,農村的居民以土地為生,居住相對穩定,所以經常可以發現世襲多代的宗族。但是在城市,特別是在像廣州這樣的城市,人口流動性比較大,再經歷幾次戰爭帶來的遷徙,所以很難尋找到一個居住穩定的世族。
    
    擢甲裏就是如此,在清朝,擢甲裏以及附近的朝天路、光塔路曾經是滿族聚居地。但是,20世紀上半葉的戰爭席捲了擢甲裏,目前居住於此的這批居民,大多是解放後從廣州附近的農村遷移過來的,這裡的建築也都是解放後修建的。肖三伯是這裡最老資格的居民之一,他回憶説:“1953年我從湛江搬來的時候才12歲,抗日戰爭中日本人的飛機大炮讓擢甲裏成為廢墟一片,我當時就租了一塊爛地,開了一個鐵匠舖,記得當時到擢甲裏來居住的很多人都和我一樣,都是從農村來到廣州的打工仔,大家用自己的雙手建立起了今天的擢甲裏。至於當地原來的居民,基本上都躲避戰火走了。”
    
    其實在擢甲裏的歷史上,類似影響的事件可能還有很多,白雲蒼狗的起起伏伏讓擢甲裏發生了若干個歷史斷層,因此現在的居民對於擢甲裏的由來所知甚少,也就不難理解了。
    
    更名風暴中的倖免于難
    
    擢甲,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擢為擢升,甲表示居第一位。兩者合在一起字面理解為提拔到第一的位置,隱含科舉高中的意思。在廣州,類似于擢甲裏這樣的地名原先有不少,像現在的紅專裏,是從科甲裏更名而來的,現在的進步裏,之前的名字叫做進士裏。文革的時候除四舊,所謂的科甲裏、進士裏等等都被算為封建主義的糟粕割掉了尾巴,換上的是最有那個時代烙印的詞彙。
    
    那麼為什麼擢甲裏倖免于難呢?廖汝忠老師分析認為,是更改地名的人文化水平不高的原因。一般縣級以上的地名是由政府來制訂的,但是像城市中小街道、小衚同的命名或者更名,基本上是住在本地的百姓行為,擢甲這個詞對於當時更名的人來説可能超出了他理解的範疇。
    
    擢甲裏以後會不會被更名呢?廖老師覺得可能性不大,畢竟地名有相對穩定性,如果經常變動,對歷史的考證、文化的延續都是不利的。
    
    名副其實的風水寶地
    
    在擢甲裏的西側,還有一條福地巷,因明代居住此地的倫文敘中了狀元,其子倫以諒、倫以訓先後為探花、榜眼,故取名“福地”,寓人傑地靈之意。嚴格意義上講,福地巷應該是擢甲裏的一部分。《廣州城坊志》中記載説“福地巷在西門擢甲裏內”,而傳説中的倫文敘故居————福地巷1號就地處擢甲裏的中段,兩者構成一個“丁”字形狀。
    
    根據住在福地巷1號對面、擢甲裏38號的一位阿婆回憶,80年代的時候,福地巷1號還住一位姓倫的老太太,據説是倫文敘的後人,不過現在老人家已經撒手西去,而福地巷1號的地址上也在1997年建起了穗安樓。26層的穗安樓是擢甲裏最高的建築,它的一至三層是整個華南最大的郵幣卡交易中心。
    
    在《廣州城坊志》上還有這樣一種意見:倫文敘的府第就是原來宋代黃勳的故居,由此看來,福地巷1號是名副其實的風水寶地。
    
    個人閒逛
    
    在老城區行走,總是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發現,因此步行是最好的方式。
    
    從地鐵的西門口站出來,北行是通往光孝寺的光孝路,南行是紙行路,相傳紙行路在明代時多為造紙手工作坊,但現如今作坊的痕跡蕩然無存。
    
    沿著紙行路往南走200米左右就到了光塔路,光塔路因為唐代所建的光塔而得名,光塔路距離擢甲裏不到二十米的地方是廣州市滿族小學,它是全國第一所也是廣州市唯一的一所滿族小學。
    
    這家滿族小學還頗有些故事,據説它是建立在原來滿族鑲紅旗宗祠之上的,在滿清政府被推翻後,習慣了領取官家俸祿的八旗子弟一下掉到了社會最底層,滿族人孩子的教育成為很頭痛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滿族鑲紅旗人汪宗猷于1946年6月,籌辦了廣州市滿族小學的前身————國光小學。1954年11月,汪宗猷將全部校産獻給國家,從此國光小學由私立改為公立,1956年更名為“廣州市滿族小學”。
    
    過了擢甲裏再往前走不遠就到了進步裏,原名進士裏的它在史料上很難確定名字的由來,有後人推測可能也是和擢甲裏的宋代進士黃勳有關。
    
    進步裏的對面是瑪瑙巷,這個唐代中東商人的瑪瑙集市已經被多幢高層民居所取代。進入瑪瑙巷約100米,有一條因為宋代名臣崔與之的府邸而得名的崔府街,《宋史表卷第四宰輔》中清清楚楚地記載著崔與之曾任宰相4年,其實他一日也未到任,倒是先後13次向皇帝提出辭任此職,這在歷史上也算是獨一無二的事了。
    
    地名鏈結
    
    因科舉而得名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是中國科舉時代讀書人尊奉的信條,而大魁天下,登科及第,更是讀書人夢寐以求的目標,正所謂是“十載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在廣州有很多街巷的名稱,就和這些“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讀書人相關。
    
    狀元坊:説是狀元坊,其實並不是很大的一個廣場什麼的,而只是一條非常狹窄的小街,寬處不過4米左右,而窄的地方更加是1—2米而已。沿街兩邊都是一兩層的小樓房,裝修都是採用米黃帶紅色的瓷磚。
    
    它的位置在市政府西南,人民南路東側,東接天成路。原名泰通坊,因宋代狀元張鎮孫的故居在此,所以更名狀元坊。還有一種説法也認為是紀念宋代狀元張鎮孫,不過詳情是:當時元軍壓境,廣州告急,糧食盡,外援絕,為保廣州城百姓免遭入城元兵的屠殺,張鎮孫寧願自己投降被俘,廣州因此沒有遭屠城之禍。張鎮孫在被元兵押解上京的途中,在大庾嶺憤而自盡。所以廣州人民為張鎮孫故居立了狀元牌坊,將他原來住的街“泰通裏”改名為“狀元坊”。
    
    歷史上狀元坊曾以經營鍍金首飾、刺繡裙褂、戲服等傳統手工藝品著稱,現在是廣州有名的跳蚤市場,什麼新奇好玩的東西都有。
    
    探花巷:在解放中路魁巷南側內街,街名與魁巷內文魁星有關,至於是不是有人在此中過探花,就記者實地採訪發現,即使是住在這裡的人也眾説紛紜,有説真的出過探花的,但有的卻認為這裡原來是個熱鬧的花市,故名探花。根據史料上記載,探花巷兩旁原來多為祠堂,而探花一詞,書中無處考證。
    
    淩霄裏:在倉邊路西側內街,東起舊倉巷,西至朝天坊,根據《廣州城坊志》記載,清代乾隆年間的廣東狀元莊有恭故居在淩霄裏。
    
    因官學而得名
    
    廣州的官學在古代主要有三家:廣州府學宮(今天的市第一文化宮)、番禺縣學宮(今天的農講所附近)、南海縣學宮(今天的第十一中附近),參加這些學宮的讀書人必須已經取得秀才資格。
    
    學宮街:在解放中路西側,西接米市路,為元、明、清三代南海縣學宮門前街道,故名。
    
    府學西街:北連中山四路,南接文明路,因位於宋代所建的廣州府學宮之西而得名。
    
    學源裏:在文明路北側西街,北連聖賢裏,南接育賢坊。原為宋代所建的廣州府學,後變為民居。“學源”得名與廣州府學有關。
    
    因書院而得名
    
    書院這一中國古代獨有的學校組織,在培養人才、推行德治、保存學術、普及教育等方面起過不容忽視的積極作用。進入近代以後,傳播西學、傳播近代科學文化知識,有力地推動了教育和社會的發展。廣州書院群最早始建於明初洪武帝朱元璋年間。位於中山五路以南,西湖路以北的大馬站、小馬站、流水井的書院,始建於清代康熙以後。廣州書院對嶺南文化的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但典型地反映了地區的書院文化特色,還深刻反映了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
    
    越華路:東連吉祥路,西接連新路,與正南路、廣仁路相交。清代稱司後街,街內有清代的越華書院,故1920年擴建為馬路時改稱為越華路。
    
    書同巷:在海珠北路西側,西接光孝路。清代時先後是駐粵八旗右翼官學和滿漢八旗義學(後改為明達書院)的所在地,很可能因此俗稱“書院衚同”,以後又簡稱“書同”。
    
    越秀書院街:在北京路西側,西接大馬站街。因位於清代越秀書院之南而得名。
    
    因名人故居而得名
    
    先賢名宦知名度大,其府第故居高門大院,與眾不同,無論從紀念角度或者從識記角度看,名人故居都是很好的地理標誌。
    
    白沙巷:明代大儒、詩人陳獻章少年時隨父遷居白沙村(今江門市),世人多稱其為白沙先生,陳獻章曾經在廣州的豐寧路講學,因此此處可以找到名為“白沙巷”的道路。
    
    湛家大街:在法政路北側,西鄰中共廣州市委。因為這一帶是明代尚書湛若水的別墅,故清朝中期拆建時命名為湛家大街。
    
    崔府街:在朝天路西側,西接瑪瑙巷,因為南宋名臣崔與之故第而得名。
    
    聖賢裏:在北京路東側,東接府學西街和學源裏。可能因為明代著名學者黃瑜、黃佐故居在此而得名。長113米,多為居民住宅。
    
    不得不説
    
    明代狀元的“及第粥”
    
    廣州人幾乎沒有不知道“及第粥”的。及第粥是用豬肉丸、豬粉腸、豬肝生滾白粥,外加新鮮姜蔥煮成的。因為味道鮮美,故不少廣州人都很喜歡吃,但這種粥的全稱為什麼會叫做狀元及第粥而不叫豬雜粥呢?原來這裡面有一段與明代廣東狀元倫文敘有關的故事。
    
    傳説倫文敘孩童時已表現得頗具才氣,但由於家貧,故不得不以賣菜維持生計,因而常顧不了吃午飯。一家粥店的老闆憐其幼,惜其才,於是就天天在倫文敘那買一擔菜,並要他送到粥鋪。在倫文敘送菜到粥鋪時,老闆就會把用剩的豬肉丸、豬粉腸、豬肝生滾白粥,然後再放些姜蔥免費請他吃,權作午餐。
    
    後來,倫文敘的才氣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驚動了當時廣東巡撫,並得到了巡撫的資助,得以安心讀書。十年寒窗,在一番苦讀下,倫文敘終於不負眾望,力壓湖北才子柳先開,得中狀元。在衣錦還鄉之時,倫文敘特別再次到了粥鋪,感謝老闆對自己幼時的幫助,並請老闆再煮他以前常吃的那種粥。由於此粥無名,故老闆請倫文敘命名,倫氏略加思索後,認為自己能高中狀元都是由於這種粥的幫助,於是就為此粥取名為“及第粥”,並親筆為粥鋪寫下牌匾。從此粥鋪名聲大振,而及第粥也在羊城人中流傳開去。(劉勇)
  


發表評論 


責編:陳玥 來源:南方都市報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