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國家地理 > 國家地理報道


《詩經》背後的故事
11.08 11:55


    “關關睢鳩,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人們在吟咏這兩千多年前的古詩時,自然不會忘記曾為收集編寫中國第一部詩歌總匯《詩經》作出極大貢獻的孔子。然而,可以毫不誇張地説,如果沒有另一個人,我們也許讀不到今天的《詩經》,這個人就是毛萇。
    
    毛萇的身後給我們留下了許多不解之謎。比如:毛亨曆盡磨難把自己重新整理的《詩經詁訓傳》傳給毛萇。那麼毛萇與毛亨究竟是什麼關係?歷史上沒有準確文字記載,有的也僅是一些傳説。
    
    毛萇應河間王劉德的徵召去了河間國都樂城(今獻縣河城街),並被劉德封為博士,在日華宮(今泊頭市西嚴鋪)主講《詩經》之後,又回過詩經村嗎?他的家人是隨他一起去了樂城,還是未離桑梓?
    
    毛亨毛萇二人,為後世傳播精美絕倫的《詩經》,影響巨大,累世景仰。不過令人莫名的是,毛公世系幾乎從毛萇之後就斷了,史書及方志沒有記載,毛公留跡的詩經村、君子館、三十里鋪及方圓數十里,沒有一戶姓毛的,毛氏沒有後裔嗎?
    
    幾個問題縈繞在史學界人的腦際,揮之不去。不料柳暗花明,一封發自毛氏後裔的信給人帶來了意外驚喜。信中説,大毛公亨、小毛公萇,乃叔侄,為毛氏族人始祖,今河間市詩經村、三十里鋪一帶為毛氏故里,並有碑、譜為證。毛三莊分東毛莊和西毛莊兩個自然村,約600戶,近3000人,80%為毛姓。“毛氏先塋”碑在東毛莊村南,碑已斷裂,旁邊斷壁殘垣,雜草叢生,碑的正南方,是一方大坑,樹木森茂,墳塋依次排列。碑為青石,正面上部為“毛氏先塋”四個大字,下為“萇—知之—敏安、思明—五祖”等毛氏先祖名諱,萇即毛萇。此碑為大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立,立碑人為七世毛連,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重修。由於碑石剝落,碑文已漫漶不清。
    
    由於毛氏幾門分支,因此譜名略有不同,咸豐已未為《興福裏詩瀛軒交河縣毛氏族譜》,康熙六十一年修、民國九年重修為《思瀛軒毛氏家譜》。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詩瀛”、“思瀛”字樣,瀛即瀛州,即今河間市,譜序裏亦把其意點明。此處的一個“詩”字一個“思”字,把毛氏族人落葉歸根思念故里之情袒露無遺。
    
    《思瀛軒毛氏家譜》,八開線裝,總序講述了毛氏來歷。周武王滅商統一天下,封其九弟叔聃為伯爵,封地為毛國,人以國為姓,遂姓毛。“至秦始皇焚書,《詩經》失傳,至漢,漢獻王廣求博士,追序古書,有我先祖亨公萇公叔侄二人重注《詩經》,為四方一代之名儒,葩詩之美繼卜世之傳。”毛氏先祖因有序詩之功,因此受封于瀛州(今河間)。這是毛氏宗族最為輝煌的時代。但到明初,毛氏先祖知之公遷到中水之五孝鄉居住,多年後,其村為毛家莊。此譜由康熙六十一年十五世孫毛龍章修。另一本《興福裏第九甲毛氏家譜》總序大致與此相同,只是其中部分敘説更為詳細,“……西漢初,先祖亨、萇叔侄二公,隱居河間三十里鋪……萇公是經,亨公口授,經數年苦功能熟背詩經並能逐字講解,獻王聞訊,禮聘再三,萇公始應召入館……”
    
    很清楚,困擾學界多年的問題迎刃而解。過去,對大小毛公叔侄二人的關係,雖然民間口傳久遠,但一直未有文字佐證。漢代鄭玄“魯人大毛公為《詁訓傳》于其家,河間獻王得而獻之,以小毛公為博士”一語,其中的“家”字,引來了眾多人的猜測,認定是簡約表述了毛亨與毛萇的某種親緣關係。民間久傳毛亨無子,從子(即侄子)毛萇為繼,現在證明不錯。再者,毛萇有後,是不容置疑的了,那麼,毛氏後人為何從三十里鋪遷到今天的毛三莊了呢?
    
    毛氏祖輩傳説,元末明初,戰亂紛爭,殃及故里,毛氏子孫無奈背井離鄉,上祖毛知之公率家小遷到交邑(今交河)小河嘴落業,後又轉遷到五孝鄉定居,清代五孝鄉改為毛三莊。另據《嘉靖河間府志》載,元代至正年間,河間路總管王思誠在崇德里(今三十里鋪村)毛精壘奏建書院,設山長,以奉祀,當時亦“有墓在神祠後”,説明至正建書院之前,早有祭祀毛公的祠所。到元末,毛公書院及毛公祠毀於兵燹。關於這一點,順治十一年重修毛公書院碑上寫得也很清楚,“……書院……元末,毀於兵。”(此碑原在三十里鋪毛公書院,現存河間市文化局。)由上可見,元末明初政權更迭時毛氏籍地三十里鋪一帶是遭受了一場大變故,書院和祠堂都被燒了,毛氏族人大禍臨頭,有人尚被擄去(毛氏傳説),其餘只好“棄塋”而逃了。令人納悶的三十里鋪一帶沒有毛姓的癥結正在於此。
    
    毛公後人卜遷交河小河嘴,傳三代後轉遷毛三莊,至今已有二十七世。《毛氏家譜》記載脈絡極為清晰,宗派圖中一世知之至今天的二十七世,不僅門支清楚,而且與孔孟名門相同,歷代詳訂輩諱,“溫良恭儉讓”、“宣維瑞福祥……”赫然有序,不愧為詩禮大族。然而,可惜的是從毛萇到知之之間1000多年的歷史,因戰火,家譜已經亡佚了,留下了一片空白。《毛氏家譜》另載八世有安、泰二兄弟遷到山東泰安,現亦為一大支,毛氏族長稱與泰安一支過去尚有來往。另有一支轉遷唐山,亦有往來。此外,今天的鹽山、滄縣一些地方的毛姓,均同一係。總之不論何地毛姓,凡為萇公後人,均稱籍地為河間三十里鋪。
    
    鄉情不泯,思情尤烈。族長説,當地的鄉民們,每逢祭祀之日,便殺豬宰羊,祭祀毛萇公。從元代到民國初年,祭祀活動久盛不衰,直到盧溝橋事變,日軍侵入河間,這種活動才被迫停止。那時明代重建的毛公祠、冢、書院尚好,書聲瑯瑯,古柏森森,毛氏後人面對祠內“漢博士毛萇公講經處”大碑,其崇仰追思之情可想可嘆!為了不忘先祖,毛三莊的毛氏後人每年都要到“毛氏先塋”碑前祭拜。
  


發表評論 


責編:陳玥 來源:東方網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