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國家地理 > 國家地理報道


老上海著名書院
11.04 15:33


    當今上海的學校創建歷史最長的當屬哪幾所?據史料記載,現上海的敬業中學、上海中學和梅溪小學的校址早在明清時期就已先後創建,雖距今已有二三百年,但現仍有遺跡可尋,誠可嘉也。
    
    敬業中學原為敬業書院,初名申江書院,原址在今老城隍廟明代古園“豫園”之東,梧桐路之北,明代“一門三進士”的潘恩舊宅。其舊宅主堂“世春堂”,至今猶存。乾隆十三年(1748),由按察翁藻和知縣王將它改建為申江書院,作為舉貢生童月課文會之所。三十五年(1770),巡道楊魁等予以重修,改名敬業書院(取“敬業樂群”之義)。四十年(1782),增建後軒;五十九年(1794)改建春風樓為敬業堂,增建穿堂、後齋及左右書室。書室內藏有:《司馬光傳家集》《綱鑒正史約》《大學衍義輯要》《近思錄》《孝經注解》《小學纂注》《訓俗遺規》《在官法戒錄》等當時比較重要的圖書。書院以在使縣中讀書子弟研究舉業,並旁及其他較實用的學術為宗旨,由官方延聘山長任指導,按時授課,發給津貼,成為滬上書院制度的開端。道光年間(1821—1850),兩江總督陶澍視察敬業書院後,題寫了“果行育德”匾額;江蘇巡撫林則徐視察後,題寫了“海濱鄒魯”匾額。書院名噪一時。同治元年(1812),書院遷至聚奎街舊學宮。十年(1871)起,上海每年兩屆縣試均在此書院舉行。光緒年間(1902—1905)改為官立敬業學堂、小學堂。1929年改為上海特別市立敬業中學,2年後又改為上海市立敬業中學。1960年敬業中學由文廟路遷入新建的在尚文路的新校舍,今天又遷回在文廟路的新校舍,校門開在蓬萊路上。
    
    上海中學的歷史可追述到清同治四年(1865),當時為龍門書院,由巡道丁日昌創辦。校舍初在今凝和路原也是園內的湛華堂。2年後(1867),巡道應寶時在今尚文路河南南路、原吾園舊址興建新校舍,計有講堂、樓廊、舍宇共40余間。書院周圍有溪流環繞,植以桃柳,環境清幽。計耗銀9600余兩,據傳由潮州一位中醫師所捐建。書院禮聘名宿主講,購置經史詩書供生員閱讀。院規以朱子白鹿洞規為準,對肄業者髮膏火費,以解後顧之憂。光緒二年(1876),巡道馮光,增築學舍10間。三十一年(1905)改名蘇松太道立龍門師範學校,添建樓房31幢,並將原二十二鋪小學堂,改為附屬小學堂,供師範生作實習用。1912年,改名為江蘇省立第二師範學校。1927年,與在今陸家路迎勳路口的江蘇省立商業學校合併成立江蘇省立上海中學。1933年,上海中學在吳家巷佔地約500畝的新校舍落成,上海中學即遷往新址至今。龍門書院舊址,于1935年建成了民居,名龍門村。現該村為近現代優秀建築,予以保護。
    
    現已遷至上海永寧街的梅溪小學前身為梅溪書院,原名正蒙書院,院址在今蓬萊路河南南路口。光緒四年(1878)由張煥綸創辦。其辦學宗旨為“博求前賢幼儀,養正諸訓,損益古今,參會中外,設為教約程式,試行于家塾”。書院參照中西課程,設置國文、輿地、經史、時務、格致、數學、詩歌等。為上海最早創設的現代教育。四年後(1882),得到巡道邵友濂嘉獎,並撥給基金,在原址擴建校舍。以地當梅溪舊址,改名梅溪書院。增設英、法文課,並注重體育,對學生進行軍事訓練,參與社會治安活動。成為我國建設現代學校的先驅。清末廢科舉後,于1902年正名為梅溪學堂。1912年後又改稱梅溪小學校。1951年改名為蓬萊區第一中心學,1956年又改名為蓬萊路第一小學。今天,原梅溪書院舊址改為幼兒園,梅溪小學校。
    
    上海除了以上這三所學校外,還有建於更早的,如元至正年間的清忠書院、今城內淘沙場的沂源書院、明正德年間的仰高書院、、今艾家弄的啟蒙書院以及清代的蕊珠、求志等著名書院,這些書院由於世事變遷,歷經滄桑,幾乎無遺跡可尋了。
    
    據史籍記載,上海自元建縣(1291)至清末(1911)的620年中,登進士者計279名,平均每2年就出1名。上海可謂“人傑地靈”之地。從這裡可反映出上海在當時的文教事業已是相當發達,而這些老上海著名書院的創建與發展,為我國近代教育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歷史作用。從中也可為研究我國近現代教育的發展變革史提供翔實的有意義的史料。(新民晚報)
  


發表評論 


責編:陳玥 來源:東方網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