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國家地理 > 國家地理報道


舊上海姓氏遷移雜談
11.04 15:27


    上海是座移民城市;據1950年統計,客籍人口占全市總人口85%,而所謂的本籍者,也都是歷史上的客籍移民。綜觀上海人口移人的軌跡,有突變式的急劇涌進,又有漸變式的逐步推進。
    
    每當中原或上海周邊各省,發生戰亂災荒,就有人流涌向上海。諸如12世紀後的宋靖康之亂,元兵南下,紅巾起義,倭亂和清軍人關、小刀會和太平天國建都南京及進軍蘇常、抗日戰爭等等,都形成了大規模的向上海移民的高潮。當然,早在晉永嘉之亂、唐安史之亂和唐末五代中原混戰時,也都有一些士族庶民進入上海地區,但規模與數量還不能與後來幾次相比。
    
    對上海地區影響大且深遠的移民活動,具有劃時代性的應推北末未年的靖康之亂。其時,康王“泥馬渡江”,中原大批官宦平民扈從陸續南下,對此,本書各文多有所述。
    
    據譜牒、史志及有關金石,共收輯有建炎南渡上海大族百家之多。如談怡,四川青城人,南渡後居華亭;洛陽邵氏經丹徒轉遷上海;呂氏,本山東萊州人,初遷壽州,轉遷嘉定川沙裏;翟允高,南渡定居嘉定封溪;少師淩哲,自開封遷華亭。
    
    其他如宋末儲昱,本魏人,遷居今上海三林塘。元末,無錫華文謹、太倉馬、宿縣石國英、金華洪恕等,移居松江;成廷于揚州遷居上海;鮑興從鄒平,魏瑤自山東遷居吳淞;湯吞自句容移崇明,邱貴五定居嘉定茭門涇。明末馬晟先人由吳縣東山移居松江廣富林。清咸豐年間,歸安鄭移居新場,蕭山韓仰文遷三墩,鄧廷楨妻女自南京遷上海。至於抗日戰爭初期,據當時統計,每天有6萬多人進入上海租界。
    
    可見,避亂是驅動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避亂的人流所以將上海為目的地,原因是五代以後的上海,農業耕種條件大為改善,地又偏于濱海之隅,戰亂大多未及,遂為移民身良地;近代以降,則租界的超然地位,既是中國主權不完整的屈辱,又為亂世中的人們提供蔭庇之地。
    
    和平時期的滲透式的移民,累積起來的數字,同樣十分巨大。宋嘉定十年(1217),嘉定立縣時有戶3萬,而在這之前20年即慶元年間(1195~1200),昆山東五鄉,即後來的嘉定縣範圍,僅14000戶,20年中戶籍增長1倍多,顯然是移民的緣故。考察這種分散的、逐步滲透的人口遷移,主要形式是:
    
    (1)國家組織的開發活動。南宋嘉定十五年,政府設崇明天賜鹽場,發浙西、青浦、江灣的亭戶;宋末、崇明新沙陸續冒出水面,朝廷又從句容以“三丁抽一”的政策,徵調農民前去墾殖,從而形成崇明人大多源句容的特點。
    
    (2)居民自發圍墾活動。唐萬歲通天元年(696),董、黃、顧、宋、陸、施6姓,成為崇明最早的居民;宋天聖三年(1025)姚、劉2姓遷人崇明新沙,地名姚劉沙;宋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朱、張、陳3姓自句容遷人崇明新漲三沙;近代,浦東新漲沙田多為海門、蘇北來的居民開墾,如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南通茅紀卿舉族遷三團,墾荒成市,今為奉賢茅家鎮。
    
    (3)流配。這是政府組織開發的一種形式。南宋時,海之地為朝廷流配罪民之地,曾有楊、王、李、鐘4姓,被徙今奉賢七明鄉地,後開發為楊王鎮。
    
    (4)留仕。例元初羅壁,鎮江人,任上海參軍總制,遂家;北宋末,浦城章為華亭稅監留仕居青浦,“青浦有章氏自始”;明洪武年問,昝任黃渡河泊所大使,留仕,今崇明有昝氏,清末有著《崇明鄉土志》的昝元愷,今人有上海市中學化學特級教師昝泰昌。
    
    (5)別業。上海距杭州、南京頗近;南宋都臨安,明初都南京,遂有顯官于上海構營別業,派員護守。宋張浚、韓胄構別業于崇明,京口葉氏有別業在上海吳會,臨安邵氏有別業于華亭。
    
    (6)守廬。如杭州鹽務大使黃紳,營墓江東(今高橋),派翟姓仆世守;明三林巡檢司、閩人蕭國漳歿後,子定居守制。
    
    (7)戍守。宋寶慶元年(1225),顧涇水軍寨設置(今嘉定鎮北),募浙閩粵籍兵士2500人,稱正兵、奇兵,採用屯墾形式,兵地合一、明初,設金山衛指揮使,下轄青村、松江、南匯、川沙、吳淤、寶山等堡、所,所授千戶、百戶均為世襲軍籍,僅吳淤一所就有張、車、劉、莊、王、謝、宗、陶、高、馮、許、陸、卜、吳、徐、哈等16姓。再如金山衛的西賢,盯胎人,為金山衛指揮使,遂定居金山。
    
    (8)經商。明清時,上海多徽商,近代則又多洞庭東西山、寧波、紹興等地商人。如耿光覲于馬橋、程振榮于北六灶、屠王畿于朱裏、程嘉賓和畢尚于嘉定,都是經商定居,除屠王畿為吳人外,均是徽商。
    
    (9)遊學。桐鄉人貝瓊,于元末追隨楊維楨求學,遂家上海胥浦。
    
    (10)分戶。如歸姓,自唐代遷蘇州,繼移昆山,自明初至明末,漸至安亭、嘉定、南翔、真如,以分戶漸次東進。
    
    (11)避禍。如南齊蕭氏,為避宮廷政變,匿至奉賢蕭塘;又如元末,倪雲林為避張士誠的裹脅,以舟為家,飄泊九峰三泖之間。
    
    (12)流落。宋元以降,或青龍鎮,或上海鎮,都為海運大港,或因政局,或因經濟,一些旅寓者、經商者被迫流落定居;有或因其他意外事故,流落滬地,如浦東倪氏即因海難流落斯地,詳見《倪》姓一文。
    
    (13)隱居。宋有呂良佐隱于金山,今地名呂巷;宋亡,淳安人邵桂不願仕元,隱于青浦小蒸;明末,魯之嶼抗清殉難蘇州後,家人隱于崇明。
    
    (14)入贅。元王逢有《浦東女》詩,稱“丁男殉俗各出贅”,可見入贅者頗多。大約是新移民需立足之地,一般又以青壯年男性居多,而舊移民需增加人丁,這是移民社會的普遍規律。平湖過遴之父,明初入贅華亭顧氏;同時無錫華嶽人華亭蘇氏;明末嘉興包汴先人入華亭,吳興人鄭文舉人金山,都是入贅的。
    
    (15)謀生與發展。清末,鹽城人底奇峰來滬謀生;清初蘭溪林氏,持醫術遷崇明,以謀發展。
  


發表評論 


責編:陳玥 來源:東方網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