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巷一瞥。(本報記者孔曉寧攝) 身披一襲艷麗的明朝漢族服飾,操著一腔濃郁的江南口音,這並不是舞臺上的表演,而是現實生活中的場景。貴州省平壩縣天龍鎮,是我國至今惟一保存著大明遺風的地方。在別處,漢族的文化與生活習俗,早已在歷史風雨的持續飄刷中,不斷演化蛻變,經與其它文化交融而漸漸淡化了自己的特質。但是,藏匿于喀斯特大山深處的屯堡文化,卻一如6個多世紀以前,固守著原有的純樸和風采,與當今的漢族文化形成鮮明反差。 旅遊的真諦便是發現與欣賞反差。當我們匯入遊客的人流,走進創建僅一年的屯堡文化旅遊區時,眼前的一切均令我們好奇。 石頭作證 天龍屯堡原是一個寨名,全寨現有1200戶人家。這裡東距省會貴陽60公里,貴黃高速公路、黔滇公路、貴昆鐵路和正在修建的清黃高速公路均從寨邊穿過,素有“滇之喉、黔之腹”之稱。 走進寨子,滿目皆石。用當地人的話説,即是“石頭的瓦蓋石頭的房,石頭的街面石頭的墻,石頭的碾子石頭的磨,石頭的碓窩石頭的缸。”石巷縱橫交錯,見一窄巷巷口書有“九道坎”三字,入巷登級而上,小路僅夠兩人擦肩而過,兩邊石墻上不時現出小窗,約12 25厘米見方,窗旁有門,僅只1.5米高。彎腰進去,發現房有兩層,內部為木結構,而石墻厚達兩尺,如同堡壘一般。 正在空蕩蕩的底屋徘徊,一個腰挂手機,上身赤膊的小夥子推門進來,他就是這兒的主人,姓李。聽小李介紹,他住的這間祖屋,已有600餘年歷史。“當年,這兒的每一個窗口與大門,都可用來打仗,要是敵人進了巷子,還不是跟關門打狗一般!”小李目前和許多鄉親一樣,平時在外做生意,農忙趕回來幫幾天忙。他們都對本寨的歷史瞭如指掌。 1381年,也就是大明王朝建立後的第14個年頭,一支30萬人的大軍,奉朱元璋之命,征伐犯上作亂的西南元朝藩王梁王。大軍從南京遠渡洞庭湖,又經兩月的“萬里生死途”,在普定(今安順)大敗敵軍,最後一舉平亂。在這支隊伍中,有4位南京籍的官兵情同手足,盟誓結為異姓兄弟,並按年齡順序統一改名為張徵定、陳徵定、沈徵定、鄭徵定。次年,皇帝下令征南大軍就地屯田駐防,四姓兄弟便一齊擇地聚居。這就是天龍屯堡的最早由來。 “我們的祖先是第一批從事‘西部大開發’的人!”寨子裏一位名叫鄭培順的老人,微笑著對記者説。聽他介紹,現天龍鎮名,是由寨後天臺、龍眼二山各取一字而成。天台山我們後來攀登過了,山巔建有一伍龍寺,明萬曆年間始建,能容數千人,為國內罕見的半軍事化城堡式古剎,曾被我國建築大師張開濟先生稱譽為“中國古代山地石頭建築的一組絕唱。”尤其令人嘆為觀止的是,古剎外沿陡壁,大多是從半山腰用石塊壘積而成,臨壁俯瞰,不禁心驚膽顫,可以想見當年這兒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一方方石頭上,至今還留存著昔時金戈與硝煙留下的痕跡。 承繼“道統” 據説當年天龍屯堡的先人們,雖因明律束身,終不能返回故里,卻常指日出之處對子孫嘆曰:應天府乃我故鄉,有我族人,有我良田美宅……這種思鄉情結,以及在蠻荒之地陡生的優越感,又令屯堡的人們對於自己的傳統與文化,至為珍重並精心呵護。先進文化在文明沙漠之中的這種強勢與堅韌,在屯堡表現得淋漓盡至。 屯堡女人是屯堡文化的忠實守護者。她們那一身奇異的“鳳陽漢裝”,一穿就是600多年。據説“文革”初期,有造反派來強迫她們卸去“奇裝異服”,可他們一走,女人們照樣又漢裝穿上身。 至今,屯堡女人們的正統裝束還是戴銀耳環,梳三綹頭,也就是一種前發高束,形似鳳凰頭的髮型。身著的藍色長衣,衣襟與大袖口處,飾有好看的花邊。年輕未婚女子包白帕,腰帶係左側;已婚婦女包青帕,腰帶係在背後。她們的鞋也極有講究:布底、鞋幫呈月牙形,鞋尖飾有花鳥圖案。這種地道的大明朝江南漢族女子裝束,曾一度被誤認為是“鳳頭苗”,甚至屯堡人還曾被當作少數民族而受到歧視。雖然如此,屯堡人依然保持著一種“漢族道統”的優越感,不僅不改服飾,而且嚴禁與本地人通婚,這又使得屯堡文化得以代代相傳至今。 屯堡人對於傳統文化的承繼,不僅現于衣表,而且發自內心。寨中早建了一座三教寺,門口對聯為:“信佛信道信儒即信善,思名思利思德不思邪。”它展現出屯堡人對於傳統文化兼收並蓄且又寬容大度的心態。村中另有一口“治懶井”,據説鄭氏先人鄭璞公當年每晨都要早起立於這口井邊,察看哪家媳婦早起挑水,9時以後,他蓋上井蓋並坐于其上,犯懶的媳婦只得羞愧而返。這種言傳身教,至今仍然風行全寨。難怪本地民風純樸,好多年來無大案要案,就連上百元的偷盜案件都未發生過。 葉茂思根 雖然天龍屯堡已繁衍近20代人,現有四姓族裔已達數萬,可今天的屯堡人仍以南京為靈魂之根。今年7月中旬,他們與南京電視臺同做“同根情”活動。村中長者把代表著先人靈魂的墓土送去南京,並在金陵植上了兩地同根樹。並於南京取來故土,上立“葉茂思根碑”,昭示“萬派歸宗源有本,一脈兩地祖無分”的心願。 在天龍屯堡,人們內心裏還一直保存著那種“他鄉遇故知”的情結。鄉親之間不僅和睦相處,而且情同手足。今年中秋,寨子從貴陽糕點廠訂制了一隻162公斤的巨大月餅,蟾宮之下,數千村民,同啖月餅,該是何等壯觀的場面! 近年來,天龍屯堡獨有的文化底蘊,一經世人發現,遠近的遊客便結隊而來。頭腦活絡起來的屯堡人抓住這個商機,乾脆在本村建立文化旅遊區,自發成立了旅遊協會,已有一半村民成為協會會員。他們在寨子裏建起飯館、旅店、雕刻坊,上演被稱為戲劇“活化石”的地戲,並且準備在全寨清溝修路,將原有老屋修舊如舊,讓屯堡這顆明珠,放射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屯堡女人的“鳳陽漢裝”。(孔曉寧、胡躍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