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為了參加紀念雨果誕辰200週年的活動,記者到法國東部的貝桑松市參觀,從而認識了這座古老、有著豐富歷史文化內涵的城市。 不同凡響的古城 貝桑松是法國東部弗朗什—孔泰大區的首府,都伯河流到這裡拐了個彎,仿佛表示電阻單位歐姆的符號Ω,構成了古城三面環河,一面傍山的地理格局。貝桑松東鄰瑞士,南接意大利,扼守著法國的東大門。 走在貝桑松的街道上,仿佛行走在歷史的長河中———這裡步步有古跡,處處有歷史。城邊,那座建於公元175年的“黑門”是為了慶祝馬克 奧萊斯國王凱旋而築起的,歷經兩千年歲月風塵依然挺立;那佈滿青苔的石頭階梯,是古羅馬時代的遺跡———一個能容納兩萬人的露天劇場;山丘上,那座建於1674年路易十四時代的沃旁堡依然巍然聳峙,至今仍是法國最著名的城防工事;城裏的舊式樓房,墻面用灰藍色或白赭色的石灰岩砌成,它們在陽光下閃著美麗的光芒,顯示著迥異於工業時代的風貌。 貝桑松,歷史在這裡走過,造就了一座不同凡響的古城。 人傑地靈 司湯達的小説《紅與黑》以貝桑松為背景。小説主人公于連跨過貝桑松的吊橋,走進城市之時,欣賞著該城的美景,一動也不動地凝神思考。于連心想:“貝桑松不僅是法國最美的城市之一,而且它還擁有那麼多富有熱情、富有思想的人們。”19、20世紀是法國社會各種思想交匯激蕩、藝術活動異常活躍的時代,貝桑松名人輩出。在這塊土地上誕生或居住過的思想家、作家、畫家、科學家,後來不少成為世界級巨匠。中國讀者熟悉的有:烏托邦社會主義的創始人傅立葉,經濟學家、無政府主義創始人、社會改良主義理論的創始人普魯東,畫家庫爾貝,詩人馬拉美,19世紀天才的科學家巴斯德,還有電影的發明人、在貝桑松度過了青少年時代的盧米埃爾兄弟…… 在所有名人之中,給貝桑松帶來最大光榮的,無疑是大作家維克多 雨果(1802—1885)。作為這位文豪的出生地,在今年紀念雨果兩百週年誕辰的活動中,貝桑松可謂風光無限,甚至引起了其他城市的嫉妒。它們質疑貝桑松獨霸雨果的權利,因為生前,這位大文豪在貝桑松只呆過短短的6個星期。不過貝桑松市對這些質疑毫不在意,因為他們手中有一張如假包換的鐵證———貝桑松市博物館裏保存的1802年的雨果出生記錄。 原來,雨果的祖上不是貝桑松人,甚至也不是弗朗什—孔泰地區人,1802年2月26日,雨果誕生在該城通衢街140號的一幢三層小樓裏,他出生在貝桑松純屬偶然。雨果的父親是拿破侖手下的將軍,他駐守貝桑松時,小雨果降臨人間。雨果出生後6周後,他的父親奉調前往馬賽,襁褓中的雨果隨父母及兩個哥哥離開了這座城市。雨果活到83歲,終其一生沒有回到過出生地。但是,他在他的詩集、小説、劇本中,不止一次提到貝桑松。 貝桑松,名人在這裡走過,偉人的光輝照耀著它。 雨果雕像的故事 今日你漫步在貝桑松,與雨果相聯絡的紀念地比比皆是,不過100多年前,貝桑松卻不怎麼歡迎這位大師“回家”,圍繞著是否給雨果立雕像等問題,還發生過不少風波。 1901年11月,為籌備雨果百年誕辰紀念活動,市議會決定在全國範圍內徵集設計方案,豎立一座雨果雕像,但一股反對雨果的勢力完全不同意這個計劃。一位市議員陳述反對理由時説,收藏家吉古把他收藏的油畫全都贈給了貝桑松,但是雨果什麼也沒給過自己的家鄉。這種淺薄的説法自然遭到眾人的反對。從物質饋贈的角度看,雨果、巴斯德、蒲魯東等人,都沒有給貝桑松留下遺産,但他們留下了光榮,留下了一份無可比擬的精神財富! 雕像事件的消息傳出後,以左拉為首的眾多法國作家給貝桑松市長寫信,表示他們願意為紀念不朽的雨果盡一份力。挪威劇作家易卜生也從奧斯陸寫來法文信,説他真誠地向貝桑松光榮的兒子致敬。貝桑松終於戰勝了短見,在雨果百年冥誕,貝桑松舉行了雕像奠基儀式,雨果故居前的小廣場,正式更名為“雨果廣場”。 從此,白色的大理石雨果雕像成為貝桑松一景,世界各地的雨果學者和雨果崇拜者千里迢迢趕到貝桑松朝拜。如同燦爛的星辰,雨果照耀著貝桑松,他和巴斯德、庫爾貝等眾多名人一起使貝桑松的星空更加璀璨奪目。(本報駐法國特派記者鄭園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