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國家地理 > 國家地理報道


張飛廟老宅踏上搬家路
10.10 11:09


    
    昨天在迎來來自台灣的最後一批客人後,古建築面積達1604平方米的張飛廟搬家正式開始,張飛廟的一磚一瓦從舊址搬到新址,預算耗資達7000多萬元的搬家行動在國內是首屈一指。明年7月1日,張飛廟將再現長江南岸盤石鎮龍安村,此地距張飛廟的老宅沿長江上溯32公里。
    
    按照三峽工程的總體進度要求,到2003年時三峽庫區將有一半以上被淹沒(水深135米),到2009年則大部分被淹沒(水深175米)。作為三峽工程的主要淹沒區,重慶市的文物搶救和保護工作迫在眉睫。自這一天起,搶救保護三峽文物的一場決戰正式在庫區打響。
    
    張飛廟8日7時起程
    
    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雲陽縣張桓侯廟(張飛廟)的屋基最低處只有130米,低於明年6月30日三峽工程蓄水發電的135米水位,張飛廟的搬遷迫在眉睫。張飛廟搬家正式開始,將張飛廟的一磚一瓦從舊址搬到新址,並擴大了整個建設規模,如此龐大的搬家行動在國內是首屈一指。昨日上午7時,數百人涌至張飛廟,他們爭相搶佔有利地形,為張飛廟喬遷新居送行。7時,施工隊伍開始進入張飛廟的碑室,對張飛廟的碑石進行統一編號。
    
    由於碑石很高,3名施工人員站在8米高的施工架上對碑石上的積水、舌頭進行編號。43個積水和舌頭用去了一個小時。直到8時45分,第一批編號工作才完成。
    
    最後一批客人來自台灣
    
    9時08分,張飛廟迎接來最後一批客人,他們是台灣省的客人。因為有幸成為舊張飛廟的最後一批客人,他們特別虔誠和高興,一位客人高興地告訴記者,他們早就知道張飛廟要搬遷,特地趕到重慶來,最後看看已經保存1700多年的“張飛”,到了雲陽,又聽説昨日搬遷,以為看不成了,沒想到當地卻讓他們成為最後一批客人。在張飛廟合影留念,用手撫摸張飛廟的一磚一瓦,他們對“張飛”戀戀不捨。
    
    9時20分,雲陽縣自發組織的老年腰鼓隊邁著整齊的腳步,踩著剛勁的鼓點,慢慢“舞”進張飛廟內。而工作人員則加緊佈置交接儀式,40多米長的紅布鋪設在主席臺。
    
    10時16分,交接儀式正式開始,萬響禮炮沖天而起,整個張飛廟被濃煙和炮聲籠罩,在現場的人們似乎又進入古戰場,看到當年張飛引領千軍萬馬在戰場上所向披靡的威風場面。雲陽縣文管所所長將張飛廟移交給重慶峽江文物公司。重慶市文物局和移民局的領導參加了移交儀式。
    
    拆完後還將進行一個月的考古
    
    據介紹,此次移交是張飛廟搬遷工作的最後一道手續,移交結束後,峽江公司對張飛廟擁有將近一年的管理權。明年7月1日,新張飛廟又將移交給雲陽縣文管所。10時30分,張飛廟送走在場的台灣客人,正式閉館。施工人員則開始對編了號的碑石進行拆除。原來計劃首先拆除杜鵑亭,後由於該亭出現部分木質腐爛情況,需技術處理後才能搬遷,故改為首拆碑室(又稱邵杜祠)。碑室中共有43塊碑。
    
    據了解,張飛廟拆除工作共涉及10萬件大的構件,古建築約1604平方米。拆除工作將於12月20日前完成,拆除工作完成後,考古隊進入現場,對張飛廟舊址進行為期一個月的考古發掘。
    
    張飛在當地被稱為“護身神”
    
    傳説張飛廟始建於蜀漢章武年間,因張飛為部下所殺後,首級被拋入江中,後來一漁夫將張飛的首級打撈出來,並將首級埋葬在雲陽境內,後人建廟紀念。
    
    在雲陽當地,張飛是最受人們景仰的神靈,特別是長年漂泊在江上的船工,他們都把張飛當做“護身神”來祭拜。迄今,張飛廟已在長江岸邊矗立了1700年有餘。
    
    10月4日,張飛誕辰1834年。
    
    當日清晨6時,雲陽港開渡。川流不息的遊人,或拿香燭,或提雞魚,奔往張飛廟,為張大將軍“做生”。百步石梯,燃起百支紅燭。面對怒目圓睜、身披盔甲的張大將軍塑像,人們特地獻上一條條鮮紅的絲巾。1834條紅絲巾飄起來,蓋在將軍腳上。圍欄外,一名工人忙著用2米長的竹竿將掉下的紅絲巾挑起,生怕沾上一點灰塵。此時,正殿內已擁入數百名激動的遊客,人們化燭為淚,默祝一代勇將“生日快樂”。
    
    正殿內,“長坂坡退敵”群雕再現了一代猛將八面威風,令人肅然起敬;“義釋嚴顏”群雕是張將軍坦蕩胸懷的表現;“張飛遇害”雕像,一代英雄死於非命!-白玉潭瀑布也被一併“搬走”
    
    張飛廟最大的地形特點是依山、臨江、座岩,與雲陽縣城隔江相望。根據《張飛廟保護方案》,“張飛廟搬遷保護必須突出對原有環境的再現和文化價值的保護。”因此,新張飛廟的地形環境是張飛廟搬遷工程成敗的基礎。
    
    張飛廟新址基本保持了依山、臨江,與縣城隔江相望。然而,地質勘探的結果卻是,新址的岩層較淺,不能用自然岩層來抬高張飛廟的建築物,於是,為了不破壞張飛廟“座岩”的風格,在新的規劃中,決定用鋼筋混凝土等現代建築材料澆築一道高18米的岩坎,作為古建築群的屋基。這道坎裏面為地下室,分三層,第一層為文物修復室、拓片室、庫房等;第二層為文物陳列室、民風民俗展廳等;第三層為文物展廳、三國故事陳列廳等。建成後,第二、第三層將對外開放。人造岩坎的外表將用天然的石頭修飾,並複製張飛廟原址的飛風題刻,儘量做到不暴露現代建築物的痕跡。
    
    山門外的白玉潭瀑布,由人工開鑿一條山澗,填埋新址上古廟中西部原有的衝溝,使山水匯入新開鑿的山澗,保持張飛廟原有的景觀。據峽江公司高級工程師謝本立介紹,這條山澗將適當人為地補充循環水。
    
    原廟腐朽的部件按原樣製作或更換
    
    那麼,如何遵循文物搬遷“搬舊如舊”的原則呢?據了解,張飛廟將在不改變“原規模、原材料、原結構”的基礎上,一草一木、一磚一瓦全部整體搬遷到新址,並且要求97.8%以上的木結構部件不能損壞。
    
    搬遷時,將按照屋面、墻體、裝修、大木、臺基、基礎的順序依次拆遷。在解體古廟的過程中,對每一個部件進行編號,以保證部件復建在原來的位置上。復建前,還要對拆下來的每一個部件進行防腐、防蟲的消毒處理。搬遷的內容包括原廟內所有設施、植物、欄杆、部分地下的石塊以及廟外的古橋等。
    
    至於原廟部分腐朽的部件,將按原樣、原材質重新製作或更換。
    
    而且,所有建築重建時,將採用傳統的材料和工藝:風火山墻、墀頭拆除時原件保存,按原做法恢復;屋面、脊飾、溝等均依原建築形式、尺寸、做法恢復;油漆、彩繪、建築附件的色彩做保護涂層,損壞的部分按原色調重彩;廟內塑像主要是泥塑,因無法搬遷,新廟的塑像仍然按原物的體量、形制、高度恢復;部分建築和石欄杆的連接處,採用石灰和炭灰的混合灰漿勾縫。
    
    126棵古樹都要移植
    
    張飛廟新址的綠化環境與原址的綠化相比,差距較大,因此必須採取補救措施。據了解,今年年初開始,峽江公司已經開始對原廟內古樹進行移栽前的前期準備工作。經統計,張飛廟原址共有126棵古樹,為了保證100%的移植成活率,每一棵古樹都編了號並作了適應性處理,將古樹四週的粗根切斷,讓其生出更多的鬚根;對古樹四週的土壤進行消毒。這些古樹將移植到新廟與原廟對應的位置上。
    
    在新廟的背面,將移植大量較大樹齡的柏樹作為背景樹,表現張飛剛直不阿、赤膽忠心的勇猛性格;東區以恢復原廟東區園林景觀為主,結合新的地形,設計一個較為輕巧細緻的杜鵑園林區,作為張飛廟人文環境與周圍自然環境的過渡。同時補植一些較大樹齡的喬木;西區恢復白玉潭景觀,在橋頭望雲樓的西側,設計一個大型的桃花園,突出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主題。前區由於地形改造較大,同時處於從長江眺望張飛廟的視廊上,因此設計為草坪,局部點綴低矮喬木、灌木,形成一個綠化小廣場。
    
    原張飛廟沒有專用的旅遊碼頭,在新廟規劃中,碼頭梯道設計寬10米、長56米,囤船設計長80米、寬30米,可同時停靠3條尖頭船、3條平頭船,今後,長江中最大的旅遊船也可以直接停靠張飛廟。另外,還將恢復廟門外古橋西側的望雲樓,並將其改造成一個小賓館。據了解,張飛廟搬遷工程預算耗資達7000多萬元,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負責整個工程的規劃設計。
    
    墻體的拆除只用瓦刀、木棰、千斤頂
    
    由於“文物的生命只有一次”,“搬家”方案對操作程序進行了十分慎重和仔細的規定。各建築物的拆卸原則是“先上後下”,即測繪編號後從屋頂的檐頭開始,先拆勾頭、滴水、鉚釘,然後坡面揭瓦。自瓦頂一端開始,一壟筒瓦、一壟板瓦進行,以免踩壞瓦件。坡面瓦揭完後,依次拆卸翼角上的小獸、垂獸、垂脊、正脊。在拆卸由幾塊雕花構件組成的大件時,要運用起重設備。拆時先將各塊之間的連接鐵活拔除或鋸斷,由上而下逐塊拆取。然後是檁子、構架和柱墩、階沿、石梯、石基等。拆時必須有防護、防雨措施和安全措施。
    
    對張飛廟墻體的拆除將不用鐵錘,只用瓦刀、木棰、千斤頂等小心應付,以保證完整性。拆下的文物進行防水、防火、防蟲處理,然後用包裝箱層層包裹後採用專人押車運輸,專人驗收,專人監督,一次運送到位,中途不停車休息。存放將按惟一的測繪編號分片、分類堆碼在新建的一個2000平方米的倉庫中。
    
    全國245位巧匠24小時作業
    
    據介紹,為了保證今年12月28日前全部拆完,施工單位從全國各地招募了245位從事古代建築工程的能工巧匠。其中石工雕刻工30人,木工雕刻工50人,泥工60人,特殊工15人,測繪工10人……各個工種分工合作,分成四個施工班入場,24小時作業。
    
    殷祖公司助理工程師左志雄稱,施工人員到工地之後首先不是幹活,而是按規定參加公司組織的國家《文物保護法》學習。施工人員還不得穿皮鞋等硬底鞋,只能穿膠鞋、布鞋,以免對廟中文物造成損害。
  


發表評論 


責編:王卉 來源:中國網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