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國家地理 > 國家地理報道


我與京西古道
10.08 10:38


    
    一座古城,需要全體市民的呵護和關愛:
    
    京西古道以北京城為起點向西、向西北,踏過平原,穿越山峰和溝谷,進入山區腹地並放射至各方及河北、山西、內蒙古。
    
    從門頭溝圈門到大寒嶺,我們用三天時間,考察了這段長達六七十華里的古道。
    
    自己或結伴利用休息日走古道的次數已記不清,我現在已經成了癮。
    
    京西史地連接線:
    
    北京西部郊區,特別是西部山區,人文歷史悠久,地理位置特殊,物産資源豐富。把歷史、地理、物産有機相連的是交通道路。近代公路、鐵路修通前,在人類交往、軍事、政治、經濟、宗教、民俗等活動中起過重要作用的道路,被人們稱作古道,地處京西的稱之為京西古道。以北京城為起點向西、向西北,踏過平原,穿越山峰和溝谷,進入山區腹地並放射至各方及河北、山西、內蒙古。
    
    京西之山于“燕山期”形成,靈山——黃草梁——灰金坨——筆架山——軍都山;白草畔——百花山——老龍窩——清水尖——妙峰山;水峪東大尖——酒漏子溝尖——鐵坨山——九龍山——香峪大梁;馬鞍山,這四條山脈自西向東延伸,在西南一線相連,自北向南階次降低,山上有隘口,大梁之間為溝谷,此地形既構成北京西北部的天然屏障,利用隘口和溝谷又可建成捷徑通道。
    
    自古以來,西北遊牧部落、山區及平原農耕部落、沿海漁業部落通過西山而互有往來,時而又發生戰爭。門頭溝區桑峪、東胡林、小東宮等地出土距今10萬年、一萬年及新石器晚期的人類活動的物證;潭柘寺、戒臺寺、靈岳寺、白瀑寺等古剎説明晉、隋、唐時期,宗教已深入西山,明清時期妙峰山朝頂進香活動更達到登峰造極地步;燕、漢、魏、明各時代的長城遺跡,以及近代戰爭留下的舊址,説明西山素為兵家所必爭;煤炭、石灰、木柴以及琉璃、砂鍋、農副産品等於遼、金、元以來便運往京城,尤其煤炭“京師百萬人炊爨之用尤不可缺。”這一切,都離不開道路。
    
    京西古道中,既有羊腸小道、略寬土道,也有片石鋪墁的路面,還有經石匠加工的大條石鋪面的大道。按用途有商運道、軍用道、驛道、香道、禦道、官山大道和鄉間往來之道,但互有利用。在京西古道中,主要有北京至盧溝橋、龐村再至潭柘寺、戒臺寺,北京至麻峪、門頭溝、峰口庵、王平口,北京至三家店、琉璃渠、牛角嶺、王平村、王平口,北京至香山、軍莊、妙峰山,各路再至深山齋堂地區等數條。妙峰山進香道又有老北道、北道、中道、中南道、南道、西道等,可謂縱橫交錯,四通八達。
    
    原來走古道,現在迷古道:
    
    北京有“砂鍋做飯斗量柴”之説,京西門頭溝亦有“安家灘的砂鼓子——一套一套的”之歇後語。本人就是安家灘村人。從小每年冬天沒事兒就去砂鍋爐玩,制坯作坊裏特別暖和。少年時,因家庭生活困難,常背上幾套砂鍋爬山到十幾裏以外的莊戶、千軍臺、清水澗去賣。説來也怪,在光滑如鏡的石墁路上行走,即使趕上下“地油(介於霜雪之間,在石頭上結一層薄冰)”,也從未摔倒過,可能是因為摔倒了,砂鍋碎了沒法賣了,而且還有可能掉下山澗摔得粉身碎骨。
    
    1990年起參與地方誌工作。1992年陪北京礦務局方志辦徐賀成同志,從門頭溝圈門到大寒嶺,用三天時間,考察了這段長達六七十華里的古道。近幾年,又多次與北京史地民俗學會的會員或門頭溝區政協文史辦的同志及有同樣愛好的朋友考察古道,至於自己或結伴利用休息日走古道的次數已記不清。我現在已經成了癮,因為每次走都有新收穫,每次回來後又想起還有待解之題。1999年我所寫《京西玉河古道考察記》一文發表于《北京文史資料》等60輯上,更堅定了探討京西古道的信心與決心。
    
    奇怪的是兩塊碑均為雙份:
    
    1998年2月3日,踏雪去古道“西山大路”牛角嶺關城考察,用了半天兒時間抄寫了兩通碑碑文。這兩通碑不僅保存完好,而且史料價值極高。
    
    其一為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重修道路碑記》,敘述了同治十年洪水沖毀道路及周圍各村合修道路的情況,碑陰記述了施善村名及店舖名稱與人名。
    
    其二為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永遠免夫交界碑》。此碑雖屬為當時宛平縣令黃景韓歌功頌德,但卻是“盛世滋丁,永不加賦”政策的産物,尤其文後具列了宛平縣王平口巡檢司所轄三十八村之名,是研究該地歷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有意思的是,兩通碑均為雙份。《修路碑》在三家店白衣觀音庵還有一塊,《永遠免夫交界碑》在峰口庵關城亦有同樣一塊。
    
    其實,古道沿途文物古跡還多得很,自然風光也讓人賞心悅目。
    
    峰口庵蹄窩是牲口踩出來:
    
    京西第一要隘——峰口庵關城西南一段古道,是在山岩上鑿出來的,長約13米,寬1至1.5米,略帶坡度的石路面上,密布著百餘個大小不一的蹄窩,有圓形,及橢圓形大者深逾半尺,口闊六七寸。從一頭望去,路面如同蛟龍一般,近年來不時有人爬上“路凡十八折”的峰口庵,有人疑為人工雕琢而成。我覺得那是牲口踩出來的。在古道上經常能見到蹄窩,只不過不如峰口庵這段密集而已。清代李虹若在《竹枝詞車馬畜類多》中描述道:“來往奔馳車輛多,不分晝夜若穿梭;馬騍運物終朝有,山內搬煤用駱駝”。
    
    《京都瑣記——北京風物志》4集《古都城門十二景》曰:“阜城梅花”,(阜城門)洞內石刻梅花一枝,老幹婆娑,殊有畫意。梅、煤同音,即進煤之門。舊時阜城門稱煤門,西直門稱水門,但清代城內用煤大增,僅阜城門進煤已不敷用,西直門也進煤了。在門頭溝經三家店、麻峪往東在八里莊會合後進阜城門運煤大道的基礎上,又修築了西直門——香山于公寺(今碧雲寺)經八大處東南、模式口的運煤大道,至今,煤市街附近的石砌路面仍保存著。
    
    古道之旁商家有數百之多:
    
    通過走訪古道,我對近些年流行的諺語:“要想富,先修路”和“無工不富,無商不活”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三家店,原名三家村,位於永定河“官廳山峽”出口左側,明清時期為西山煤炭集散地,商家店舖有數百家之多,其中天利煤廠已被宣佈為市級文保單位。該村還有鐵錨寺、白衣觀音庵、山西會館等著名文物古跡。對岸的琉璃渠村,舊稱琉璃局,古道自東向西從村中穿過,兩旁油鋪、糧店、肉鋪、馬掌鋪等商家林立。
    
    圈門一帶,因地處門頭溝煤業發源地和“玉河古道”旁,歷史上曾為商業繁華所在。還有小店子等古道所過之村的村名,更因過往客商打尖、住宿而成名。
    
    我愈來愈感到,京西古道是一部書,字裏行間都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蘊,而自己才剛剛翻閱了一下目錄而已。
    
    本文作者簡介:
    
    安全山:北京京煤集團節能環保林業處幹部,北京史地民俗學會、文物保護協會、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發表評論 


責編:陳玥 來源:北京青年報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