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國家地理 > 國家地理報道


歐洲博物館都收藏啥
09.28 09:54


    性博物館:讓參觀者忐忑不安
   
   運河邊的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是個美麗的城市。從阿姆斯特丹中央火車站正門出來,過運河橋,就是有些陳舊、但絕對充滿荷蘭風情的丹拉克大街。這裡開滿了餐館、酒吧、外匯兌換處,遊客雲集,各種語言交織。在一片嘈雜中,有個小小的門臉不太惹眼,卻終年人流不斷,這就是阿姆斯特丹大名鼎鼎的性博物館(SexMuseum),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性文化集大成處。
   
    來這裡的人形形色色,記者見到售票處前有神情親密的情侶,也有膚色各異、風塵僕僕的遊客,還有學生模樣、手裏拿著筆記本的年輕人。
   
    走入博物館,發現裏面不大,一層是一條短短的長廊,兩個小廳,然後是隨旋梯而上的二、三層樓。粗看之下,發現此處的展品可以分為四類:第一類是人類歷史上以性或者性意識為主題創作的藝術作品,主要有希臘和羅馬時期的雕像,多為裸體,體態勻稱極度逼真,記者看到不少人站在這些雕像前,手拿速寫本,認真地摹寫;此外,也有反映原始社會生殖崇拜、生殖衝突的各種人、獸繪畫,體現的是原始社會末期的社會遺風。
   
    第二類是以性為主題的各種生活情趣用品,比如,記者看到了一幅注有“仇十洲”字樣的中國明代春宮畫,不過多半是偽作。除此之外還包括大量的生活用品,如做成男女合體或人體生殖器官形狀的水壺、果籃、胡椒瓶和盤子,大多是用銅、石頭等材料製成的,看上去古意盎然,説明古代社會的人在性意識上也有現代人所不能理解的開放之處。
   
    第三類是運用聲、光、電技術製作的各種動態展品,這類展品多用於展現人類性取向中的各種形態,如同性戀、性虐待、暴露狂等。但也有一些是展現作為“性符號”的著名歷史人物,如其中一位就是一戰時期轟動世界的女間諜瑪塔哈麗,這個荷蘭女子妖艷的肚皮裸舞在巴黎曾轟動一時,博物館用大幅的場景表現了瑪塔哈麗翩翩起舞的情景。
   
    而另一位世界級艷星——瑪麗蓮夢露也理所當然地被請了進來。在這裡,“機器人”夢露正風情萬種地擺出各種姿態。同來的一對美國朋友在這個展品前興奮異常,他們對自己國家的明星被請進了這裡感到十分自豪。
   
    最後一類展品的格調就不高了,基本都是色情産業衍生出來的各種産品,這些東西大多可以在離丹拉克大街不遠的紅燈區買到。
   
    説實話,記者在博物館裏參觀,心裏始終忐忑不安,就怕遇到熟人。不過這裡進進出出的人似乎都很落落大方,偶爾看到令人臉紅的畫面,會有人小聲發笑,不過始終秩序井然。(胡喆)
   
    下水道博物館:沖刷巴黎的五臟六腑
   
    在巴黎大街上,經常能看到從人行道邊涌出湍急的水流,將路邊的臟物沖洗得一乾二淨。看到這一情景,記者不禁發問:“每週沖洗一遍,要用掉多少水?這些水從哪兒來,又排到哪去?”環衛工人告訴記者:“巴黎下水道博物館能幫你解開這些疑團。”
   
    下水道博物館位於塞納河阿爾瑪橋畔,這裡沒有顯眼的建築,只有一個很不起眼的售票亭,掏3.8歐元購票後即可從旁邊狹窄的旋梯進入地下6米的深處,探究巴黎的“五臟六腑”。據介紹,每年來此參觀的遊客有近10萬人。
   
    這裡是博斯凱大街的污水幹道,濃縮了巴黎下水道的全貌。沿著一條長500米、標著路面街道名的蜿蜒通道前行,腳下是3米來寬的水道,污水在裏面嘩嘩流淌,身邊擺放著各種古今的機械,每隔一段又出現岔路和鐵梯。再往前是一個陳列館,陳列著從高盧羅曼時代、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第一帝國和七月王朝、現代和近代巴黎下水道6個歷史時期的圖片、模型,並配以英、法兩種文字説明。通道終端是一個大廳,放著3台電視機,播放一個長約20分鐘的介紹巴黎下水道情況的短片。
   
    陳列品展示了巴黎下水道的歷史變遷。早在1200年,菲利普奧古斯特登基後要為巴黎鋪砌路面,曾預見巴黎市區將興建排水溝。從1370年開始,時任市長的于格奧布裏奧興建蒙馬特大街,將蓋有拱頂的砌築下水道通向河道。1850年,在塞納省省長奧斯曼男爵和歐仁貝爾格朗工程師的推動下,巴黎的下水道和供水網獲得了迅速發展。據介紹,雨果在撰寫《悲慘世界》前,曾通過時任下水道督察的好友埃馬紐埃爾布呂內索親臨下水道,並繪製了管道圖,從而惟妙惟肖地描寫了小説主人公冉阿讓在下水道中與警察週旋、逃脫追捕的情景。
   
    據博物館提供的數字,巴黎密如蛛網的下水道總長近2300公里,每年從污水中收回的固體垃圾有1.5萬立方米,巴黎地區現有4座污水處理廠,日凈化水能力為300多萬立方米,凈化後的水排入塞納河,而每天沖洗巴黎街道和澆花澆草40萬立方米的非飲用水均來自塞納河。(魏有名)
   
    漫畫博物館:主角全是小人物
   
    歐洲小國比利時是世界上每平方公里擁有漫畫家最多的國家,中國讀者熟悉的《丁丁曆險記》的作者埃爾熱就是比利時人。在比利時,有個非常出名的漫畫博物館,它的地圖就被做成了“丁丁”頭髮的形狀。這個博物館坐落在布魯塞爾市中心的一個略顯破舊的街區,不過其建築本身非常漂亮:曲線優美流暢、窗戶高大明亮,屋頂由不透明玻璃建成,光線透過玻璃屋頂柔和地灑落在博物館內。
   
    中國人到了這裡一定不會感到陌生,因為在博物館的入口處,就站著比利時的著名小記者“丁丁”和他那條可愛的小狗。由於太惹人喜愛,“丁丁”的鼻尖已被無數參觀者摸得锃亮。
   
   漫畫博物館共有三層。第一層向參觀者介紹了漫畫是如何産生的。第二層被稱為“想象的世界”,介紹的是從上個世紀初到上個世紀60年代比利時最活躍的漫畫家。在這裡,首先看到的就是“丁丁”的作者埃爾熱在創作時的一幅照片。埃爾熱的後面是日傑、雅科等十幾位漫畫家。第三層的名稱是“比利時現代漫畫博物館”,上百件的展品勾畫了上個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比利時漫畫的發展情況。
   
    在比利時數不勝數的博物館中,也許漫畫博物館最能體現比利時人的性格特徵。當地人説,不論是從歷史還是文化上看,比利時都是一個充滿小資情調的國家。人們大多嚮往一種“溫和的無政府狀態”,不喜歡繁文縟節、正正經經,而喜歡自我表現、自我嘲諷,這種民族心態為漫畫的流行和漫畫家的出現提供了最理想的環境。在比利時的漫畫中,你看不到一個大人物或者英雄,看到的都是一些普普通通的人。不論他們自身有著人類具有的何種缺點或不足,都始終擁有一份樂觀、純樸和善良。時至今日,漫畫已演變成比利時文化傳統的一部分。(吳雲)
  


發表評論 


責編:王卉 來源:環球時報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