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國家地理 > 國家地理報道


尋找失落的城市
09.20 16:36


    
    “失落的城市”復原圖
    23:獅身人面像18:胡夫金字塔16:可能存在的人造港15:銅器作坊14:麵包店10:主街3:圍墻
    
    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的金字塔考古直播,給公眾帶來的似乎是失望:既沒有發現木乃伊,也沒有發現珍寶。
    
    埃及當地時間9月17日淩晨,在胡夫金字塔一個窄窄的通道,當機器人“金字塔漫遊者”將攝像頭緩緩伸入那扇神秘的石門後面,展現在人們眼前的不過是另一扇石門。
    
    這個多少有些出人意料的結局,並未使負責此次金字塔考古行動的扎希哈瓦斯博士感到沮喪。相反,他表示,第二扇石門的發現只會激發考古學家對胡夫金字塔的更大興趣。
    
    這位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的秘書長,還在胡夫金字塔附近的一個墓地,小心翼翼地揭開了一具沉睡4500年的石棺。石棺當中,側躺著一具非常完整的男人骸骨。墓地中的文字表明,這個男人可能是負責建造金字塔的總監,或者是金字塔地區的市長。
    
    哈瓦斯非常看重這個墓地,因為墓地的主人不是一位法老,而是一位金字塔建造者。“如果你在金字塔中發現了木乃伊,或者是發現了珍寶,當然會給公眾帶來驚喜,但你無法給歷史增添新的章節,”他説,“但是,如果你發現了金字塔建造者的墓地,你就可以改寫歷史。”
    
    哈瓦斯和他的同事們確實改寫了金字塔的歷史。
    
    從古希臘希羅多德開始的歷史教科書一直告訴我們:奴隸建造了金字塔。
    
    美國國家地理學會卻在考古直播節目中説:勞工建造了金字塔。
    
    在國家地理頻道兩個小時的直播節目中,不斷穿插著勞工們工作和生活的模擬景象:胡夫金字塔所在的吉薩高地,曾經有一個城市,居住著來自埃及各地的2萬多名勞工。這個城市的居民平均年齡大約為35歲,死後可以被安葬。他們的食物不僅包括麵包和啤酒,還有魚肉和牛肉。他們享受著較好的醫療條件,一位男子的前臂被壓傷後,醫生還對他施行了截肢手術。儘管他們大部分時間做著艱苦的工作,但他們生病或有事時也可以請假……
    考古學家説,奴隸不可能有這樣的工作和生活條件,這説明修建金字塔的很可能是自由民。勞工們居住的這個城市,被稱為“失落的城市”,因為它一度掩埋在吉薩高地的黃沙中。“失落的城市”的出土,是近年來金字塔考古最重要的發現之一。
    
    這個重要發現,凝聚了哈瓦斯等考古學家多年來的心血。
    
    30多年來,哈瓦斯在吉薩高地苦苦尋找著古埃及文明的足跡。他將自己的辦公室建在了金字塔附近。“我的生活中只有一個情人,那就是考古,”這位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的埃及科學家説,“我是金字塔的守護神,我喜歡別人管我叫金字塔先生。”
    
    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對哈瓦斯及其同事的挖掘工作有這樣一段描寫:“這是埃及的春天,早上8點剛過不久,但太陽已經升得老高。對這些考古人來説,炎熱、塵土不過是家常便飯。他們整套挖土、提土、倒土的動作呈現有規律的節奏,仿佛是當年建造金字塔的工人推石、拉石、放石情景的縮影。”
    
    將“失落的城市”從黃沙中挖掘出來的,除了哈瓦斯以外,還有吉薩高地繪圖計劃的負責人馬克萊納博士。
    
    説起來也許令人難以置信,30多年前,萊納曾經是埃德加凱斯的忠實信徒。凱斯自稱可以通靈,她堅信大西洲(傳説中的陸地,後沉沒于大西洋)居民在公元前10500年幫助建造了金字塔。當時的萊納相當頹廢,在上大學時中途輟學,漫無目的地四處流浪。後來,他來到了位於維吉尼亞海灘的凱斯組織總部。1973年,凱斯組織資助他前往開羅美國大學學習人類學,同時尋訪大西洲居民修建金字塔的證據。
    
    萊納抵達開羅後,很快跳上了開往吉薩高地的汽車,進行實地考查。伴著尼羅河邊的日出日落,他漸漸擺脫凱斯編織的神話,學會用科學方法思考問題,並且從一位異想天開的美國青年變成了一名嚴謹的科學家。
    
    萊納發現,儘管獅身人面像聲名遠揚,但幾乎沒有人對它進行過認真的科學研究。1979年,他獲得第一筆研究經費,繪製獅身人面像的詳細地圖。此後的5年中,萊納在獅身人面像上爬來爬去,測量各種數據。到了20世紀80年代後期,當獅身人面像的修復工作啟動時,萊納繪製的地圖發揮了難以估量的作用。
    
    在吉薩高地的時間久了,萊納的腦海中經常浮現出幾千年前建造金字塔的景象:哪是採石場?哪是運河?哪是建築工場?
    
    1985年,萊納回到美國,在耶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自1990年起,他在芝加哥大學任教。此時,萊納的一位朋友,也就是哈瓦斯,被任命為金字塔的主管。哈瓦斯在吉薩高地開始挖掘工作,並且發現了600多位金字塔建造者的墓地。
    
    聽説哈瓦斯的研究進展後,癡迷于吉薩高地的萊納興奮不已,同時又坐立不安,他想重返埃及,去挖掘那些埋藏在吉薩高地的故事,去延續當年的夢想。1995年,萊納終於離開芝加哥大學,回到了吉薩高地。
    
    開展大規模的挖掘工作需要不少錢,所幸的是,萊納成功地從一些慈善家那裏籌集到了研究經費。自20世紀70年代起就資助萊納的一位洛杉磯地産商説:“科學研究是一項不省錢的工作。但萊納是一位能夠與外行很好交流的科學家,他可以繪聲繪色地向你講述金字塔考古,使你對他的研究産生濃厚的興趣。”
    
    1999年,籌集到研究經費以後,萊納開始了大規模的挖掘工作。
    
    有的時候,在同事們吃午飯時,萊納會在酷日下踱步,低頭沉思。他腦海中曾經浮現過的那些建造金字塔的景象,越來越清晰了:在吉薩高地上,可能有一座“失落的城市”。
    
    “我來到吉薩高地,是想尋找失落的文明。”萊納説。經過兩年多的艱苦挖掘,他得到了他想要的東西。他領導的考古隊,找到了不少“失落的城市”曾經存在的證據,其中包括一個比6個足球場還要大的遺址。
    在這次金字塔考古直播中,哈瓦斯和萊納是當之無愧的主角。也正是有了他們前期的研究基礎,國家地理頻道才可能模擬出勞工們在“失落的城市”裏工作和生活的景象。
    
    如今,借助機器人和遙感等先進的技術手段,考古學家對古埃及文明的了解越來越多。但是,哈瓦斯説,“我相信我們只找到了30%的古埃及遺跡,另外70%仍然深埋于地底,誰也不知道黃沙裏面掩藏著什麼樣的秘密。”
    
    萊納説,考古學家們之所以積極尋找這些失落的文明,是為了讓人類對自身的文明多一些認識,不致在現代文明中迷失方向。
    
    哈瓦斯在這次直播節目中還有一個身份: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的駐會探險家。他是國家地理學會的第8位駐會探險家,其他7位駐會探險家中包括著名的“猩媽媽”珍妮古道爾。
    
    作為一名駐會探險家,哈瓦斯可以從國家地理學會獲得資助,但更重要的或許在於,他可以通過諸如金字塔考古直播的活動,向公眾傳遞那些關於失落文明的信息。(李虎軍)
  


我們為什麼要考古?  (2002年09月20日)

考古不是探寶  (2002年09月20日)

發表評論 


責編:陳玥 來源:南方週末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