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國家地理 > 國家地理報道


新德里見不到“印度拋餅”
09.18 17:43


    
    印度少年在街頭出售各種調味品。
    
    印度餐近年來在國內悄然興起,對於吃慣了中餐的顧客而言,偶爾品嘗一下濃郁的咖哩味,嘗嘗可口的印度拋餅似乎還很新鮮。但正如中國菜到海外基本入鄉隨俗、面目全非一樣,國人所見的印度菜也絕非正宗的印度口味,而對於常駐印度的不少中國人而言,雖然能有機會窺其全貌,但全無國人“大飽口福”之愜意。
    
    邊吃飯邊準備“滅火”
    
    曾有人説,凡來印度生活的外國人,必須要闖過“兩關”,一是要耐得住印度夏天的酷熱,二是要吃得下印度飯。印度雖然氣候炎熱,但當地人卻喜食辛辣食物,南北都一樣。尤其南印度食品更是火辣,菜幾乎一律以黃色咖喱和一種名為“馬薩拉”的香料為作料,菜一上桌,幾乎全為清一色的黃色,其濃烈的辛辣味讓人無不汗流浹背,連印度人自己在吃飯時都要準備好一大杯涼水,以便隨時“滅火”。難怪許多喜歡中國菜的印度人更偏愛中國的川菜,或許辣得“異曲同工”吧。其實不光是川菜,無論是所謂的“上海菜”還是“香港菜”,到了印度的餐館無不改頭換面,被弄得辛辣無比。
    
    對於中國人而言,印度菜辣還可以忍受,但“糊”卻讓人難以理解。印度蔬菜原本品種繁多,可除西紅柿、洋蔥、小玉米等少數色澤鮮艷的蔬菜或被做成沙拉,或原封不動在盤中點綴主菜外,其餘的綠葉菜都在下鍋前被搗得“粉身碎骨”,經濃湯一熬,全成了“糊糊”,原有的清脆和鮮嫩蕩然無存。
    
    可“糊糊”自有印度的吃法。印度人常以一種被稱為“馕”的面餅為主食。就餐時分,無論在高級餐館還是在街頭樹陰下,時常可看見印度人撕下一塊馕,蘸上菜糊、湯汁以及用豌豆、綠豆、紅豆、鷹嘴豆等各類豆製品熬成的豆湯,津津有味地吃著。曾有營養專家説,儘管受宗教影響,印度吃素的人很多,有的甚至連雞蛋也不吃,但靠著這種面餅裹糊糊以及眾多奶製品,印度人的身體依然很壯實。
    
    好看卻難下咽
    
    印度民族眾多,既有數億以牛肉為主食的穆斯林,也有更多將牛奉為神物,只吃羊肉、雞肉和魚肉的印度教徒,而印度東北部的少數民族則十分喜愛豬肉,飲食習慣可謂不盡相同,但手抓飯的用餐方式卻基本一樣。每個人吃時用右手將飯菜反復攪拌和勻,然後用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將飯菜撮起送入口中。不過,手抓飯只限于自己家裏或非正式場合,在上檔次的餐館用餐或出席正式場合,印度人耍刀叉的技術要比中國人高出不止一籌。
    
    不久前,記者有幸在印度南方品嘗到了一種非常出名的芭蕉葉飯。主人先給每個人面前鋪上一張剛採摘下來的翠綠芭蕉葉,然後挨個布菜。先是一小團白色的鹽巴,接著便是用芒果釀成的泡菜,黃中帶紅,煞是好看,此外還有蒜茸、卷心菜泥再加上一張薄餅,芭蕉葉正中擺著用當地稻米做成的白飯。菜上齊後,紅、黃、綠、白各色爭相輝映,令人賞心悅目,加上芭蕉葉不時滲出的陣陣清香,讓人不由得胃口大開,就連同行的一位不住嘮叨“受不了印度菜辣味”的英國女士也連連叫好。可等到吃兩口後,才發覺這“芭蕉飯”的視覺效果與品嘗效果真有天壤之別,且不説辛辣無比,就連那讓大家耳目一新的“芒果泡菜”也酸中帶苦,苦中帶澀,實在無法下飯。
    
    “印度拋餅”不是印度菜
    
    近年來,中國菜在印度頗受歡迎,在全印度十分紅火,大小餐館的菜單上均標有中國菜。記者此間遇到的印度人,十之八九對中餐很感興趣。有意思的是,記者在新德里從未見過國內風行的印度拋餅,當地也少有人聽聞。只有一個朋友在印度北部城市親眼見過,但那也是用死面發成的,全無國內印度拋餅松、軟、香的口味,更讓人啼笑皆非的是,國內所謂正宗的“印度拋餅”居然還有豬肉餡的,要知道豬肉在印度幾乎是沒有市場的。經仔細打聽,記者認為,國內印度拋餅的真正發源地應是東南亞和香港。由於那裏居住著大批印度移民,為了謀生,他們在開餐館時,迎合了當地人的口味,推出了拋餅。沒想到這輕輕一拋,居然也給中國人拋出了印度菜的好印象。(錢峰)
  


發表評論 


責編:陳玥 來源:環球時報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