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磨漆畫像 蘇州城南,有處黃墻高瓦、古木參天、建築偉麗的建築群。它就是始建於北宋景祐二年(公元一○三五年)的蘇州文廟府學,由北宋著名政治家、時任知州的范仲淹創建。歷經拓垣擴地,至明清時,蘇州文廟府學已是深廣巨麗,佔地達一百五十余畝,呈現左廟右學的格局。蘇州文廟原為祭孔的場所,後變為學堂,范仲淹開創了“廟學合一”的新體制,佈局為“東廟西學”。東廟有欞星門、戟門、大成殿、崇聖寺等;西學有泮池、七里池、明倫堂等。 廟前欞星門,六柱三門四扉石牌坊,青石沖天柱雕雲龍海浪,橫枋雕龍鳳仙鶴,扉門雕牡丹葵花,堪稱石雕藝術精品。由欞星門入,經洗馬池上石橋,有神道,左右兩碑亭,過紅門、戟門,即廣庭高殿,歷露臺至大成殿。范仲淹建時稱宣聖殿,建炎兵毀後重建,明宣德八年(公元一四三三年)況鍾又重建,成化十年(公元一四七四年),邱霽見殿宇敝陋不稱,再度重建。大成殿的露臺三面置石級,四週臺口為青石闌板。由香港知名人士湯恩佳捐贈的高三點二米、重達兩噸的孔子銅像于二○○○年九月坐落在文廟大成殿露臺前,供人們瞻仰,使“江南第一孔廟”大放光彩。 蘇州文廟府學前為泮官坊,入門,東置杏壇,五棵銀杏,為范仲淹手植,歷經千年風霜,枝葉繁茂,為文廟“三寶”之一。經來秀橋入鍾秀門,左右為名宦祠、賢祠,又北為範文正公祠,祠後有泮池,過北儀門,又有大池,有七孔石橋跨水上,名為七星橋。過橋上露臺,即登明倫堂,堂後依次為至善堂、毓賢堂、敬一亭、尊經閣,過閣後眾芳橋,左為采芹亭、小池,右為道山亭、大池,又有教官之廨宇、諸生之庾廚及觀德亭諸構,池沼畦圃,長松古木,交蔭環釃,風物清嘉。珍藏的各類碑石上千塊,是研究明清時代蘇州資本主義萌芽的第一手資料。 大成殿為廟中主體建築,重檐九脊,墻瓦均飾以紅,大成殿建築面積六百三十平方米,五十根擎天大柱全係楠木,頗為壯觀。現在殿內一幅全國最大、千年還可光彩照人的單幅孔子磨漆畫像,長達七米,寬近五米,構圖飽滿,氣勢磅薄,畫面上的孔子頂天立地,大袖寬袍,銀鬚飄胸,雙手拱合,謙恭溫良,讓人們感受到一種人文意境的昇華。巨幅孔子磨漆畫像完全不用筆,以“畫聖”吳道子的畫為底本,保留盛唐“吳帶當風”的遺韻,利用上個世紀出土的漢代畫像石作為背景,增加了孔子故事的真實性。殿內還存有極為珍貴的中國四大宋碑:《平江府圖》、《天文圖》、《地理圖》、《帝王紹遠圖》。 蘇州文廟府學在宋代開州縣辦學之先,又是當時規模最大、從教興文的地方學府,學制之雄麗,池圃之幽邃,尤為江南諸學之冠。古有“吳學之興始於文正范公”和“天下之有學自吳郡始”之説,是教育史上一處極其值得紀念的地方。 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一七一三年),玄燁賜額“學道不淳”。乾隆帝弘歷六次南巡,六次駐蹕。乾隆十三年(公元一七四八年),賜額“白鹿遺規”,並多禦詩嘉勉。光緒三十年(公元一九四年),端方於此創辦江蘇師範學堂,一九一一年,改省立第一師範學校。至一九二七年,與諸校合併為蘇州中學,蘇州中學由汪懋祖任校長,教員中有沈昌直、顏文梁、吳梅、錢穆、呂叔湘等,以國文學科師資最強。(錢定奇 胡偉/文)(杜建華 錢定奇/攝) 欞星門 大成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