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帝王陵墓數秦始皇為最侈,窮天下之力,傾天下之財,盡後宮之女而為之,高聳的陵塚數十里遠即可看到,墓內還建築各式宮殿,陳列各色奇珍異寶,漢、唐、宋、明、清諸帝陵也極為奢華。唯獨元朝的皇陵至今仍是一個謎,雖然在今天的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草原上的伊金霍洛有一個成吉思汗陵,但那僅是後人設的一個祭祀之地;真正掩埋遺體的陵寢究竟在何處?至今仍無法弄清。 蒙古舊俗,人死後,如果不是一個重要的人物,就被秘密地埋葬在他們認為是合適的空地上。埋葬時,同時埋入他的一頂帳幕,使死者坐在帳幕中央,在他面前放一張桌子,桌上放一盤肉和一杯馬乳。此外,還埋入一匹母馬和它的小馬,一匹備有馬籠頭和馬鞍的馬。另外,他們還殺一匹馬,吃了它的肉以後,在馬皮裏面塞滿了稻草,把它捆在兩根或四根柱子上。因此,在另一個世界裏,死者可以有一頂帳幕以供居住,有一匹母馬供他以馬乳,他還有可能繁殖他的馬匹,並且有馬匹可供乘。 至於重要的人物,他們死後則秘密地找一個空曠的地方,在那裏他們把草、根和地上的一切東西移開,挖一個大坑,在這個坑的邊緣,他們挖一個地下墓穴,在把屍體放人墓穴時,還用活人殉葬,他們把他生前寵愛的奴隸放在屍體下面。這個奴隸在屍體下面躺著,直至他幾乎快要死去,這時他們就把他拖出來,讓他呼吸;然後又把他放到屍體下面去,這樣他們一連三次,如果這個奴隸幸而不死,那麼,他從此以後就成為一個自由的人,能夠做他高興做的任何事情,並且在他主人的帳幕裏和在他的主人親戚中成為一個重要人物。他們把死人理人墓穴時,除將他生前的帳幕丟在空地上,也把上面所説的其它各項東西一道埋進去。然後把墓穴前面的大坑填平,把草仍然覆蓋在上面,恢復原來的樣子,由於蒙古墓無塚,所以,以後沒有人能夠發現這些墓葬。 元朝皇帝的安葬是極為秘密的。據史載,諸帝皆葬于所謂漠北的起輦谷。蒙古人把這塊墓地稱之為“大禁地”。《蒙古黃金史綱》作不峏罕哈勒敦。波斯學者拉施特《史集》多次明言成吉思汗的大禁地在不兒罕 合勒敦山,幼子抱雷,及孫蒙哥合罕,忽必烈合罕、阿裏 不哥以及其他後裔也埋葬在那裏。但另處又説靠近薛靈哥河之不答溫都兒有成吉思汗的大禁地,除忽必烈外,唆魯永帖尼別姬及所有其他宗王均葬於此。關於元朝的“大禁地”究在何處,異議甚多。如歷史地理學家張相文認為,成吉思汗的葬地在鄂爾多斯的伊金霍洛;而著名蒙古史學家屠寄認為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的客魯倫河曲之西,土拉阿之東,肯特山之陽。蒙古大汗去逝,用棺殮之,棺“用梡木二片,鑿空其中,類人形大小合為棺,置遺體其中,加髹漆畢,則以黃金為圈,三圈定”。大汗無論死於何地,也要運其梓宮于漠北。為了保守秘密,不讓人知道大汗的確切葬地,在前往墓地的當天,如遇有行路之人,皆盡行殺戮。至其所葬陵地,開穴所起土成塊,依次排列,棺既下,復依次掩覆之。其有剩土,則運置他所。送葬官三員,居五里外。葬畢,“則用萬馬蹴平,俟草青方解嚴,則已漫同平坡,無復考志遺跡”。若干年後,參加送葬的人一死,便再也無人知道葬地的確切位置了。 現位於伊金霍洛的成吉思汗陵,是一個象徵性的陵寢。蒙古人對大汗的葬地極為保密,但對祭議祀的儀式則是公開進行並承襲下來的。在墓家之外作八室神主,設立“室”,即“影堂”,蒙古俗尚白色,“祏室”由八個白色的帳包組成,所以又稱“八白室”,內置畫像,作為大汗陵寢的象徵,供後人瞻仰祭掃。所藏的“銀棺”及“遺物’等不過是象徵寄託之物。葬地與祭祀之地的分離,主要是由於草原遊牧民族頻繁的流動和遷徒所造成的,特別是戰爭年代,所據之地隨時可得可失,只能將葬地保密起來,才不致于受到破壞。但祭祀的儀式卻不能因此而廢,只好通過象徵性的陵寢沿襲下來。並隨部而行。 由於蒙古民族的安葬習俗和保密傳統,要考察清楚元朝帝王葬地的確切地點便成為十分困難的事情。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地名、地貌的變化,語言翻譯的局限,使元朝皇陵的地點成了一個歷史之謎。 (上圖為成吉思汗畫像,下圖為忽必烈畫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