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國家地理 > 國家地理報道


“靠山吃山”還能吃多久 來自湖南安化的環境報告
08.23 09:09


    編者按:2001年3月,本報發表的一封反映湖南省安化縣廖家坪水庫嚴重污染的讀者來信,引起國務院總理朱鎔基的重視。中央領導的批示傳達到當地,安化縣進行了庫區環境綜合整治。
    
    時間過去了一年多,本報記者日前隨“中華環保世紀行”記者團來到安化,發現廖家坪水庫污染依舊,群眾心急如焚。請看記者來自湖南安化的環境報告。
    
    靠水卻不能吃水
    
    水是生命之源,安化人曾飽受無水之苦。50年前,就是因為水資源嚴重短缺,安化縣城被迫從梅城鎮搬遷到120公里之外。而作為湖南省26座重點中型水庫之一,1980年投入使用的廖家坪水庫改變了當地缺水的歷史,這座年蓄水量1.3億立方米的水庫使梅城鎮及周圍的14萬人受益。
    
    水庫猶如“綠寶石”,鑲嵌在青山綠水之間,風光秀麗。然而人們沒有料到,僅僅過了10多年,這汪“生命水”就差點變成一池毒水:含氰化物的劇毒廢水源源不斷從兩邊山頭上的土法選金池中溢出,流進庫區。
    
    大規模的非法採金活動從1993年開始,由一個村逐步發展到附近村莊,最後是縣、鄉、村、民一起上,群採群挖,濫採亂挖。
    
    記者登上水庫旁的八寶山,那裏一度是非法採金最猖獗的地方。只見一片綠色中,一整面寸草不生的山坡,像一塊巨大的傷疤赫然醒目。山腳下,廢棄的氰化池一個挨一個,見證著昔日的“輝煌”。據説,鼎盛時期山腳下的氰化池超過300個,民工6萬多人。
    
    靠山可以吃山,靠水卻不能吃水。在廖家坪水庫附近的村莊採訪,發現許多婦女戴著金戒指、金耳環、金手鐲等金飾品,但她們和家人卻再也不敢喝水庫的水,只能喝從山上流下來的“自來水”。
    
    黑色污染觸目驚心
    
    經過最近一次集中整治,安化縣的非法採金活動暫時得到遏制。但對於廖家坪水庫來説,卻是走了舊愁又添新憂。安化縣環保局副局長胡亞琛憂慮地説,還有更大的隱患威脅著水庫。
    
    清塘鎮鍬溪村原本是個山清水秀、煤炭資源豐富的湘中小山村,作為廖家坪水庫4條溪流之一的鍬溪傍村流過。近年來,村民們發現,隨著兩岸小煤窯越開越多,清亮的鍬溪水越來越黑,魚蝦也基本絕跡了。監測數據表明,鍬溪的水質已經超過4類,不僅有硫化物污染,還有砷、鉛等重金屬污染。
    
    讓胡亞琛深感憂慮的就是鍬溪兩岸那些連綿起伏並不斷長高的煤渣山。煤是運走變錢了,但留下的煤渣卻堆積成山。沿著鍬溪,記者驅車行進了3公里,滿眼都是層層疊疊的煤渣,一堆堆煤渣層次分明,多的竟達五六層。由於大量煤渣淤積,鍬溪上一座小水庫王家沖水庫居然被填平了。
    
    鍬溪流域10多個年産幾千噸或是一兩萬噸的小煤窯還在源源不斷地向外送煤,附近的煤渣也跟著節節長高。而且每個小煤窯的礦主都聲稱自己有一切該有的許可證,可當記者想看看他們的各種開礦許可證時,他們卻異口同聲地説,證都交到上面好長時間了。
    
    比污染更可怕的
    
    為了整治非法小金礦和小煤窯,傅玉輝已記不清有多少次從300多公里外的省城趕到安化縣,多少次磨破了嘴皮、撕破了臉。這位湖南省環保局的局長只清楚地記得,每次整治行動過後不久,就會接到群眾舉報,剛剛關停的小金礦、小煤窯又開工了。
    
    非法開採為何屢禁不止?安化縣的一些幹部給出了答案。縣政府的一位負責人抱怨:“我們縣是國家級貧困縣,採礦業是傳統支柱産業。不讓開礦了,原本捉襟見肘的地方賬政勢必雪上加霜。”他還提供了一份由於最新一輪庫區環境整治給地方經濟帶來損失的“賬單”:因為整治非法採金、煤炭、銻礦、化工等行業,2001年當地政策減稅550萬元,財政減收150萬元,企業減利80萬元,部門各種收費減少15萬元,全縣直接經濟損失在3000萬元以上。
    
    對此,傅玉輝分析説,“靠山吃山”可以換來一時的發展,但這種發展是建立在損害國家資源、犧牲當地生態環境和長遠利益基礎之上的,終究得不償失。據他介紹,要重建廖家坪庫區生態環境,預算總投資將達到4830萬元。
    
    “老百姓窮啊,不開礦吃什麼?”一些人又抬出群眾當擋箭牌。可據當地一些農民反映,到小煤窯打工,一天辛苦勞作10多個小時,收入不過一二十元。靠開礦發家的只是小礦主、個別當官的,少數人擺脫了貧困,絕大多數群眾卻仍然過著家徒四壁、衣衫襤褸的苦日子,還要承受環境污染帶來的損害。
    
    “貧窮不是擋箭牌,人民的利益不容忽視。”曾參與聯名上告的78歲的老教師蔣友松説,“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較大規模的整頓已不下20次,但水庫未來的命運究竟如何?只有沉默的青山可以作答。”
    
    結束在安化的採訪,記者深深感到,因濫採亂挖帶來的環境污染固然觸目驚心,而比污染更可怕的,是存留在當地一些幹部頭腦中的“發展意識”和對濫採亂挖行為的漠然態度。(丁偉)
  


發表評論 


責編:陳玥 來源:人民日報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