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國家地理 > 國家地理報道


解開秦始皇陵園佈局之謎
08.22 14:52


    “文官俑”身上的塵埃尚未散盡,青銅仙鶴已翩然臨世,屢有奇跡出現的秦始皇陵在7000多件兵馬俑的“護衛”下,已歷經了2200多年的風雨。最新的考古勘探與研究表明,這個困擾人們多年的帝王陵園的佈局之謎已經解開。
    
    專家認為,秦始皇陵園就像是一座設計規整建築宏偉的都城,面積約2.13平方公里,整個陵園佈局可分為4個層次,即核心部位的地下宮城(地宮)、內城、外城和外城以外,主次分明。
    
    早在40年前,考古工作者對秦始皇陵園進行了第一次全面考古勘探,調查了內外城的構造,獲得了一些基本數據。上世紀70年代秦兵馬俑發現以來,幾代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園內外陸續勘探發掘了數百萬平方米的建築基址,以及600余處各種陪葬坑、陪葬墓及修陵人墓地,發掘出各類文物5萬多件。但這個規模空前的陵園仍留下許多待解之謎。
    
    “40年來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現在秦始皇陵園的佈局基本清楚了。”秦兵馬俑博物館名譽館長、秦陵考古專家袁仲一説。袁仲一是1974年參加秦兵馬俑考古發掘的第一代考古工作者,幾十年來一直致力於秦陵考古研究工作。
    
    他説:“秦始皇陵園坐西向東,南高北低,南北落差達85米,是一座南北大於東西的長方形陵園,陵園的城垣由內外兩重構成,兩座城垣都是呈南北向的長方形,相互套合,呈南北長東西窄的‘回’字型,其城墻總長約12公里,與西安的明代城墻長度相近。”
    
    他説,陵園核心的核心是地宮。秦陵地宮位於內城南半部的封土之下,相當於秦始皇生前的“宮城”。地宮有宮墻,其上有巨大的封土堆,即平常人們所説的秦始皇陵墓,它佔據著內城南區三分之二的面積。
    
    在宮城和內城之間的廣大區域分佈著許多祭祀、陪葬等建築。作為秦陵園的重點建設區,內城之內的地面地下設施最多,尤其是內城的南半部較為密集。除地下的宮城外,寢殿及車馬儀仗、倉儲等眾多陪葬坑均在南半部;北半部的西區是便殿附屬建築區,東區則是後宮人員的陪葬墓區。這種佈局清晰地説明:南北兩部設施的基本內涵,均屬於皇帝宮廷的範圍。
    
    在內城和外城之間是秦陵園的外廓城部分,其西區的地面和地下設施最為密集。由南向北依次分佈著:曲尺形大型馬廄坑、31座珍禽異獸坑、48座後宮人員的陪葬墓、三組四合院式的園寺吏舍建築基址。東區的南部有一大型“石鎧甲陪葬坑”,試掘方內出土了大批石鎧甲及少數車馬器,惟妙惟肖的“百戲俑”坑則在其南側不遠處。這種佈局説明,外廓城的西區是重點區,其內涵為象徵京城內的廄苑、囿苑及園寺吏舍。
    
    最後是外城垣之外的地區。其東邊除了眾所週知的秦兵馬俑坑外,還有98座小型馬廄坑及眾多陪葬墓。其西邊則有3處修陵人員的墓地、磚瓦窯址和打石場等。其北邊發現有藏有禽獸肢體及鱉的倉儲坑、陵園督造人員的官署及酈邑建築遺址,其南邊靠近驪山則有一寬約40米的防洪堤。
    
    秦陵考古勘探隊隊長段清波説:“兩千餘年的風雨使秦始皇陵園的建築幾近蕩然無存。經對東邊的內外城門及其附屬遺址和其它幾處城門基址、城垣等進行勘探發掘,發現東西兩邊的內外城門皆為院落式建築,並伴有三處闕式建築。尤為重要的是,陵園的內城垣是裏外雙面皆有回廊的回廊式城垣,其四角也各有角樓。這些尚屬首次的發現,為我們了解其佈局再次提供了有力證據。”
    
    袁仲一分析,秦始皇時代中國社會正處於大轉型時期,秦始皇陵是按照“事死如事生”觀念、陵城“若都邑”舊制和“皇權至高無上”新規建設的。它不僅在中國陵寢史上首設陵邑、建設寢殿便殿,還首開大規模修建陪葬坑之風氣。同時,秦始皇陵園內一墓獨尊,沒有發現皇后陵,其過渡性與複雜性常常出人意料。(記者李勇馮國)
  


發表評論 


責編:陳玥 來源:新華社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