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國家地理 > 國家地理報道


內蒙草原不再能養活成吉思汗騎兵
08.16 15:51


    草原風光:
   
   

    即使成吉思汗復活,他也會感到鬱悶:21世紀的內蒙古草原,已經不能養活他征戰天下的剽悍騎兵了。
   
    牛羊都快沒的吃了
   
    克什克騰旗的蒙古族人保力格從5月來到白音郭勒草場,搭起蒙古包,開始放牧,這要持續到9月。然後,他便要回到遠方的定居處過冬。在記者來到的時候,他的一百多頭羊、三四十頭牛正在山頭上靜靜吃草,但草已很稀疏了。
   
    蒙古包裏的火塘上散發出酥油茶的香氣,蒙古包旁停靠著貨車和摩托車。保力格面色凝重地説:“我們最苦惱的是三件事:一是自然災害,二是牧場和草場退化,三是牧民的收入跟不上。”他用清晰的普通話説。但平時,他一般説蒙語。
   
    保力格説,尤其是最近幾年,草場退化得非常厲害。去年,白音郭勒草場的許多地方,都露出地皮了。今年雨水好一些,草才長得稍好。
   
    保力格在蒙古語中的意思是“泉水”,而白音郭勒是“美麗的河”。但筆者看到,在星星點點的蒙古包周圍,時時可見寸草不長的白花花的沙地。保力格村中一些人已到附近的阿斯哈圖石林做旅遊生意了。
   
    錫林郭勒的牧民素和也表示了同樣的擔憂。他説,家中養了四百多頭羊。再多,便養不活了。“草場退化得很厲害,牛羊都快沒得吃的了。”
   
    素和也在錫林郭勒的國家草場保護區做起了旅遊,把馬租給遊客騎,上一次山20元。最多一天,他的馬跑了八趟,收入幾乎趕上賣一頭小羊了。除此之外,他還與村裏的年輕人一起,到北京去幫助當地的旅遊公司馴馬。
   
    如今,高等級的柏油公路已經縱橫于原本並無路徑的草原,無數飛馳的日本吉普車已代替了成吉思汗的駿馬。沿途,我們看到了被沙塵暴刮倒的雲杉、乾涸的河道、大片的沙漠以及醜陋的鹽鹼灘。這些,難道便是成吉思汗留給他的子民們的遺産麼?
   
    災害成了草原的常客
   
    成吉思汗活著的時候,建立了迄今為止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帝國。但他沒有想到,這個帝國竟那麼快便崩潰了。
   
    關於崩潰的原因,有各種説法,其中之一,即是這個橫跨歐亞的帝國過於遼闊,信息的傳遞實在太困難,從而使危機難以及時處置。
   
    如今,連在蒙古包中,也能接收到中國移動的信號。但草原崩潰的威脅,已遠遠超出了信息遲緩的嚴重性。
   
    沒有人能準確地説清草場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退化的。但蒙古族人記得,至少在一百多年前,還不是這樣的情形。只是到了19世紀末,大清帝國內外交困,國庫空虛,因此開始鼓勵人們到內蒙開墾。大群的內地人涌入蒙古族居住區,大量的草場迅速變成了農田。上個世紀60年代,三年自然災害期間,又有更多的人來到內蒙。
   
    克什克騰旗宣傳部劉建華部長説,百年前,這裡還是蒙古族的地盤;現在,蒙古族已成為了少數民族,在25萬人中,僅佔3萬。
   
    大批牧民走下馬背,告別了追逐水草的日子,過起了定居生活。然而,人們逐漸發現,定居的一個負面效應是,兩三年後,周邊的草地便光禿了。
   
    在牧區長大的中央某駐內蒙新聞單位記者阿斯鋼説:“不過,我認為,開墾和定居還是第二位的,最主要的,還是全球氣候自工業化以來發生的巨變,包括溫室效應,使得大自然越來越乖戾了。”
   
    近年來,內蒙雪災、旱災、蝗災頻繁。剛剛發生的大興安嶺火災,也再一次向世人發出了警告。而威逼北京的沙塵暴,已組建成一支更加浩蕩的新型“蒙古大軍”了。
   
    熱情好客的蒙古牧民:
   

    草原風光:
   

    (小寒)
  


發表評論 


責編:陳玥 來源:人民網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