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國家地理 > 國家地理報道


首位中國人徒步穿北極
08.06 09:44


    帳篷失火、掉進冰縫、被熊跟蹤,劉少創曆盡艱辛
    冰天雪地中的劉少創:
   

    為了更好地進行科學考察,他放棄了比較安全的到達方式,選擇單人徒步前往北極點;在浮冰上呆了一個多月,帳篷失火、掉進冰縫、被北極熊跟蹤,歷經考驗,他最終到達了地球最北端;但遺憾的是整個行程不是一次性完成,他決定,明年繼續實施勇闖北極的探險計劃……
   
    中國科學探險協會的科學家們剛剛開始在北極建立中國首個考察站的時候,他一身風塵地回來了,成為單人徒步無後援闖北極的第一個中國人。他就是中科院遙感所研究員劉少創博士。面對記者,劉博士講述了自己的科考與探險活動……
   
    選擇
   
    徒步比乘船更能了解北冰洋
   
    今年2月21日,劉少創帶著他的科考設備、探險器材登上了從北京飛往莫斯科的班機。2月23日,他從莫斯科轉機來到了俄羅斯北部一個叫哈坦加的小島,小島位於北緯72度,已在北極圈以內。
   
    3月3日,俄羅斯的直升機將劉少創和另外兩支澳大利亞探險隊一起送到了北緯81度的北極角,一個星期前,南非著名探險家邁克豪恩剛剛由此踏上向北極點進發的征程。3月4日,劉少創開始滑雪向北極點進發。“2月底3月初是由北極角出發去北極點的最佳時間。”劉博士説,“因為在這個時候,北極剛剛過完極夜進入極晝,冰凍得也比較結實,容易行走。”
   
    其實,到達北極點有多種方式:除滑雪以外,可以坐直升機直抵北極點或是乘坐破冰船于每年六七月份浮冰鬆散的時期直接深入北冰洋腹地,也可以利用狗拉雪橇,甚至可以利用潛水艇、飛艇和熱氣球等。
   
    為什麼最終會選擇既費時又最具危險性的徒步行走方式?劉少創解釋説:“徒步行走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增加對北冰洋的直接認識,而且沿途可以做一些很細緻的科考工作,採集一些數據,如海冰厚度、海冰漂移、溫度、風力、氣壓等,為以後做遙感和大規模的冰上考察積累原始數據。這是乘飛機和坐破冰船所實現不了的。”
   
    曆險
   
    步槍子彈讓北極熊掉頭而去
   
    從去年開始,劉少創已經在為這次北極考察做準備了。雪橇、帳篷、睡袋、雪靴、銥星電話、太陽能充電器、燃油爐等探險器具以及一些科考設備都是他反復比較、精心挑選帶上的,像銥星電話、爐子這樣的北極必需品他還帶了雙份。因為是採取無後援的形式,所以劉少創必須自己拖著這些重約160公斤的裝備獨自前進。
   
    “我預備了兩個爐子,但想不到的是,兩個爐子都壞了。在冰天雪地的北極,沒有爐子就無法吃上熱的食物、喝不到熱水,衣物也沒法烘乾,這樣下去旅程是沒法繼續的。”劉少創向記者回憶了那次驚心動魄的生死之劫,“那天我走得太累了,就挑了個地兒支起帳篷。生火做飯時,一不小心點著了泄漏在帳篷裏的燃料,火苗直躥到帳篷頂,我當時嚇得一下跑出了帳篷。出來一想不對,重要的通訊設備都在帳篷裏,如果燒了,就再也聯絡不到基地,那就意味著沒法走出北極只好死在這裡。這麼一想,便衝回帳篷,也不管火勢大小,拿起睡袋就往爐子上蒙,好在睡袋夠結實,被燒了一個大洞後火終於滅了,但僅剩的一個爐子也壞了。現在想起這一劫我都後怕。”
   
    由於洋流的作用,北冰洋上的浮冰永遠處於不停的運動中,由此産生很多的冰裂縫。這對探險者的威脅是相當大的,因為浮冰下面就是幾千米深的海水,如果掉下去後果不堪設想。“我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避開冰縫,但還是在北緯89度附近掉了進去,好在出來得比較及時,才不至於葬身冰海。”劉少創説。
   
    “還有就是北極熊,這是北冰洋惟一的危險動物,它會吃人。有一隻饑餓的北極熊一直近距離地跟蹤了我一天,伺機攻擊,嚇得我晚上都不敢睡覺。還好我有準備,隨身攜帶信號槍和步槍。開始我想用信號槍把它嚇跑,可餓極了的熊竟不害怕,仍然尾隨不懈,被迫無奈,我只好用步槍,擦身而過的子彈終於讓那頭熊掉頭而去。”
   
    遺憾
   
    兩個爐子壞了被迫終止行程
   
    經歷了18天的冰上探險後,劉少創到達了北緯82度40分,由於兩個爐子都壞了,被迫聯絡俄羅斯的直升機,回到了哈坦加島。稍作調整後,他再次出發。
   
    這一次,他讓直升機把自己放在了北緯88度的地方,又經過了18天,4月26日他到達了地球最北端的北極點。此時,距離他第一次出發已過去整整54天。由於在哈坦加作了休息和必要的調整,第二段路程他走得較為輕鬆。
   
    “雖然我也算是徒步走到了北極,但我還是沒有實現從北極角走到北極點的目標。當然,這其中原因很多。今年從北極角出發的4支隊伍,有3支中途退回,只有兩名澳大利亞人組成的隊伍走完了全程。”劉少創説。
   
    希望
   
    明年還要單人徒步去北極探險
   
    在記者採訪的過程中,劉博士不止一次説:“科學和探險之間在很多情況下是密不可分的。”
   
    對這次北極之行,他也始終覺得科學意義遠大於探險意義。他認為,北冰洋的資源分佈與中國的氣象、環境有著直接的聯絡,而探索這些關係一直就是中國科學家們夢寐以求的事情。“我不過是當了一回先頭兵,為中國的北極科考事業盡了自己的一分心。我對俄羅斯北部進行了實地考察,並對將來在北冰洋進行大規模考察時需要的通訊、補給和救援等問題進行了考察,同時也與俄羅斯的極地考察部門和航空公司建立了很好的聯絡,俄方願意為我們將來的北極考察提供各種支持。此外,我還收集了很多第一手的原始數據資料以及北極生存的必要知識,這對中國以後的北極科學考察是很重要的。”
   
    “至於探險,從上世紀初美國人皮爾裏到達北極至今,人類已經在到達北極點和橫穿北極的探險中創造了空中、水下、狗拉雪橇、單人徒步無後援等各種紀錄。但目前中國人仍然沒有實現全程徒步到達北極點的探險,我準備在明年繼續實施這一探險計劃。”
   
    ■背景資料
   
    中國人北極科考歷程
   
    1951年武漢測繪學院高時瀏到達地球北磁極,從事地磁測量工作,成為第一個進入北極地區的中國科技工作者。
   
    1993年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成立中國北極科學考察籌備組,派沈愛民、位夢華和李樂詩3人從美國阿拉斯加進入北極地區考察。
   
    1993年高登義應挪威邀請赴北極進行“地球三極地區在全球環境變化中作用”的研究。
   
    1994年中國科學院祝茜博士赴阿拉斯加對北極露脊鯨進行考察。
   
    1994年中國科學院張青松教授和侯書貴博士赴阿拉斯加北極地區進行氣候與環境變化考察。
   
    1995年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中國科學院組織了“中國首次遠征北極點科學考察”,中國科學家首次完成了自己組織的北極點考察。本次北極科學考察活動評為當年的“中國十大科技新聞”第一條。這次考察活動開創了中國北極考察史上的新紀元,中國于1996年4月23日被接收為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第16個成員國。
   
    1999年中國首次組織龐大的國家科學考察活動,我國的極地考察船“雪龍號”首航北極。
   
    2002年中科院遙感所研究員劉少創博士從俄羅斯共青團員島北端的北極角(北緯81度),開始單人徒步無後援北極科學考察。
   
    2002年中國北極科學探險考察隊一行16名科學家在隊長高登義的帶領下,在挪威的斯瓦爾巴德群島上的朗伊爾賓,建立了中國在北極的第一個科學探險考察站。
  


發表評論 


責編:陳玥 來源:中國廣播網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