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國家地理 > 國家地理報道


塔克拉瑪幹:450萬年前的“死亡之海”
08.06 16:54


    
    科學家最新一項研究成果表明,我國面積最大的沙漠--新疆的塔克拉瑪乾大沙漠,可能早在450萬年前就已經是一片浩瀚無邊的“死亡之海”。
    
    由同濟大學海洋地質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旱區寒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的鄭洪波、陳惠中和曹軍驥三位科學家合作進行的這項研究,對塔裏木盆地南部邊緣的沉積地層進行了深入分析,發現其中夾有大量風力作用形成的“風成黃土”,年齡至少在450萬年前,而這些“風成黃土”的物源區(即來源地),就是現在的塔克拉瑪乾大沙漠。
    
    位於塔裏木盆地中央的塔克拉瑪乾大沙漠,面積有33.76萬平方公里,相當於新西蘭的國土面積,僅次於非洲撒哈拉大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沙漠。這裡長年黃沙堆積,狂風呼嘯,渺無人煙,一座座金字塔形的沙丘屹立在沙漠上,有的高達300米。在維吾爾語中,“塔克拉瑪幹”的意思就是“進去了就別想出來”。
    
    與其它沙漠一樣,塔克拉瑪乾大沙漠是我國中部黃土高原黃土的主要物源區之一,但塔克拉瑪乾大沙漠自己是何時形成的,科學界至今尚無統一的認識。雖然有學者曾經根據沉積地層中埋藏的古風砂進行了研究,但由於風成砂很難在地層中保存,即使發現零星的露頭,也很難據此判斷古沙漠形成的時間、規模、形態和古環境狀況。
    
    岩石是地球桑海滄田變遷最忠實的記錄者。據同濟大學海洋地質實驗室、教育部“長江特聘教授”鄭洪波介紹,他們在新疆葉城縣一個地質剖面採集定向古地磁樣品數千個,利用先進的超導磁力儀,測出岩石的磁性,計算出這些岩石形成時地球磁場的方向。由於地球磁場在地質歷史時期一直在發生變化(地球磁場反轉),而地球磁場的反轉具有一定的標準時間序列,所以可以通過測量古地球磁場的方向推測岩石的形成時間。
    
    他們利用先進的激光粒度儀和掃描電鏡,對地層中夾雜的“粉砂岩”進行了分析,發現這些夾雜的黃土粒度均勻,每個小顆粒的黃土表面都有互相撞擊的小坑,具有風成沉積物的明顯特徵。
    
    通過以上的研究,他們發現,早在上新世早期,大約450萬年前,塔克拉瑪幹地區就已經是沙漠。風把沙漠中細粒物質吹揚到周圍邊緣地區的地層中,歷經數百萬年的演變,在岩石中永遠地留存下來。
  


發表評論 


責編:陳玥 來源:中國新聞社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