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驚整個考古界的裏耶秦簡在清理中不斷給人驚喜。昨日,考古界專家告訴記者,裏耶古城及秦簡的發掘見證了“土家北源説”即庸人南遷的史實。 考古專家稱,武陵土家以及湘西土家的族源研究,過去有“巴人説”和“江西説”兩説,“黔中郡”與“洞庭郡”是“山區郡”和“水域郡”兩個不同的概念。大致上,“黔中郡”在南,“洞庭郡”在北,裏耶古城的位置顯然是北面行政力量向南延伸的一個前沿軍事政治中心。這個軍事政治中心又顯然歸屬於北方的秦,所以裏耶秦簡大量記錄來自秦國勢力範圍臨近邊地的一個“洞庭郡”的相關信息。但那時候“黔中郡”地盤尚不在秦的絕對勢力範圍中,或者,“黔中郡”是稍後才確立的在南蠻之地實施羈縻之治的另一個軍事政治中心。古代地理交通條件決定了水路在軍政功用上的顯性特徵,洞庭湖的狀況很自然地足夠支持一個郡治的用名。現今的“湖南”和“湖北”即由歷史上的“洞庭郡”分解而來。 專家告訴記者,裏耶秦簡中記錄的“遷陵”在龍山,而今天的“遷陵”是湘西自治州保靖縣縣治所在的一個鎮。由龍山到保靖,“遷陵”向南推進了很遠,專家們認為這是秦國滅楚的結果,是古代戰爭強國將戰線按照自己一方意志向南方挺進的記錄。 據了解,裏耶古城的軍事功用至少經歷了兩個重大的政治變局,一次是公元前七世紀在秦楚巴結盟的滅庸戰爭中,沒有古城規模甚至還沒有古城的雛形,但卻肯定是夾攻圍擊庸軍往南撤退的一個前沿哨堡;一次是公元前三世紀秦王朝統一中國的前後一段時期,一般平川地域的戰爭解決較快、行政領域重建也比較容易一些;而到了山水邊際地帶,地理形式複雜,不打持久戰就不行了,裏耶古城的建設應是秦王朝統治五陵山邊地民族的政治需要。庸人南遷不是小事情,涉及土家族族體的構成,涉及一個“土家北源説”的研究問題,而裏耶古城及秦簡的出土明顯為“土家北源説”找到了一個以庸人南遷為主線的重要環節。(魯娟鄧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