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專家通過對湖北省西北的“鄖縣人”遺址的聯合考古,確定了生活在中國次大陸上的古人類至少在80多萬年前就開始使用手斧,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使用手斧的古人類。 中法專家今天在中國和法國同時公佈了這一研究成果。這一發現改寫了長期存在於西方學術界“舊石器時代中國無手斧”的定論。 在鄖縣發現的手斧是兩面加工、呈梨形、一端略尖、一端略圓,寬厚有一定比例的一種石器,代表了人類當時較為成熟的石製品製造技術。 西方學者一直認為手斧最早出現在非洲,距今150萬年,而在歐洲則出現在50萬年前。在中國過去的古人類研究中,雲南“元謀人”、陜西“藍田人”以及最負盛名的“北京人”,都沒有在與古人類化石共生的地層中發現手斧。 美國哈佛大學學者莫維士在上世紀30年代以有沒有手斧為界為舊石器時代早期劃了一條文化分界線:在舊石器時代,擁有手斧的非洲、西歐、西南亞和南印度屬於先進的手斧文化區,而中國等東亞地區則被劃在沒有手斧的砍砸器文化區。 但在湖北漢江中游發現的“鄖縣人”遺址,伴隨著兩具直立人上顱骨化石和大量大哺乳動物化石出土的石製品否定了這一説法。湖北省考古研究所馮小波研究員説:“在已發現的數百件石製品標本中,手斧雖然只有9件,意義卻非同尋常。” 馮還強調:“這些大小不等的手斧,有的打制得非常精美,與歐洲30余萬年後出土的相比毫不遜色,有力地表明了當時的石製品加工技術已經達到一定水平。” 這些手斧有的小如手掌,最大的比鐵鏟還大。由於這些手斧的邊緣比較鋒利,它們沒有變鈍,沒有因為磨損而發亮,沒有卷邊,兩國專家都認定它們並沒有經過突然搬運後再沉澱下來,而確實是史前古人類在原地製造、使用後而廢棄的。 “鄖縣人”遺址自1989年首次發現以來,出土了大量文物,尤其是兩具完好無損的直立人顱骨化石,引起了中外學術界的高度關注。目前專家已經通過先進的顱骨掃描技術確定“鄖縣人”屬於晚期直立人。 從1998年起,法國國家自然博物館開始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對“鄖縣人”遺址進行系統研究。法國國家自然博物館原館長享利 德 倫姆萊教授説:“通過對‘鄖縣人’遺址出土的手斧等石製品研究,證明了中國次大陸上很早就有人類生活,而且這種石器的出現比歐洲更早。”(記者戴勁松、房寧、郝同前) |